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心自省 宁静致远

文/普丰精舍日间研经禅修班学员 传定

过年是家族团聚共享天伦的时刻,平日为生活忙碌各奔东西难得见面的家人,返乡欢乐的气氛不言而喻。但舍弟返家后,每到「初二」便说要回山「打禅七」!刚开始大家都很错愕,为什么过年期间要独自一人上山「打禅七」?打禅七究竟有何吸引力,让他总是乐此不疲?他说:「打禅七如同身心灵的大扫除,可将一年累积的烦恼尘垢沉淀化除,让人身心舒畅,得到超越俗世欢乐的禅悦之喜。」而我却怀疑,七天禁语、盘腿而坐,真能带来所谓的禅悦吗?如何做到的?我很好奇!

  研读了《禅七开示2》,我才发现,原来这厚厚的一本书是记录老和尚在禅七中对学员的启发与教诲。精辟充实的内容巨细靡遗,使得我这个从未打过禅七的弟子,也彷如身历其境般参与殊胜的法筵。

般若言教 拨云见日

  透过老和尚般若智慧的言教,我慢慢窥探禅七的堂奥,从起七茶会开始,藉茶会因缘,思惟、契悟「吃茶的人是谁?」然后,老和尚指导禅堂的规矩与调身、调心、调息等工夫,循序渐进谆谆善诱,再以「数息观」、「慈悲观」、「参话头」、「中道实相观」等法门深入浅出举案示例,一遍又一遍、清楚明白地说明,使得自己心中诸多疑问,渐渐拨云见日,露出光明,感受到禅七的殊胜,也领略在日用之间落实佛法、契悟禅心的「心要」。

  佛法说:心性本具,众生皆有这念清净无染的妙明真心,只是经常被无明所蒙蔽,在凡尘俗世各种境界中,念念迁流、念念生灭,成了轮回生死的根源。每个起心动念来来去去、生生灭灭,无非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等种种烦恼,使我们本具的真心无法现前,还招致罪过,流转生死。

  过去总以为修行只要听经闻法、诵经持咒、断恶修善、修福修慧,殊不知这些都只是前方便的加功用行,最终的根本还是要悟到这念心。这念心含藏着无数的种子,行住坐卧、言行举止皆是心所造作。心念反映心境,可以积极正向光明,也能瞬间陷入黑暗深渊,所谓「烦恼即菩提」,烦恼、菩提是一体的两面,就只在一念之间。

安住实相 了生脱死

  如何找到这念澄净的心、安住这念不生不灭的心?老和尚非常慈悲,近三十年来定期举办精进禅七,应众生根器次第解说各种法门,提示大众勤修戒、定、慧,透过持戒修戒、收摄六根修定、反省改过修慧等等方便,以淬炼妙明真心。从最初将心念靠在数字上的「数息观」对治散乱心,再至「慈悲观」对治瞋心,最后回归「中道实相观」,这念心不想过去、不想现在、不想未来,清楚分明、定慧不二。只要能悟到这念不生不灭的心,达到无念,就是实实在在的心境。

  老和尚告诉我们:「保持这念心清楚明白,就是觉悟。悟什么?悟中道实相之理,悟了这个理,就安住在中道实相上,这样就能了生死、就能脱离无常,就是这么简单。」悟后起修,要一直保持这念心清楚明白,才算是真修道。在道理上有了契悟,还要在事上实践,进而达到事理如一,最后得究竟解脱。

  因此,信、愿、行很重要。首先,要对修行有信心,相信佛法是真实的道理;觉悟了以后,继续用功,时时返照自心,保持这念心清楚明白、如如不动。这念心慢慢宁静下来,如同一杯浑水慢慢澄清了,没有波浪、泥沙下沉了,心中本具的神通妙用就会现前,离尘劳烦恼之流,而入法性之流,站得住,并且站得长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