叩、叩、叩


文/普因精舍住持 見擇法師

  學生時期初聞佛法,課餘時也喜歡參與各種坡務、善法,廣結善緣。大約民國八十多年,某次回山護七,從南部出發北上到埔里,到山上已深夜十一點多;當與同伴準備回寮就寢,途經舊小禪堂前,竟巧遇老和尚。我倆又驚又喜,向老和尚行禮問訊後準備離去;未料,老和尚竟招呼我們隨同參觀舊觀音殿文物,並一一介紹……走完一圈後,我們跟老和尚一起坐石椅上。方一坐定,只見師父蜷起拳來叩、叩、叩,連續地敲著面前這某種石材製的桌子,當時初學佛法,內心懵懂不解師父的用意,好奇地檢視桌面及材質後,隨即仰首請問:「師父,這桌子是實心的嗎?還是空心呢?」師父面帶微笑,笑而不答,持續叩、叩、叩地敲個不停,末學仍是一頭霧水。

恩師藉境 適時點撥

  出家後,當學僧時,心裡總恐有愧父母成全與養育之恩,又不想辜負此生得遇大善知識之機緣;日日孜孜矻矻勤勉修習,不敢懈怠,常提醒自己要發廣大、無上菩提心,願生生世世以傳承、荷擔如來家業為使命來弘揚佛法、利益眾生,才能報四重深恩。就在佛學院薰修學期結業那日,正當末學以感恩、恭敬的心,從老和尚手中接下獎狀及獎品時,師父突然又蜷起拳來,在獎品上叩、叩、叩敲了三下。此時,這響聲歷歷分明,清楚可數,豁然明白,師父不僅言教、身教,還時時藉境適時地點撥,為弟子演繹著無上大法,教化以期許悟入──人人都有這念靈知靈覺的佛性。

  後來,在數次學院僧眾禪七中,師父也常以界尺叩桌案,叩、叩、叩開示道:「有聽到聲音嗎?怎麼知道有聲音?怎麼知道沒聲音?能知道有聲音、知道沒有聲音的這念心,就是我們的覺性;保持這念覺性存在,沒有妄想、沒有昏沉、沒有無聊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了了分明、處處作主,修行要在這裡用功。」

  多年修行過去了,在理上是肯定這念覺性的,但在事上卻有多種境界來磨鍊。每當遇到無法突破的難關,終究學會回到這念覺性根本上,回光返照,照一下,這一路要站得住、站得長,安住當下這念心,因為「當體即真、動念乖真」,如此都能走出迷惑、跨越障礙。

遵循師教 回歸真心

  現今,再讀到老和尚禪七開示,彷彿老和尚叩桌案的聲音再度響起、當下聽著禪堂熟稔於心師父說法的情景再度重現,殷殷護念每一位弟子的法身慧命,一遍又一遍地,老婆心切,不厭其煩提示修行的方向以及法要。這本《禪七開示》更像是學人修行的指導手冊,讀著聖者悟境,一字一句、每個段落,言簡意賅,深入淺出,由理到事,由方便到究竟,由漸修到頓悟,鉅細靡遺,每每讀來更顯字字珠璣;對於日常生活中修行遇到了問題,還是那麼深切受益,猶如醍醐灌頂,為我們解惑著。感念師父慈悲度眾的悲心及願力,就是不讓弟子在修行上知見走偏了,不要錯認消息,而走錯路、繞遠路,這法寶實在是太珍貴了,有「我今聞法得受持,惟承覺者親點撥」的心境。

  老和尚留下的言教、身教、文字般若,叩叩叩地敲醒了弟子們迷惘的心;叩叩叩的當下,不是煩惱沒有了,而是遇到煩惱的當下,知道煩惱的本質是虛妄不實的,唯有覺性能作主,回到沒有妄想、執著,沒有煩惱的這個,就是我們的真生命。見擇最後一句要問問自己,修行是實心的呢?還是空心的呢?好似多年前遇到老和尚的那一夜,師父的微笑,如此寧靜安詳,這回不再徬徨、不再懵懂。

  叩叩叩,問問諸位您找到答案了嗎?

 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