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淨則佛土淨
文/普安精舍禪修班學員 傳裕 圖/見播法師
 


  佛法中提到「一念不覺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麤」,眾生的心,因為無法作主,面對境界產生憎愛,在分別中取捨──看到合自己心意的就拼命貪求,求到了心生歡喜,這就是貪;若求不到的,便因不順心意而排斥,這就是瞋。

  一句讚歎的話,可能讓我們歡喜很久,因為滿足了心中貪求名聲、愛自己的心;一句毀謗的話,也可能讓我們生氣很久,因為違逆了自己貪求名聲、愛自己的心。試想,這些貪心與瞋心是源自哪裡呢?其實,都是來自錯誤知見與執著。

  在過去根深蒂固的觀念裡,由於對因果不能深信,對心性又不能肯定,並未建立緣起性空的觀念;人生觀裡若缺乏這些正知正見,面對事物便容易起執著分別,這就是苦的來源。

  人往往不知道,因為自己的執著,侷限了我們看事情的角度,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;因此人生籠罩著愚癡黑暗,失去了智慧與光明,這些都是──貪瞋癡三毒,所衍生出來的障礙。

  其中,尤以瞋心對一切善法功德的障礙最甚,正所謂:「一念瞋心起,火燒功德林」。因為「瞋」就像一把火,從無明煩惱而生;這把瞋火會引發體內產生有害毒素,累積久了便會導致疾病,只是一般人 沒有覺察而已。

  若以因果輪迴的角度來看,瞋恚心注定會招感地獄境界的果報。因為,起了瞋恚心的人,很容易喪失覺性,做出種種惡事來宣洩盛怒的情緒;如此造作罪業的結果,最後不得不感得地獄的果報。

  因此,我們如果不願意與地獄的果報相應,便要觀照自己的心念是否有起瞋惱;並且,不要忘記時時刻刻覺察、覺照、覺悟,不斷地檢討反省,如此才能夠調御瞋惱,得到清淨與安樂。

  知道了起瞋心的果報以後,又該如何化解當下的瞋惱呢?一般人在遇見瞋怒的情境時,往往順著自己的習性走;而今,我們既然有了正知見,便要進一步學會對治的方法,不但不起瞋心,還要有平等心與智慧心。

  在佛法裡,慈悲心便是對治瞋心的一帖上等妙方。若人人都能起一念慈悲心,體恤眾生在無明煩惱中無力自拔;因而發願引領他們同沾法益,親身體驗以佛法洗滌身心的法喜與清涼,這不僅是利他更是自利。

  古德云:「相由心生」。慈悲心寬廣的人,容貌、儀態都具有親和力,眾人自然喜歡親近;相反的,瞋心重的人,面容猙獰恐怖,讓人不但不敢靠近,甚至避之唯恐不及。

  《維摩詰經》云:「心淨則佛土淨」。指的便是內心清淨,所處的世界就是淨土。若能將慈悲的精神推及社會各個階層,對人、對動物、對植物,乃至對所有一切眾生,都能予以關心與愛護;若在這世界上,人人都具足慈悲心,那麼傷害生命、綁票勒索、仇恨鬥爭、戰爭動亂……等種種亂象,便不復出現,世間就是淨土,人間就是極樂世界。
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