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住生心
文/普新精舍研經班學員 傳培
 

  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。學佛前,與朋友、同事相處共事,碰到不順意就會起煩惱,總是以自己的意見為主,不管他人的感受,所以經常發生爭執。看到同事有好的表現,不知歡喜讚歎,只知忌妒,殊不知這些煩惱、無明、習氣,就是佛法所說的貪、瞋、癡三毒。

  雖然高中就讀佛教團體所創辦的學校,每週都有兩堂的基本佛學課程,當時卻無法體會佛法的真義。直到因緣成熟,至精舍參加禪修班後,才體會到佛法是積極、正面的能量,不僅教導我們積善修福,也教導我們要時時心存感恩。慢慢地,我從物質享受的生活,漸漸提升到精神、心靈的層面,就如《佛說八大人覺經》中第二覺知所云:「多欲為苦,生死疲勞,從貪欲起。少欲無為,身心自在。」心不隨著外境所動,自然能自在無礙。

  修行就是修正行為、心念,讓自己的心量更為寬廣。佛法以人為根本,人以心為根本,要時時觀照自己的念頭,明白一切外境都是虛妄無常。產生無明、煩惱時,學會轉念,了解「萬法唯心所造」,一切法皆從心生。時時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,保持覺察、覺照之心,有了過失,就檢討、反省,這樣心就能回復清淨。

  上了禪修班後,較能將佛法落實於生活中,也更能廣結善緣,增長慈悲心,碰到他人犯錯時,也能以包容心、慈悲心來給予尊重。若被責備,較不會起無明。能夠放下自己的執著,自然感得清涼自在,因為有求即有苦,心若住在兩邊,執著所得則必有所失。達磨大師《二入四行觀》云:「有求皆苦,無求即樂。」心若能清淨,煩惱的念頭就不會生起;若能隨緣不變,就能處事圓融,身心自在。

  《金剛經》云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「住」就是攀緣、想念,執著境界為實有而住著其上。例如看電視時,因劇情變化,心情也會隨之起伏。假使心能作主,了知一切都是虛妄,便不會隨著境界而生起種種感受。

  古德云:「明明白白一條路,千千萬萬不肯修。」佛法貴於落實,假使不能於日常生活中實踐,學佛就變成了佛學。法師曾開示:「知道而做不到,就是不知道。」期許自己能在這方面有所改進,真正知道而做得到。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