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住则无苦

文/万里灵泉寺护法会副会长 传明

虽然听经闻法、禅修静坐已有些时日,然而当自己的六根接触六尘时,仍然会心随境转,无法作主,心中有许多妄想烦恼。借由研读《禅七开示3》,希望能够端正知见,体悟实相。

  书中,开山祖师开示:「每一个人都希望发菩提心、证菩提心,『菩提心』就是师父说法,大众听法的这念心,清楚明白,也就是《金刚经》所说的无住心。」于是发愿,自己也要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佛法,亲自体悟这个「无住心」。

  在职场上,有一次海外主管赞赏公司的绩效卓越,并感谢同仁的努力,当下觉得自己受到肯定,所有的努力与辛苦都没有白费,感到非常喜悦。然而,同样的绩效却受到现任主管的指责与要求,于是感到很挫折,觉得主管不明白下属的付出与辛劳,内心充满委屈与无助。

  仔细想一想,为什么同样一件事,面对不同的看法,却产生如此天差地别的感受?这正是修行很好的考验。当下返照自心,终于发现:「住」则有苦,「无住」则无苦。原来,不论是赞赏或指责,如果遇到赞赏就生爱着,听到指责就起憎恨,那么这念心始终住着在尘境中,不断地生灭起伏,相续不已。倘若自己不能放下,无量的苦将随之而来,无有止息。

  《金刚经》云:「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」原来,心攀缘于相对的境界中,随着尘境而起心动念,就是心「有所住」,这个「有所住」的心,如客尘般来去生灭,虚幻不实。然而,若能在境界现前时,明白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,保持这念心清楚明白,如如不动,无所执取,便是「无住心」。

  开山祖师于书中勉励我们:「静中养成、动中磨炼,修行一定能够落实。」期许自己,静坐时万缘放下;日常生活、待人接物时,要提得起。修行除了要发菩提心,更要发长远心,锲而不舍地在因上努力,返照自心,一步一脚印,直至这念心站得住、站得长。相信因地修行圆满时,菩提果自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