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敵為友 冤親平等
文/見梁法師

  

  佛法云: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。」因為有著如此微妙的關係,所以過去結下的因緣好壞,維繫著今生彼此間的相處是否融洽。世間一切的互動關係,無論是佛法還是世間法,皆離不開「利益」二字,諸佛菩薩宣說佛法就是希望芸芸眾生離苦得樂,獲得解脫,如此廣大的悲願,不但令眾生獲得真實利益,自己也能成就佛道。凡夫眾生的生活目的亦離不開利益,有的是希望自己獲得利益,有的是希望自己的親友獲得利益,為了爭取這些私利,往往會與他人形成敵對的狀態,進而結下數不清的冤結,造成諸多煩惱與障礙,乃至冤冤相報,生死輪迴,受苦無量。讓友變成了敵、親變成了冤,是凡夫的作為;使冤親獲得平等的對待,是佛菩薩的作為,這樣的天壤之別,正驗證了佛法所說「自性若迷,福何可救」。

  佛陀住世時,曾遭外道奢彌跋毀謗,弟子們不解為何至尊至貴的佛陀會遭遇如此惡事?於是,佛陀開示大眾:在過去九十一劫前,善說城中有一位名叫延如達的婆羅門,廣學多聞,精通各家學問,含括天文圖讖、占相藝術之學等,連對外道的教誡、世俗典藉也有深入的研究,並且具足三十種莊嚴相好;在他的座下,有五百位童子受其教化。同時,有另一位婆羅門,名叫梵天,非常富有,他的妻子淨音美如天仙,性情溫和,常以飲食、衣被、醫藥等物品供養博學多聞的延如達。一天,名叫愛學的辟支佛至梵天家乞食,威儀具足、六根收攝。淨音見到這位辟支佛,非常恭敬景仰,即以上妙飲食供養。辟支佛受食完畢,展現神通飛回他的住所。當時國內有許多人民見到如此景象,讚歎不已,覺得有這樣一位聖者在國內實在是一大福報,所以也歡喜供養辟支佛,淨音更是天天以各種美好的物品供養。延如達聽說了此事,覺得淨音厚彼薄此,有被冷落的感覺,心生嫉妒,不僅到處誹謗說淨音與辟支佛有不淨行,所以才會大力供養辟支佛,還告訴五百童子:「此修行人犯戒,無精進行。」五百童子聽了就到處散播,全國人民都開始懷疑了起來,這個謠言維持了七年才停止。後來,辟支佛現十八種神變,入於涅槃,眾人才知道原來延如達所說的話是虛妄的,辟支佛實是持戒清淨。當時的延如達就是佛陀的前身,梵天是優填王,淨音就是今世毀謗佛陀的奢彌跋,五百童子即是現在五百羅漢弟子,因為佛陀前世失去供養,心生嫉妒,和五百童子一起毀謗聖者;死後,一起入地獄受無量苦報。今生佛陀雖已成佛果,但業報未盡,仍須受此果報。

  古云:「因果昭昭,絲毫不爽。」佛法講三世因果,並非迷信,而是真實不虛的道理,就連成道證果的佛陀也要為自己成道前的所作所為負責,有此三世因果的運行法則,即產生了冤與親的關係。相反地,想要使自己的人生事事如意、冤親平等,就要從因果著手。就個人方面,與人相處產生爭執,首先,要反省檢討是不是自己的過失,而不是一股腦兒地怪罪別人。凡夫眾生就是因為只會向外看,鮮少內自反省,便容易與他人結下冤結。俗話說得好:「龍歸晚洞雲猶濕,麝過春山草木香;平生只會量人短,何不回頭把自量。」透過檢討反省,改善自己的身口意都已經來不及了,怎還有時間去批評他人,與人結惡緣呢?

  第二要學習彌勒菩薩的廣大心量。我們很習慣拿著放大鏡來衡量別人的錯誤,無論是一句話或是一個動作,只要有一點點不合己意,就像犯了滔天大錯一般,倘若又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,即容易與人結下惡緣。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發生,我們平日可藉由修習七周緣慈、四無量心來長養自己的慈悲心,有慈悲心的人,心胸必定廣大,如同彌勒菩薩「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;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」。進一步,可透過薰修佛法真實的道理,了達三輪體空,將之如實運用在人與人之間,就能化敵為友、冤親平等,真正是悲智雙運的具體表現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