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在當下
文/見鍼法師



  修行最大的快樂,即是這念心能放得下、提得起,時時作主;也唯有如此,煩惱才能一天天地減少,才能不為外境所轉。這樣的快樂,是一種法喜,是心靈上的滿足,是一種不隨外境變化、生滅的自在。

  修行猶如在濁水中尋回本具自性珍寶,藉由修行過程,沈澱雜質,回歸清澈,清淨之心自然得以顯現,自能開啟神通妙用。未修行時,不管是家庭、事業、人我是非,每天似乎都有數不盡的煩惱。我們常常無法滿足所擁有的一切,而將所有的不快樂歸咎於外在環境的不圓滿,隨著塵境的變化,時而喜、時而悲,沒有停歇。我們也以為外境改變了,心境也能因此改變,煩惱也能就此減少,沒想到卻是加重了自己的煩惱與習氣。我們又以為得到了自己所想要的,即能隨心所欲、悠遊自在,但每每換得的卻是更放不下。這一切都是因為不識本心,不知道要活在當下,愚昧地在無常世界裡,尋找讓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。

  由於過去錯誤的知見與執著,所以這念心始終不斷地起惑造業,掉悔過去、攀緣現在、妄想未來,無法安住。自從踏上修行學佛之路後,才恍然明白,原來安身立命的關鍵,不在外境,而是決定於當下這念心能否作主。

  《金剛經》云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諸法緣起性空,一切妄想煩惱,無非都是人的心意識所變現。過去,六祖惠能大師聽到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而開悟,因為心無所住,不著於境,自然無所罣礙;又因不住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時時活在當下,自然法喜、自在。

  能活在當下,才能明白作主,縱使遇到逆境,念頭一轉,化境界為磨鍊、考驗,當下不再起心動念,即能自在。修行亦是放下與提起的轉念過程,成凡或成聖,都在這一念間,不假外求。

  有一則故事:有位富商趁假日至小島渡假,他僱了一位船伕,欲乘船觀賞這海光山色。在船上,富商快樂地與船伕閒聊起來,他說:「我要花五年的時間,娶妻生子,經營美滿的家庭;再花十年的時間,衝刺事業;再花十年的時間,鞏固事業,賺一筆大錢後,交棒給我兒子,我就可以退休,買下這座小島,愜意自在地做我想做的事,並且享受我的人生。」船伕聽了,則回答說:「我不需要再等這二十五年啊!我當下就在享受我的人生,可以做我任何想做的事。」

  人的愚癡不就是這樣嗎?如那位富商,一生汲汲營營地追求,為的只是在人生最後活得自在,不再有包袱。這樣窮極一生的辛苦,承載著過去、現在、未來諸多的妄想,縱使有再多的財富,也比不上船伕當下的自在。所謂「放下布袋,何等自在」,修行就是學習活在當下,能時時放下、提起,身心自然輕安、法喜;能活在當下,才能隨順因緣而心不動,感到滿足且富貴,如《達磨二入四行觀》:「得失從緣,心無增減,喜風不動,冥順於道。」

  導師常教導我們:「人在哪裡,心在哪裡」,<永嘉證道歌>亦云:「行亦禪,坐亦禪,語默動靜體安然,縱遇鋒刀常坦坦,假饒毒藥也閒閒。」若能於日常生活中,不起諸妄想,安住於每一當下,菩提心自能增長,必能感受修行最大的快樂,成為最富貴的人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