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戒的心路
文/普因精舍禪修班學員 傳舉
 

  眺望窗外蓊鬱的草木,綠意盎然;遼闊的青山,視野悠遠;蟲鳴鳥啼,音韻生動;微風清新,沁涼心田;身處景緻怡人,謐靜幽雅的山林,靜靜地看、靜靜地聽,放下塵勞,沈濾思緒,身心頓時輕安自在,點滴思緒溶入大自然的氣息中,總希望時間是凝滯的,永遠忘情於此情境。

  無奈寧靜總是短暫的,車子穿過隧道,進入塵囂的市區,喧聲四起,映入眼簾的盡是五光十色的廣告燈、霓虹燈,炫目燿眼,引人放縱逸樂。壅塞的交通,污濁的空氣、道德的式微……方寸的寧靜,剎那消失。繁華的都會風采,是無法撫平人們空虛、無助與不安的心靈,時時妄想紛起、心隨境轉,內心散亂不定。如何讓妄想紛擾、迷惑顛倒的心安定下來?此時應當慎思解決之道。

  多年來,尋尋覓覓這解決之道。於六年前,有緣進入普因精舍,原先抱著姑且試試的心理,卻於此開啟了塵封已久的心扉,終於找到了心靈故鄉——中台世界。中台禪寺在 覺大和尚廣度眾生的慈悲願力引領下,以弘揚禪宗心法為宗旨,廣設精舍,積極推動佛法教育化,淨化人心。有幸能認識佛法、親近佛法,是自己在人生的歷程上最重要的轉捩點,讓菩提種子萌芽,人生的路程走的更踏實。

  學佛以來,法師們慈悲的開示,體會出佛法與修行是一體的。學習佛法,如果不修行,是無法得到佛法的利益,離開了修行,佛法就成為空談的理想。修行就是修正偏差的行為。有如衣服破了,要修補;頭髮長了,要修剪;傢俱壞了,要修理……而行為有偏差,更須要修正。心性品德如果有缺失,遇到境界一來,貪、瞋、痴三毒的火花,猛烈的燃燒起來,身、口、意就不停地造惡業,作繭自縛,於六道輪迴,終無解脫之日。

  夜闌人靜時,常反觀自照,頓然發現,自以為聰明的自己,原來是愚痴的,常與人斤斤計較,到頭還是一場空;以為滿足慾望最快樂,其實知足才能常樂;以為有錢最幸福,其實有德更幸福;看別人不順眼,其實是自己修養不好;常怨天尤人,其實是自己努力不夠……每一分習氣都是自己點點滴滴、有意無意間養成的,「解鈴還須繫鈴人」,還是須靠自己去修正。

  深切了解修行的重要後,接著必須要如法的修行。學佛的第一課,就是皈依佛、法、僧三寶,堅定信仰的目標,砥礪自己發自內心地去護持三寶。三寶是晦暗黑夜裡的明燈,滔滔苦海內的舟航,炎炎大旱中的甘霖。所以皈依後,在眾多俗事纏縛中,督促自己一定要到精舍親近善知識,聽經聞法,培養正知正見。事業雖重要,心靈淨化更重要。

  如實如法的修行,以去除心中貪、瞋、痴三毒,方可安住在外攀緣的心,達到定心的作用。如何除三毒?就要依止戒、定、慧三無漏學,三學中以戒為首。如五戒——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是一切佛戒的基石,能防非止惡、遠離過失。現代人愛自由,怕束縛,一談到戒,無不心生畏怯,認為戒是妨礙自由。其實戒是離苦海、登覺岸的寶筏。如果人人都能淨持五戒,不但自利也能利他,自己身、口、意三業清淨,自然能帶給家人平安與喜樂,帶給社會安祥與和諧。

  感恩自己於皈依三寶後,發心正授五戒,在諸佛菩薩和龍天護法的盟證下,更堅定自己持戒修行的毅力。佛法不離世間法,五戒有如自我管理的機制,當落實於日常生活中,解行並進。想想我們的心田,平時不加省察,很多惡習就像雜草般,不知不覺的落地生根,佔據了心田,我們不能任由心田荒蕪,時時多一分警惕、多一分持守,便少一分造業;多一分決心、克除一分習氣,便少一分煩腦;修正自己有如打鐵,數數入火,數數錘打,久而久之,便能成材成器。

  世上的法律,講求證據,在事上管理制止。佛法的五戒所包含的深義,在「事上」、「理上」都得嚴守,從根本著手,除了防非止惡、自正律儀外,更要積極眾善奉行、自淨其意,才真正圓滿持戒。因此在持戒方面,砥礪自己:一、不殺生:凡一切有情靈性的眾生,小至螞蟻、昆蟲都不可故意殺害,持齋吃素,不買賣殺生器具,進而積極護生,化瞋怒為慈悲。二、不偷盜:對於不義之財、投機暴利、不勞而獲等物品,不取、不買。進而歡喜布施,濟助一切眾生。心中有貪,才有取的行為。所以要戒除心中的貪念,做到心中無貪,才算不偷盜。三、不邪淫:「萬惡淫為首」,異性之間,保持正念。從「事」不邪淫,進而「意」不邪淫,修「不淨觀」,以轉化淫念。四、不妄語:除不說虛妄不實的言語外,不惡口傷人,不論人是非、不挑撥離間。言語更要柔軟、和合、真實,為人誠信,內心光明正大。五、不飲酒:酒醉亂性,易造禍端;大麻、毒品危害更勝於酒,所以更應遠離。醉就是迷,凡是一切能使人著迷,增加無明行為的都要禁止。做人的根本就是要去除迷惑,不可不醒思。

  「戒為無上菩提本,應當一心持淨戒」,希望受持五戒後,能夠持戒清淨,不斷地自我反省檢討,覺察、覺照,改過遷善,使人格圓滿,內外一如。心中有了持戒的堅定信念,自然能發揮力量,不隨外境而動搖,智慧就能顯露,為人處事更能圓融無礙。祈願心中的菩提靈種,能綻放澄淨的花朵,成就圓滿的菩提佛果。
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