離諸塵境 回復清淨


文/星暢法師


  在消費主義日盛的氛圍下,對物質、欲樂的追求,彷彿已經成為大眾生活的主要目標。但世間一切的欲樂都是有漏的,都存在反效果,都不圓滿。當我們心有所求,不論求得到、求不到,其結果都是苦。相反地,若能停止向外盲目地追求,返歸自心,才能改變生活的慣性,進而達到內心真正的平靜。

迥脫塵勞 安心踏實

  紅塵俗世中,人們容易被灌輸物質或欲樂至上的價值觀,難以找到人生的意義與目標,心便感到無聊,於是開始向外追逐,將心依靠在物質上。然而,這些行為背後充滿著種種苦受,例如:想要追求的東西求不到,就是求不得苦;就算求到了,也不一定圓滿。心愛的東西不見了、壞了,乃至於在得到之後,卻發現原來也不過如此而已,無法得到滿足,久了還會生厭,恨不得把它丟掉,這就是壞苦。

  猶記得自己未學佛前,也熱衷於五欲的追求,特別是對聽音樂產生了執著,覺得聽音樂時,心比較平靜、比較自在。因此,時常去買唱片、看音響器材。不過,雖說是喜歡聽音樂,但要是真的聽多了,還是覺得厭煩,必須拿下耳機,才能讓自己平靜下來。然而,平靜後又覺得無聊,於是又拿起耳機來聽音樂,直到自己又受不了為止。就這樣反反覆覆,始終得不到真正的平靜。

  原來,欲樂的追求,並沒有解決自心的問題。當自己沉醉在所謂的「享受」、「欣賞」、「樂趣」時,正是六根在忙碌地抓取六塵,六根與六塵接觸的時間愈久,就愈容易產生麻痺和疲憊,徒增塵勞與煩惱。且這些欲樂,久而久之,對身心都會造成負面影響。

  反觀自己過去愛聽音樂的例子,彷彿就是從一個苦坑,跳到另一個苦坑而已。誠如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是身實苦,以止大苦故,以小苦為樂」、「新苦為樂,故苦為苦。」一切欲樂的追求,只不過是在大苦與小苦、舊苦與新苦之間,不斷地交替,不僅得不到真實的快樂,更是苦上加苦!

  及至學佛後,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精舍發心出坡,生活的目標十分明確,對物質的欲望也漸漸淡薄,心依靠在正法上,覺得很滿足,也感到很踏實。

依根解結 心上用功

  內心會感到無聊,是因為自己定力不足,作不了主。此時,如果心攀緣到生滅的外境上,並不能解決問題。開山祖師曾開示:「一般人的眼睛喜歡往外看、耳朵喜歡往外聽,一往外看、往外聽,心就散掉了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攀緣外面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塵,這就是生死根本,所以要把六根往內收。」因此,當前要面對的正是自心的問題,心才是問題的根本,依循開山祖師的教導,將六根內收,才是離苦得樂之道。

  當我們感到無聊時,立即覺察、覺照,並將心靠在善法上,透過念佛、誦經、打坐、修觀行,一次次收心,將心定下來。有了定力,作主能力便能漸漸提升,不再為無聊所困,也不會再苦上加苦,生命因而有了不同的可能,充滿希望。

  修行學佛,讓自己懂得轉化煩惱,明白在追求五欲之樂中所獲得的短暫刺激,只會讓自己麻痺,煩惱也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。《達磨二入四行觀》云:「有求皆苦,無求即樂。」要脫離輪迴苦,必須在自己的心上找答案,唯有依根解結,離諸塵境,在心上用功,才能回復本具的清淨心。

  《佛說無常經》云:「唯有佛菩提,是真歸仗處。」在這紛擾的世間,如何從塵勞中出離?唯有回歸佛法、回歸心性之理,人生才不致迷失方向。依此用功,方能安穩地走上回復清淨的菩提大路。

摘自《中台山月刊270期》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