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師志為己志


文/普民精舍住持 見材法師


  「靈山拈花傳妙心,專為佛陀續慧命;泉畔開山立梵剎,普度眾生出迷津。」二十多年前,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,應慕法求道者之請,創建靈泉寺。開山祖師的悲心願行,就如同靈泉寺楹聯所書,藉由僧眾教育、社會教育、學校教育等種種方便,將佛法普及於社會各個層面,讓大眾皆有因緣接觸佛法、認識佛法。從靈泉到中台,從中台到普台,從普台到博物館,乃至創辦佛教學院,以及於海內外廣設精舍,師父弘宗演教、普利群生的腳步未曾停歇過。不僅在物質上提供僧眾和大眾安心辦道的道場,更在心靈上護念大眾的法身慧命,啟發人人本具的自性光明。

  守護道場、弘法度眾是出家眾的本份事。《維摩詰所說經》云︰「菩提心是道場,無錯謬故;布施是道場,不望報故;持戒是道場,得願具故;忍辱是道場,於諸眾生心無礙故;精進是道場,不懈退故;禪定是道場,心調柔故;智慧是道場,現見諸法故……。」真正的道場不離開自心,只要這念心能時時與道相應,心行平等不邪曲、發心修善斷惡、深信佛法因果、緣起、心性之理,發上求下化之菩提心,廣行六波羅蜜,常存慈悲喜捨四無量心,則人生處處皆道場。

  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》云:「大菩提心護正法,如教修行心寂靜,自利利他心平等,是則名真供養佛。」如是發菩提心、行菩薩道,護持正法道場,乃是真正的報佛恩。誠如近代禪宗泰斗虛雲老和尚,為安僧度眾,續佛慧命。從六十五歲至一百二十歲,先後修復雞足山祝聖寺、昆明雲棲寺、鼓山湧泉寺、雲門大覺寺、韶關南華寺、雲居山真如寺等六大名剎,重建大小寺院八十餘處,延續禪宗臨濟、曹洞、雲門、法眼、溈仰五家法脈。老和尚畢生「拋卻己事,專為人憂」,一心「為國內保存佛祖道場、為寺院守祖德清規、為出家人保存此一領大衣」的菩薩行履,正是佛弟子應當效仿的典範。

  然而,要如何才能堅持菩薩行而不退轉呢?首先,要先確立佛法的正知正見,深信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皆當成佛。諸佛菩薩和眾生的佛性本無差別,差別只在於迷和悟。覺悟了這念心,就知道佛菩薩和眾生是一體的。覺悟到這個道理,方能視眾生如父、如母、如子,觀眾生苦如己苦,生起慈、悲、喜、捨四無量心,救度眾生無有疲厭。

  其次,菩薩行要不退轉,還必須要發四弘誓願。所謂:「以願導行、以行滿願。」觀眾生於三界六道輪迴之苦,不忍眾生受苦,發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;不但要斷自己的煩惱,也要幫助眾生轉化煩惱,發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;眾生無量,度眾法門亦無量,發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。以成就佛道為修行的最高目標,希望人人都能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發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。

  此外,度眾時必須要「恆順眾生」,以四攝法「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」攝受大眾。所謂:「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」,眾生都喜愛聽好聽的話,親近對他有益的人。而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正是順乎人心,導人向善,使人身心喜悅的行為。眾生於受益的同時,也對佛法產生好感。菩薩隨順眾生心之所好,行四攝法,作眾生的善友,建立彼此間良好的信任關係後,對方才容易接受勸導,進而以身教予以感化,如此一來,便可達到度化眾生的目的。

  想想自己何其有幸,在人生遭遇困惑、迷惘時,能就近在精舍聽經聞法、禪修靜心、修福修慧,確立人生的方向。又何其有幸能親近大善知識,跟隨開山祖師在中台道場出家修行,找到安身立命之所。而師父的行履正是〈中台行願偈〉:「外現聲聞身,內密無上印,身行菩薩道,廣度諸有情」的最佳榜樣。所謂:「將此深心奉塵剎,是則名為報佛恩。」身為開山祖師的弟子,當「以師志為己志、以師行為己行、以師言為己言」,守護中台道場,令三寶久住世間,以報答開山祖師再造之恩。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