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聖心得


文/見牟法師


  

  印度,第一次到訪,許多的事物都是聞所未聞,在鹿野苑博物館,不同的國度裡,傳唱的卻是再熟悉不過的故事,八大聖蹟的石雕,刻畫著釋迦牟尼佛的故事,聽著導遊的介紹,心中升起了無限的歡喜!是佛陀讓我們打破了彼此的生疏感,拉近了彼此距離,藉由實地參訪,世尊更從一位神化般的人物,在心中活脫脫了起來!

  在鹿野苑達美克塔,佛初轉法輪,度五比丘,許多的朝聖團體,都抓緊機會在此用功,當然也包括我們。在《金剛經》的誦經聲中,斯里蘭卡、泰國的佛敎僧俗二眾,也各誦念著自己國家語言的佛經,雖然彼此沒有交談,但能感受到國家雖然不同,但佛弟子的情操卻是一致的;語言雖是隔礙,但彼此的心念卻是相通的。是佛陀,讓不同國度的我們,劃破了彼此的界線;心念的和合,讓我們有了法界一體的感受。

  相對於鹿野苑的斷垣殘壁,菩提迦耶佛陀成道處的「具相」,讓一切似乎更顯真實。菩提樹、金剛座就在眼前,彷彿能見到當年的希達多太子還坐在這裡,夜睹明星見性。此時,覺得與佛很近很近,心中難掩興奮的情緒。雖說在《金剛經》𥚃,佛陀明白告訴世人: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但鈍根著相的我們,這樣的施設,不也是一種增長信心的方便?

  在正覺大塔,心中一直揣摩佛陀證道時的心境,但不論是七週聖地巡禮,或是誦經、供袈裟,始終覺得還是隔了一層。直到在正覺大塔早課時,靜坐一支香,很清楚的知道,就是「這個」!這就是佛陀證道時的心境。「這個」是什麼呢?沒別的,就是「清淨心」。只要我們時時刻刻與清淨心相應,無論在何處,都能「零距離」朝禮佛陀;但如果這念心,始終在生滅中,即使來到聖地,也不過是一個觀光景點罷了。

  在王舍城,親登靈山,遙想當年法華會上,世尊開權顯實,告訴大眾佛法的究竟義理:眾生皆有佛性,眾生皆當成佛!這樣的知見對我們來說是法爾如是的,但相信亦是過去累生累世的薰修,才能承擔這樣的知見。感恩過去所有為佛法奉獻的人,在七葉窟有大迦葉及五百羅漢集結經典,在那爛陀有玄奘大師深入法要,回國譯經,是過去無數祖師大德的犧牲奉獻,行菩薩道,自己才能蒙受法益,也願自己能傳佛心燈,續佛慧命,行菩薩道,廣度有情。

  朝聖的行程從拘尸那羅到藍毘尼,是從佛的涅槃地到出生地,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從「死」到「生」,與八相成道的時序,剛好相反。我們說「生死事大」,此世死後,將來投生何處?是墮落三途?是善業牽引?還是能念念作主、依願往生?全看這念心是否能作主!生死事大,唯有在作主的這念心下功夫,堅住正念,隨順覺性,才能解脫生死,得大自在。

  在參訪聖地的過程中,見到佛敎發源地佛法的衰微,與當地的貧窮與落後,不免讓人興歎,佛教的發源地,為何落得今天這種地步。但在《法華經》中,佛陀對於數劫之後弟子成佛的時間、名號、壽量等都能瞭如執掌,現在印度的狀況,佛陀也一定是瞭然於心。只是佛陀當初,到底是怎樣的思惟,而選擇了在印度這個地方弘法呢?弟子不得而知,畢竟「初地不知二地事」,自己又怎能忖度佛的心思呢?只是,相信這必定是有殊勝的因緣。

  藉由此次印度朝聖之旅,讓自己對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有更深一層的了解,也更加深了對佛法的信心。只是,正如佛陀在經典中所言:就算能夠天天見到佛,若不按照佛法的道理去行,始終沒辦法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。朝聖之旅後,對佛更了解,但最重要的,還是在日常生活之中,落實佛的教法,由外相上的佛,回歸我們的自性佛。相信這是佛陀示現人間所最希望見到的,如此,也才不辜負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,對弟子們的法乳深恩。感恩老和尚,感恩常住,感恩大眾法師與大眾居士的護持,期望自己,能夠荷擔如來家業,行菩薩道,自利利他,永不退轉。

 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