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心自省 寧靜致遠

文/普豐精舍日間研經禪修班學員 傳定

過年是家族團聚共享天倫的時刻,平日為生活忙碌各奔東西難得見面的家人,返鄉歡樂的氣氛不言而喻。但舍弟返家後,每到「初二」便說要回山「打禪七」!剛開始大家都很錯愕,為什麼過年期間要獨自一人上山「打禪七」?打禪七究竟有何吸引力,讓他總是樂此不疲?他說:「打禪七如同身心靈的大掃除,可將一年累積的煩惱塵垢沉澱化除,讓人身心舒暢,得到超越俗世歡樂的禪悅之喜。」而我卻懷疑,七天禁語、盤腿而坐,真能帶來所謂的禪悅嗎?如何做到的?我很好奇!

  研讀了《禪七開示2》,我才發現,原來這厚厚的一本書是記錄老和尚在禪七中對學員的啟發與教誨。精闢充實的內容鉅細靡遺,使得我這個從未打過禪七的弟子,也彷如身歷其境般參與殊勝的法筵。

般若言教 撥雲見日

  透過老和尚般若智慧的言教,我慢慢窺探禪七的堂奧,從起七茶會開始,藉茶會因緣,思惟、契悟「吃茶的人是誰?」然後,老和尚指導禪堂的規矩與調身、調心、調息等工夫,循序漸進諄諄善誘,再以「數息觀」、「慈悲觀」、「參話頭」、「中道實相觀」等法門深入淺出舉案示例,一遍又一遍、清楚明白地說明,使得自己心中諸多疑問,漸漸撥雲見日,露出光明,感受到禪七的殊勝,也領略在日用之間落實佛法、契悟禪心的「心要」。

  佛法說:心性本具,眾生皆有這念清淨無染的妙明真心,只是經常被無明所蒙蔽,在凡塵俗世各種境界中,念念遷流、念念生滅,成了輪迴生死的根源。每個起心動念來來去去、生生滅滅,無非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種種煩惱,使我們本具的真心無法現前,還招致罪過,流轉生死。

  過去總以為修行只要聽經聞法、誦經持咒、斷惡修善、修福修慧,殊不知這些都只是前方便的加功用行,最終的根本還是要悟到這念心。這念心含藏著無數的種子,行住坐臥、言行舉止皆是心所造作。心念反映心境,可以積極正向光明,也能瞬間陷入黑暗深淵,所謂「煩惱即菩提」,煩惱、菩提是一體的兩面,就只在一念之間。

安住實相 了生脫死

  如何找到這念澄淨的心、安住這念不生不滅的心?老和尚非常慈悲,近三十年來定期舉辦精進禪七,應眾生根器次第解說各種法門,提示大眾勤修戒、定、慧,透過持戒修戒、收攝六根修定、反省改過修慧等等方便,以淬鍊妙明真心。從最初將心念靠在數字上的「數息觀」對治散亂心,再至「慈悲觀」對治瞋心,最後回歸「中道實相觀」,這念心不想過去、不想現在、不想未來,清楚分明、定慧不二。只要能悟到這念不生不滅的心,達到無念,就是實實在在的心境。

  老和尚告訴我們:「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,就是覺悟。悟什麼?悟中道實相之理,悟了這個理,就安住在中道實相上,這樣就能了生死、就能脫離無常,就是這麼簡單。」悟後起修,要一直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,才算是真修道。在道理上有了契悟,還要在事上實踐,進而達到事理如一,最後得究竟解脫。

  因此,信、願、行很重要。首先,要對修行有信心,相信佛法是真實的道理;覺悟了以後,繼續用功,時時返照自心,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、如如不動。這念心慢慢寧靜下來,如同一杯渾水慢慢澄清了,沒有波浪、泥沙下沉了,心中本具的神通妙用就會現前,離塵勞煩惱之流,而入法性之流,站得住,並且站得長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