克己、慈、忍
文/普頓精舍護法會副會長 傳悲

 

  顏淵問「仁」。子曰:「克己復禮為仁。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」顏淵曰:「請問其目。」子曰: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」

  儒家是以「禮」為規範,用克制、約束自己的行為來逹到「仁」的目的。其落實的條目有四,即是「非禮勿視、勿聽、勿言及勿動。」以此為準繩來達到儒家的五常──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。五常在佛門中即是五戒──仁者不殺生、義者不偷盜、禮者不邪淫、信者不妄語、智者不飲酒。若以此為準則依之修行,將來能感得人身的果報。

  然而,修行若欲進一步向上提升,除了「克己」之外,還要「慈」與「忍」。「慈」即能令眾生歡喜,「忍」則是無論遇到順境與逆境,均能忍可於心。忍之初步莫過於讓利,普遍的人都不能忍讓,常為了一點小利、小事而起爭執,若能讓之以利,其實自己也可以因此而獲益。分享喜捨之餘,除了讓他人感到快樂之外,更可以令你感到驚喜。

  曾有人請教亞洲首富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,問他:「你父親是如何教導你們做生意的呢?」他說:「也没什麼特別的,就是『讓利』而已。」在商場上,一般而言,都是業者獲取八分利潤,而承包商只能取得二分利潤。但李澤楷聲稱:父親的對策是業者只取六分利潤,而把四分利潤分享給承包商。如此承包商對業者忠心耿耿,生意才會愈做愈大。

  傳悲對於「讓利」二字,有一個體會,就是當境界來時,能及時覺察、控制、調御己心,則事事能遇難呈祥。

  記得在一次行車紅燈轉綠燈時,在外線車道騎著摩托車越過馬路,當時左前方是一部計程車。忽然之間,只見一部摩托車在計程車旁突然冒出,一瞬間就撞上了,緊急刹車。只見兩車車頭前方都毁了,還好人没事,真是萬幸。

  此時,只見對方下車,來勢洶洶,一副興師問罪的樣子。心想,自己並沒有違規,但為何會兩車相撞,一時之間也有些迷糊,這時,只能告訴自己以不變應萬變。後來了解,原來對方是要左轉,違規跨越雙黃線,閃過計程車,所以才會在車前突然出現,這是逆向行駛。由於對方錯誤在先,又氣勢凌人,在一旁圍觀的人看不過去,有人勸言:「老阿伯,你是逆向行駛喔。」才消了對方的氣燄。但我知道,人没事就好,各自修車吧。於是向對方說没事了,把車子移開自行處理吧!就這樣消弭了一場即將上演的火爆場面。

  一般而言,人的煩惱是因為不順己心所產生,當我們能學習「忍讓」,就可以訓練自己,消除內心的瞋惱與不平的習氣,同時也能訓練自己抵擋物欲或利益的誘惑。當眾生對你不友善時,此時由於前面忍讓的自我教育,可以令自己從伏忍中歸於平靜;再從中觀察因緣法,體悟萬事萬物皆是不離「三世因果」的法則,了解一切都只是因緣和合的假相。老子曾說:「夫唯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」因此,退其實是進,因為我們永遠無法擊倒一個「無諍的人」。

  克己、慈、忍是通往菩薩道必修的行門。願我能時時以五戒規範自己的身口意三業,並修習慈悲、忍辱,以圓滿菩薩行門,成就無上解脫!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