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抱怨的智慧




文/見山法師

  在人際關係的互動中,總有不如意的情境,有的人會正面思考,解決問題,嘗試改變;有的人則是宣洩負面的情緒,強化他人的錯事或缺點,提出問題,卻不提供方法。後者就是典型的「抱怨」,無法真正解決問題。

  處於今日多元複雜的社會中,偶有聽聞他人抱怨職場中的升遷角力、親子關係溝通不良;甚至面對自己,仍有個人健康的問題要抱怨……。「怨聲載道」充斥在每個角落,不論是受害者或旁觀者,不管是理直氣壯或暗箭傷人,或許只為引起他人注意或獲得同情,亦或只是宣洩情緒的管道;然而「抱怨」卻常常讓人持續負面思惟,且讓事件複雜化,百害而無一利。

  《達磨二入四行觀》云:「智者悟真,理將俗反。」一般人容易放縱口業的過失,而佛法教示學人「守口攝意身莫犯」的準則。當聽到流言或他人的抱怨時,應當自省反思——好事則心存感激,壞事就要檢討反省、誠實面對。否則,自己因此而抱怨,便又造了口過,種下惡因。

  佛陀曾經為大眾開示摩耶夫人的宿世因緣。夫人有一世曾為婆羅門女,看守一座果園,一天母親過了吃飯時間仍未送食來,為飢渴所瞋惱而抱怨說:「母親真是連畜獸都不如,即便野鹿遇到孩子飢渴時,念念都會不安心。」過了不久,母親送來了食物,而就在婆羅門女正要吃飯時,忽見一辟支佛沙門而心生歡喜,便至誠供養飲食和鮮花,後更聽聞法義而法喜充滿。至誠的供養,後感得五百世的尊榮豪貴,衣食自然而得;但也因不知母恩而毀罵,遂感得五百世墮為鹿身。從這則公案中得知,言語如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」;抱怨的口過,不可不慎。

  抱怨是許多人容易犯的過失;遇到問題懂得陳述事實,嘗試解決,改變情況,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。進一步深知佛法緣起性空之理,運用慈悲的力量,採取接納與協助的積極作為解決問題,才是智慧之道。如此定能廣結善緣,處處左右逢緣,無有障礙。

 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