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我菩薩心


文/星慧法師

  「心念」即心識之思念,可簡單解釋為想法、念頭。一個人的心念,關係著對事情的看法與處理方式。而修行就是將分別計較、讓自己痛苦的眾生心念,調整成凡事為眾生、隨緣自在的菩薩心念。

  一般人多以個人的利害得失為考量,將眼界心量侷限在自我的小世界中,在順境中增長貪心,在逆境中增長瞋心,心始終不得安住,乃至怨天尤人,悲嘆不逢貴人、不遇時勢……不斷起惑造業,帶來種種煩惱痛苦。追根究柢,讓自己陷入困境的正是「我執」、以自我為中心的貪瞋癡等心念。故經云:「有我罪即生」,實是金玉良言。

  相對地,菩薩的心念是「無我」,心心念念都是為眾生,「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」。所謂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菩薩慈眼視眾生,所見的皆是眾生的佛性,而不是眾生的煩惱習氣,以大慈悲、大智慧,運用種種善巧方便,毫無條件、不求回報地付出,心中不存你我的差別,只是真心希望每一個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。猶如慈母,不管兒女能力如何,即使兒女做錯事情也不離不棄,而是慈悲叮嚀,望其改過,不再繼續受苦,將來能有所成就;菩薩視眾生如子,無私付出,亦復如是。

  學習菩薩的精神,可以從思惟「能為他人做些什麼」開始,藉由幫助他人,從利他中淡化、消除「我執」,便能從眾生心轉為菩薩心,不再為人我分別計較之事所苦惱,心量廣大,安詳自在。

  在化除「我執」的過程中,面對冤家、沒有善緣的對象,心境是最難調伏的。所以常須提起覺性、轉念,如《佛說八大人覺經》云:「菩薩布施,等念怨親;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。」反思過去的事情早已事過境遷,自己為何緊抓不放?正是執著的心念,才讓煩惱困住自己,而不在於他人如何對待。

  《維摩詰經》云:「隨其心淨,則佛土淨。」當念頭轉過來了,念念都是善法、都是清淨,哪裡還有分別執著憎愛?當心量擴大了,心中哪裡還有容不下的事?開山祖師曾開示:修行即是淨化自己的念頭、改變自己的念頭、轉自己的念頭。要達到與菩薩相同的心境,就要調整心念;生活中,經常思惟「我能為你做什麼」,以利他之心化除我執,即是落實修行工夫的開始。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