识得自性 不虚此生

文/普民精舍护法会副会长 传宁

过去喜欢追逐名牌,以为拥有了价值不菲的时尚精品,就能彰显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,即使在拥有的那一瞬间,虚荣心得到了满足,但往往因为攀缘、比较,又陷入无止境追逐物欲的漩涡……得不到是苦,得到了又害怕失去,于是常让自己落入苦恼当中。

  在对于未来感到迷惘时,弟子有幸参加了人生第一次禅七,在老和尚慈悲殷勤的嘱咐中,我终于明白,当前的苦境是来自于欲心的妄求。只因不识自性,不知自己这念心清净本然,才会随顺贪心染习,向外追逐缘起缘灭的虚幻假有。老和尚直指人心的开示,让我不再迷惘,更坚定了想要究竟解脱和契悟本性的决心。

反闻自性 得真常乐

  事隔多年,如今再读到《禅七开示3》,彷佛老和尚在禅堂坚定的法音再度响起,开示录中有一段话触动了我:「不管外面的境界是有声、是无声,反闻自性,则背尘合觉,时时刻刻安住在能听、能闻的这念心上……这一念心、这个闻性时时刻刻都存在、时时刻刻能都能作主,这样用功,既闻自性,即见本来面目,就能成就无上菩提。」让我体会到,原来自己对于六尘境界的执着,还是这么地根深蒂固。不论是喜欢外在的美好音律,或是贪图心中的宁静感受,其实都是执着于生灭的声尘。平时从这些音声当中,产生了种种生活体验,却不知即便再美妙的旋律,也是心中所起的妄想。不论是感到悦耳动听,或是不堪入耳,种种因攀缘音声而有的感受,最终也将随着声尘的幻灭而消失。不觉如斯,原来,我还是溺于有声、无声之境,跳不出识心所迭架的生命感受,随之起伏其中。然而,若能时时反闻闻自性,安住在能听闻的这念心上,不随好坏音声念念迁流,就能超越苦乐感受,契悟菩提自性,得到真正的清净安乐。

收摄六根 安住本心

  《法句譬喻经》中有一则公案。过去佛住世时,有一比丘远离尘嚣,过着寂静向道的生活。这位比丘看似无求,但身静意游,未曾宁息,心念随着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外境起伏不定,始终无法安定下来。一日,来了一只饥饿的水狗,急于觅食,一看见河边的乌龟,张口就咬,乌龟为了保全性命,急忙地将头、尾、四肢往壳内收。水狗拨弄着龟壳,莫可奈何,便放弃远去。「藏六如龟,防意如城,慧与魔战,胜则无患」,这是经典告诉我们的,也让我深刻反省,求静之徒,若六根仍然攀缘不止,则非真正的清净,只是徒然将自己暴露于生死之患中。

  以往自己也如同这公案的主人,看到境界就向外攀缘,有了烦恼便直接归咎外境。老和尚于《禅七开示3》中提醒我们:「要从六根门头上去契悟,把本心本性从六根门头一下收回来,一念不生,就是菩提、涅槃,就是这么简单。」透过听闻佛法,在静坐中收摄六根、降伏妄想,慢慢熟练了,在日用中也能把这念心不断地向内收,反省检讨,一起念就练习觉察、觉照,反闻闻自性。由此,才慢慢地明白《楞严经》所云「想相为尘,识情为垢」,原来一切外境尘劳,都是意识心所现,虚妄不实。

  人生的路途,虽然不一定都是直坦平顺,有时也会有污秽泥泞、高低颠簸的历练,但这些起伏顺逆,犹如声尘来去,不实如幻,唯有觉知顺、逆的当下这念心,始终超越顺逆等相对境界。故经云:「不思善,不思恶」,行者应如是安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

  感恩老和尚苦口婆心,明示这条不再流浪生死的要径,为的正是使一切众生皆能识得自性,不虚此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