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如工畫師
文/見勉法師


  無論是修行學佛或參禪靜坐,都要在這念心上用功,終極目標就是要契悟本心。這念心若時時向外攀緣,始終生生滅滅,修行必定不會有所成就。故古德云:「迷之為凡,悟則為聖」,這念心就是凡聖的差別。覺性迷失了,就是凡夫眾生,起惑、造業、受苦而輪迴三界。若能轉識成智,這念心保持不動念,即是聖人的境界,永斷生死煩惱之苦流。

  經云:「不起凡夫染污心,即是無上菩提道。」眾生之所以沉迷於五欲之中,就是以意識心為本,當六根依於塵境而起分別,便時時住於妄動中,隨著塵境的改變,心的痛苦接踵而至。若不知回光返照,攝念其心,始終無法離苦得樂。如《佛遺教經》云:「若縱五根,非唯五欲,將無涯畔,不可制也。亦如惡馬,不以轡制,將當牽人墜於坑埳。」修行若不制心,這念心就像脫韁野馬,輕則自損己身,重則危害社稷。

  儒家亦提到制心的重要,如「克念則聖,罔念則狂。」這念心若離「仁義」的規範,則不為君子;若能克制惡念,即能如同聖賢。所以如何克制這念心,便成為重要的課題。老子亦云:「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聾。」古人在久遠以前便已得知,外在的一切塵境會令人心念渾沌,喪失清楚明白的作主性。故儒家云: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」,就是告訴我們從六根門頭下手,守持禮儀規矩,不能隨著散亂之心向外攀緣;若不如此,只是徒增煩惱而已。

  佛法的道理更為透徹,不論是在理上的詮釋,或是教導制心的方法,都清楚地告訴我們攝持這念心的重要。「制心」,就是要對治我們的妄識心,將其「轉識成智」,亦即達成超凡入聖的目標。然而制心的開始,就是要受持「佛戒」;無論是出家戒、在家戒,都是幫助我們規範自心的最佳方法。戒的持守,從事相上身、口、意三業的把持,便能對治貪、瞋、癡三毒。具體來說,身不做殺生、偷盜、淫欲之事;口不說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綺語之語;意不起嫉妒、瞋恚、愚癡之惡念,這些即是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」的具體呈現。當三業清淨,這念心也就隨之清淨,禪定與智慧也就現前,如《楞嚴經》云:「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」,道理即是如此。

  佛陀時代有一少年名阿修羅鹽,口出惡言辱罵佛陀。佛不但對境心不起,並開示道:「瞋恚如逸馬,制之由轡勒,控轡不名堅,制心乃名堅。」清楚地指出,問題的根本要從心下手,而非執著外在一切塵境,提示學人制心的重要。又如《四十二章經》中提到:「心如功曹,功曹若止,從者都息……二心各寂靜,非色亦非行。」由此可知,我們這念心是造作一切萬法、善惡業之根源,非是一切有相、有為之法。若能守持當下這念心,不起善惡分別,本具的菩提自性便能現前。

  《佛遺教經》云: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。」這念心的力量無遠弗屆,只看學人如何善用其心。道信禪師云:「眾生心性,譬如寶珠沒水,水濁珠隱,水清珠顯。」而輪迴生死或是成佛作主亦由此念。又如弘忍大師云:「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,無有是處。」祈願一切有情能於二六時中,制心辦道,莫縱放之,早成佛果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