懂得放下的智慧


文/星如法師

 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──坐在行駛的車上,望著窗外的風光,看似外面的景物在移動,實際上,移動的是自己。遇到問題,若未能釐清事實的真相,則容易陷入類似的迷思。自己過去也和許多人一樣,總認為生活中的不順遂,皆來自於外境。直到聽經聞法後,人生才開啟了另一片天空。

  人與人相處,難免因為生長背景不同、價值觀有異,而產生摩擦、衝突,不是諍論得面紅耳赤,就是怯懦逃避。《六祖壇經》中云:「於世間善惡好醜,乃至冤之與親,言語觸刺欺爭之時,並將為空,不思酬害。」最初一聽聞到這個道理,便覺得這個道理實在是太好了,但該如何落實呢?經文接著提到:「念念之中,不思前境。若前念今念後念,念念相續不斷,名為繫縛。於諸法上,念念不住,即無縛也。」心有所住著,始終得不到解脫,當下這念心如如不動,一切不住,則能不被煩惱、妄想束縛,便不會妄造惡業。所以現在在面對境界時,常提醒自己要「念念不住」。

  佛陀時代,有一位梵志雙手各持一花前去供養佛。佛教其放下,梵志便放下左手的花,佛又說:「放下」,梵志便放下右手的花,佛再說:「放下」,梵志不解地問:「我今兩手皆空,更教放下什麼?」佛說道:「我不是要你放下手中的花,你真正要放捨的是外六塵、內六根、中六識,這些全都要放下;捨到無可捨處,就能夠解脫生死。」梵志聞法,當下捨卻一切,悟無生法忍,得解脫自在。

  長久以來,因六根攀緣六塵,產生六識分別,使我們的心動盪不安,不能自在。古德云:「手把青秧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;六根清淨方為道,退步原來是向前。」「退步」是「向前」的鋪陳,能退讓、放下,會發現更寬廣的內心世界在其中。世間法很多是加法,例如學習知識、努力追求好的生活,總認為要盡量多學,要得到更多才行;修行則是減法的哲學,要放下執著、欲望、煩惱,放下得愈多,愈能與道相應。

  放得下,也要能提得起,進一步要積極斷惡修善,如《金剛經》云:「以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修一切善,不執著一切善,如此,人生便走在覺的大道上,步步光明。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