良朋益友
文/見暄法師


  過去有兩位修行人,一位叫精進辯,另一位是德樂止,他們一同在水邊林下精進用功。然而,過了一些時日,德樂止漸漸鬆懈,不時打起瞌睡;精進辯則非常精進,不久即證阿羅漢果。當精進辯看到同參懈怠的情景,心裡非常焦急,於是運用神通將自己變成一隻蜂王,狠狠地往德樂止的肚皮上螫了一下。德樂止痛醒過來,發現蜂王已不知去向,沒想到等他一閉上眼睛,嗡嗡的聲音又在耳畔響起。他急忙睜開眼,只見蜂王在左右圍繞他飛,嚇得他目不轉睛盯著蜂王的去向,以防再被叮螯。

  蜂王看到德樂止盯著他看,便飛到近處的蓮花上休息,沒一會兒就打起瞌睡。突然一陣風吹過,將蜂王吹落至污泥上,蜂王振翅飛起,馬上到清水邊洗淨污泥。德樂止見此景象,即悟出一些道理:「清淨的甘露法水,能使此身潔淨清爽;貪睡墮落污泥,污穢了本性,長此顛倒墮落,怎能領受甘露法味?」蜂王於是對德樂止說:「無上佛道如甘露,百嘗不厭,怎能懈怠?貪睡如墮污泥,若不警醒,將與甘露無緣。」德樂止知道蜂王是精進辯變化示現,來提醒自己精進用功,從此努力不懈,不久也成就道果。

  同參道友,不但能督促彼此在道業上精進,更進一步能成就修行,如公案中的主角,如果沒有精進辯的護念,德樂止仍未能超凡入聖。現今社會許多人沉迷於物質生活,強調感官上的刺激,例如有些年輕人喜歡嗑藥,常會彼此慫恿,若意志力不堅定,便容易一起沉淪。此時,若有善知識在旁提醒,便容易保持正念,不易走上歧路。因此,良朋益友不但能提醒我們在道業上努力,也能糾正我們偏差的觀念,不致誤入歧途。

  雖然,我們希望有好的同參道友時時刻刻在我們身邊,從另一角度來說,我們是否也能成為別人的善知識呢?善知識,除了要有良好的涵養與修行外,最重要是自己的心量要大,要有慈悲心,如同精進辯看到同參如此懈怠散慢,若不起護念他人的心,相信德樂止不會這麼快成就。由此看來,心量及慈悲心確實是成為善知識的重要條件:唯有心量廣大,才能包容他人;有慈悲心,才能護念他人。不要害怕別人比自己早日成就,而是彼此能夠在菩提道路上互相提攜,精進用功,同證菩提之果。

  有良朋益友是一件大福報,然而,自己若不打開心胸去接受他人的提醒,永遠活在自己負面的情緒裡,相信佛菩薩來也沒有辦法。所以,我們要有寬廣的心量,彼此在修行路上共同邁進,這才是良朋益友的價值所在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