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嚐法喜
文/普彰精舍禪修班學員 傳系
 

  乍暖還寒的三月天裡,收到了精舍寄來的禪修班課程表,打開之後,映入眼簾的是一個「禪」字,偌大的字眼,簡潔工整中又帶了些許的道氣,令人印象深刻!

   第一天上課,在觀息中赫然發現不只自己的呼吸短促、不規則,心中的念頭更如排山倒海般襲來。原來,靜心時刻方是真正用功的開始呀!精舍法師總是慈悲又有耐心的為大眾授課,課程規畫從基礎佛學、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,到觀照自己的這一念心,均依學員的根器循序引導、教授。上了禪修課後,體悟較深的有以下幾點:

一、修行,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。
  法師為「修行」這兩個字所下的註解,一言以蔽之,就是修正自己不好的行為、念頭,不只是外在的行為,內心的念頭也要修正。由於外在的行為顯而易見,而內心的思緒卻如大海般深沉,不易釐清,所以修行就是覺察自己的身口意三業,若有不好的行為、不好的心念產生,就要隨時提醒自己改過。

二、「中台四箴行」的理念。
  中台四箴行「對上以敬、對下以慈、對人以和、對事以真」,雖然只有短短十六個字,卻為我們日常待人處事提供了準則。此外,法師慈悲的開示,可說是依時、依地、依不同情境,針對弟子常見的習氣、煩惱、執著所提供的應機教育,對修行來說,真是一帖帖受用無窮的處方呢!

三、要提得起、放得下。
  身為小學導師的自己,常因班上學生的課業及常規表現而陷入得失起伏中。雖然面對挑戰時,常勉勵他們盡力就好,但是當學生因挫折而傷心難過時,自己也是無法坦然接受。

  以往,總是以自我為中心,陷在自己的框框中,或者以自己的價值觀加諸於他人身上,冀望改變他人。但是,當現實與理想相違背時,還是會心生煩惱,生活總是不得自在。學佛之後,佛法教導我們要看清自己的執著,培養自覺,才不會被假相所羈絆,所以「提得起,放得下」也是自己必須再學習的部分。

四、慈悲,但也要有智慧。
  從教以來,一直期許自己成為一位好老師,但好老師的定義為何?是隨順學生的喜好而不施予壓力學習?還是嚴格管教,達到父母的期望呢?所謂「有愛心」,又是怎樣的作為呢?我反覆思索,也許慈悲與智慧兼具,遵循中道而行,才是真正的答案吧!

五、接納自我,學習獨處。
  靜坐,除了要學習放下萬緣、調伏自心外,同時也是傾聽內心聲音的時刻。或許是因為不喜歡自己吧,也或許是因為不願面對真實的自己,所以有段時間很害怕自己獨處。但是上了禪修班後,在佛法的薰修下,了解到唯有勇敢面對、接受並且改進,心中的這一塊石頭才能真正放下,才能體會真正的自在。

六、除了身教,也重視境教。
  禪修課程的教材生活化,精舍的硬體結構也充滿藝術性。從外觀的建築設計到內部環境的規畫,在在處處都可看出法師及居士的巧手慧心。例如東西如何擺放才美觀、莊嚴?動線如何安排才順暢、恰當?每個環節都設想的細心周到。我們若能用心體會與感受,生活周遭的花草、事物,無處不是開悟的契機。

  初級禪修班課程結束代表了另一階段學習的開始。回顧這段期間,除了感恩,還是感恩!不僅有法師的慈悲教導,還有師兄們的協助,令弟子傳系受益良多,滿心歡喜。希望在未來的修行路上,能夠謹遵佛訓,一步一腳印地踏實邁進。
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