仁者樂「山」 你的身心就像一部普門品

在見山師心底,
「師父像一面鏡子,任何的起心動念,都會自然浮現」,
從老人家身上學習到最大的收穫則是--把握因緣,當下去做。

文/張英姿

 

  街頭拾荒行乞的景象,在看似富裕的台灣,卻沒有人會感到陌生……,每當走過他們的身邊,你會想要幫助這些社會邊緣人嗎?

  在未出家以前,中台禪寺工務所所長見山法師總是或百或千的慷慨解囊,希望讓他們有幾頓溫飽;然而,除了一時的伸出援手以外,如何給他們究竟的幫助呢?學佛以後,一天他看到一位正在垃圾堆前撿瓶瓶罐罐的老人,一句「阿伯,給我一個保特瓶好嗎?」不經意脫口而出,自己都覺得訝異:其實自己一點都不需要那個瓶子,那麼為什麼開口呢?再思惟,原來從佛法的因果法則來看,今生窮苦的人,可能是過去生心性慳貪、未種福田,所以他潛意識裡想讓老人種一點布施的因,當下就能感受一點給予的喜悅。

一心利他 悲智雙運   

  「其實修行不為求什麼,就是觀念上的調整。」出家至今四年,見山法師懇切的說,出家前一直在當義工,服務一些智障的朋友和家庭,總覺得為人服務很喜悅,然而如何幫助他們究竟離苦得樂,慈悲仍須與智慧同行,而認識佛法後,知見上的改變即是最直接的一條路。   

  讓他深切的思索人生如何離苦,走上修行之路的助緣還有一位「貴人」。見山師說,在踏出四年義工生涯的第一步,他立即被一位唐氏症大哥緊緊的擁抱,那是生平頭一次那麼強烈的感受被需要,所以彼此的因緣也特別深。「下雨天看著他撐傘在澆花,只覺得好可愛,那是一種最真摯的情感流露,你不會用世俗的眼光去評斷他們。」自己也一直以為他們沒什麼煩惱,頂多只是把煩惱帶給別人,然而第三年他接觸了禪修以後,開始深刻思考:糟糕了,一出生就捨棄了智慧的他們,不能作主啊!即使喜怒哀樂,都不能精確的表達;當他哭的時候,你卻不知道他為什麼苦……「當你把他當大哥、家人時,苦也會逼迫到自己,於是也牽引自己更深沈的去思索人生的意義。」   

  在那個看似無奈的環境,見山師也看到光明的一面,那是智障者父母們一路艱辛走來,還能相互扶持所散發的堅忍力量,在轉念間,能由衷慶幸上天給他們一個最純真珍貴的寶貝;以一念善心,就能帶動社會善的循環,相對的,他也察覺,自己一踏出那個情境,置身車水馬龍裡,情緒立刻被黑暗籠罩──如此斷裂似的心境起伏,驚醒了紅塵中的行者,剎那明白得趕快修行了,有修行就有希望,「如今回首,滿感恩這位大哥,扶了我一把。」

耐煩做事 忍辱柔和是妙方   

 出家前,他的座右銘是「與其追求好運氣,不如追求好個性」,出家後,有緣見到導師惟覺老和尚的墨寶「克己持忍」,便銘記在心成為生活中最受用的法語,時時提醒著自己在動中磨練、在境界中反觀自心。正如同憨山大師《醒世歌》所提示的:「忍辱柔和是妙方」、「耐煩做事好商量」,以中台各項建設齊頭並進如此繁重的事務,若不是一顆慈心廣大、涵容耐煩的心,如何能夠肩負起統領大眾的重責大任呢!   
  當初上山常住,就是因為聽到老和尚蓋道場很辛苦,自己學建築的,應當上山幫忙;從在家到出家,對向來淡泊名利、以服務為志的他來說,一路走來是那麼自然,而為大眾蓋好道場,就是見山師一直以來最大的心願。據各界評估須耗費卅年才能完成的中台主體建築,竟然十年間成就了,見山師強調,這是團隊合作,眾人的願心和努力的結果,而背後的原動力,就是希望在因地上修行,廣結善緣、廣度眾生。

明權變通實相 把握當下   

  每當看到老和尚宵旰勤勞、席不暇暖,自己的願心道心也會更加堅定,在見山師心底,「師父像一面鏡子,任何的起心動念,都會自然浮現」,從老人家身上學習到最大的收穫則是──把握因緣,當下去做。「其實師父能蓋這麼大的道場,他的許多觀念比我們還新;就像大海能容納百川,當一個人心量很廣大的時候,什麼訊息都可以進入。過程中許多設想不夠周到之處,也是師父指導我們的。」  

  見山師說,在設計上,老和尚首重「實用」的觀點,如果設計純粹基於美學,一定馬上被翻案。例如祖師殿牆上的禪宗法脈圖,最初設計得很美,但文字介紹略小,老和尚一看就問:「這是誰做的?」第二句「你在做什麼?」第三句「你把它拆掉吧!」因為這是給大眾看的,看不清楚,就迷失了本意。老和尚的細心之處,經常讓執事法師們一改再改,卻改得心服口服,在不斷提起、放下之間,不但降伏了習氣,也對導師升起絕對的信心──因為最後的呈現出來的效果,一再證明老和尚洞燭機先的睿智過人。  

  建設中老和尚指導的微妙公案不可勝數,見山師舉例說,在摩尼寶珠上樑的重要時刻,他與工人們親睹五、六百隻燕子突然出現,繞行卅分鐘之久。事後研究科學記載發現,在雨天那樣的濕度下,燕子頂多飛至八十公尺,不太可能飛到一百七十公尺的高空。他向老和尚報告這一瑞相,沒想到師父只淡淡的問:「你有沒有數幾隻燕子?在幾點幾分發生的?有沒有拍照?」見山師當下體會到師父教導弟子的用心──看到好的境界,仍要保持覺性,保持細心。

普門品的羽翼平等廣大    

 「細心一點兒,就是一種慈悲,而且應該落實在生活中。」見山師指出,有慈悲心量,不只會眷顧到周遭的人,甚至還包括其他眾生。例如當蚊子叮我們的時候,何妨布施一些血給牠,同時可以幫牠三皈依,再細心一些──別讓牠吸太飽,因為一旦過飽,牠的生命也將提早結束;所以注意一下,當牠吸個七、八分飽的時候,尾部會因排泄而亮亮的,這時候就要請牠走囉。  

  在中台禪寺主體建設及周邊許多工程都將在九月一日落成的前夕,工務所所長見山法師肩上的重擔,著實會令任何人都無暇緬懷過去,然而面對來訪者的追問,也讓我們看到見山法師內斂專注忙碌的行止下,鮮少形於言表的溫柔慈憫,然而,一轉身,他又融入處理工務的定境之中……,耳邊不禁回響起,適才聽到的微妙讚嘆:「見山師的身心就像一部普門品」,而他的回應仍是雲淡風輕拂過,「只希望做個平實的出家眾」。眼前的行者沈穩如山,蘊藉深廣,「仁者樂山」誠然如斯哉。  
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