叩、叩、叩


文/普因精舍住持 见择法师

  学生时期初闻佛法,课余时也喜欢参与各种坡务、善法,广结善缘。大约民国八十多年,某次回山护七,从南部出发北上到埔里,到山上已深夜十一点多;当与同伴准备回寮就寝,途经旧小禅堂前,竟巧遇老和尚。我俩又惊又喜,向老和尚行礼问讯后准备离去;未料,老和尚竟招呼我们随同参观旧观音殿文物,并一一介绍……走完一圈后,我们跟老和尚一起坐石椅上。方一坐定,只见师父蜷起拳来叩、叩、叩,连续地敲着面前这某种石材制的桌子,当时初学佛法,内心懵懂不解师父的用意,好奇地检视桌面及材质后,随即仰首请问:「师父,这桌子是实心的吗?还是空心呢?」师父面带微笑,笑而不答,持续叩、叩、叩地敲个不停,末学仍是一头雾水。

恩师借境 适时点拨

  出家后,当学僧时,心里总恐有愧父母成全与养育之恩,又不想辜负此生得遇大善知识之机缘;日日孜孜矻矻勤勉修习,不敢懈怠,常提醒自己要发广大、无上菩提心,愿生生世世以传承、荷担如来家业为使命来弘扬佛法、利益众生,才能报四重深恩。就在佛学院薰修学期结业那日,正当末学以感恩、恭敬的心,从老和尚手中接下奖状及奖品时,师父突然又蜷起拳来,在奖品上叩、叩、叩敲了三下。此时,这响声历历分明,清楚可数,豁然明白,师父不仅言教、身教,还时时借境适时地点拨,为弟子演绎着无上大法,教化以期许悟入──人人都有这念灵知灵觉的佛性。

  后来,在数次学院僧众禅七中,师父也常以界尺叩桌案,叩、叩、叩开示道:「有听到声音吗?怎么知道有声音?怎么知道没声音?能知道有声音、知道没有声音的这念心,就是我们的觉性;保持这念觉性存在,没有妄想、没有昏沉、没有无聊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了了分明、处处作主,修行要在这里用功。」

  多年修行过去了,在理上是肯定这念觉性的,但在事上却有多种境界来磨链。每当遇到无法突破的难关,终究学会回到这念觉性根本上,回光返照,照一下,这一路要站得住、站得长,安住当下这念心,因为「当体即真、动念乖真」,如此都能走出迷惑、跨越障碍。

遵循师教 回归真心

  现今,再读到老和尚禅七开示,彷佛老和尚叩桌案的声音再度响起、当下听着禅堂熟稔于心师父说法的情景再度重现,殷殷护念每一位弟子的法身慧命,一遍又一遍地,老婆心切,不厌其烦提示修行的方向以及法要。这本《禅七开示》更像是学人修行的指导手册,读着圣者悟境,一字一句、每个段落,言简意赅,深入浅出,由理到事,由方便到究竟,由渐修到顿悟,钜细靡遗,每每读来更显字字珠玑;对于日常生活中修行遇到了问题,还是那么深切受益,犹如醍醐灌顶,为我们解惑着。感念师父慈悲度众的悲心及愿力,就是不让弟子在修行上知见走偏了,不要错认消息,而走错路、绕远路,这法宝实在是太珍贵了,有「我今闻法得受持,惟承觉者亲点拨」的心境。

  老和尚留下的言教、身教、文字般若,叩叩叩地敲醒了弟子们迷惘的心;叩叩叩的当下,不是烦恼没有了,而是遇到烦恼的当下,知道烦恼的本质是虚妄不实的,唯有觉性能作主,回到没有妄想、执着,没有烦恼的这个,就是我们的真生命。见择最后一句要问问自己,修行是实心的呢?还是空心的呢?好似多年前遇到老和尚的那一夜,师父的微笑,如此宁静安详,这回不再徬徨、不再懵懂。

  叩叩叩,问问诸位您找到答案了吗?

 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