忍辱成辦一切
文/傳說
 

  成辦一切之良方,沒有別的,唯一「忍」字。

  唐朝玄奘大師求法心切,取經西天,堅忍途中大自然嚴酷的考驗與磨難,幾次性命垂危,然卻一心堅持求法的誓願,最後終能遂其所願。在印度留學十七年間,不僅以德行而深受當地道俗的敬重,更將寶貴的經論帶回中土,譯經撰論,利益無量生靈,開創了佛教在中國的另一個高峰。

  五十六歲的虛雲老和尚,在一次前往揚州高旻寺途中,不慎落水,在江中浮沉一晝夜,後為一漁人網起。數日後,前赴高旻。知客僧見和尚容貌憔悴,問「有病否?」和尚答:「無。」高旻住持和尚請其代職,虛雲老和尚不接受,又不提落水體虛一事,只求打七。高旻家風嚴峻,如請執事拒不就者,視為慢眾。於是表堂,打香板,虛雲老和尚一概順受不語。此後身病加劇,血流不止。然而,一心念道的虛雲老和尚,唯悟是求,在禪堂中晝夜精勤,澄清一念,不知身是何物。二十餘日後,諸病頓癒。有人送衣物來欲供養虛雲老和尚,乃說起落水一事,寺眾個個欽歎不已。於是,寺中決定虛雲老和尚無需輪值禪堂中大小執事,因此得以一心用功,從此萬念頓息,工夫落堂,不久後就開悟了。

  修行人行忍辱,忍身忍境,忍順忍逆,最後道業成就,普利群生。世間人亦必行忍而能成就學業、事業,所謂「十年寒窗無人問,一舉成名天下知。」從古至今,無數的發明家、革命家亦是經歷一次次地失敗,從失敗中站起,不屈不撓,最後終於達成目標,造福人類。由此可知,「忍」是圓建一切世間、出世間功德、善法的支柱,更是圓成佛道的重要資糧。

  《尚書》云:「必有忍,其乃有濟。」能行一分忍辱,便得一分功德福報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即能親驗忍辱功德的真實性:儘管身心疲憊,上課中若能忍住不打瞌睡,就不會錯失知識的增長;不論眼前見到的臉色是好是壞,聽到的是稱讚或毀謗,聞到的氣味是香是臭,食物是好吃或難吃,乃至天氣是冷是熱,這念心始終安住在正念上,忍得一分,就消一分業障,便增一分福德與智慧。忍不得,這念心就為境所牽動,隨境流轉。

  行忍辱,其實也是在修六度行。譬如遇蚊子來化緣,能忍得痛癢,令其飽餐一頓,是修布施。忍住習氣,耐得規矩,是修持戒。能調忍身心的疲累,精勤事務,不以為苦,是修精進。於外諸境,於己煩惱,都能安忍不動,是修禪定。知一切法不離因果、緣起性空,心不著相,是修般若。

  日用之間,以「忍」來磨鍊心性,長養不動心、慈悲心,乃至契悟菩提心,皆需以「忍」來保任,令站得住、站得長。所以修忍辱,能自利利他,待日久功深,這念心真正安定下來,便能啟發本具的般若智慧,忍智任運現前,忍無忍相,成為真正的「有力大人」;於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無不福慧增長,成辦一切功德、事業,所有願行皆得成就。
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