巍巍师范 永矢弗谖

文/见懋法师

虔诚恭读《禅七开示2》,书中蕴藏着许多老和尚教化弟子们如何修行用功的精髓;耳熟能详的法要,看似简单平凡,要在日用中落实,却是要日积月累、苦下工夫的。师父常说:「贪、瞋、痴三毒,如同贼人,偷走我们的功德法财」,要时时用觉察、觉照、反省、检讨、改正来对治这三个烦恼。

悲智慧 利乐众生

  老老实实检视,发现自己瞋心很重,遇到不顺心的事,不悦的脸色时常毫不掩饰地显露,所以在《禅七开示2》中,自己最受益的是「七周缘慈」、「四无量心」,除了能对治瞋心外,更能借由至诚恳切的心念修习此法门,利乐一切众生,达到冤亲平等、扩大自己的心量。

  为什么容易起瞋心呢?其实,就是「能力不足,慈悲不足」。「能力不足」,觉得超过自己体力、智力、能力所能承担的事情,认为自己做不来、做不到,觉得自己身心俱疲时,就会「瞋心愤起」、「火烧功德林」。「慈悲不足」,明明是自己的举手之劳,自己可以协助他人、给人温暖,总要犹豫许久。为何需再三考虑呢?因为「我」不想被人拒绝,「我」想要多一点时间用功或休息……。

  总以为自己给人的善意,他人就该欢喜、感恩。殊不知,「自以为是」的慈悲护念中,夹杂太多的主观意识,不顾对方的意愿,要对方接受——慈悲要有智慧,众生才能感受到那股不造假的力量。

愿力相同 世世相随


  众生见到佛,都会很欢喜,就像孩子见到父母般开心,因为佛陀「爱念众生如己子」,是真正无所求的付出。老和尚即使不开口,也能安定弟子焦躁不安的心。只要看到师父,心中的无明、委屈、不安……当下都烟消云散。因为师父是弟子们的「大慈悲父」,护念众生,不疲不厌。

  回想初初出家时,常为了所领的执事,心里有种种的烦恼,总是想请师父给自己换个不用和他人有太多互动的执事。师父就像慈父般地倾听后,软言慰喻,不厌其烦地教导弟子要「发菩提心」、「发长远心」、「继续发心」、「烦恼有多大,菩提就有多大,因为『烦恼即菩提』」、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」……多年后,才懂老和尚的慈悲——师父当时若顺了弟子的心意,就剥夺弟子成长的因缘,让弟子变成「温室里的花朵」,无法承受外来的狂风暴雨。「未成佛道,先结人缘」,不想和众生互动,哪来成道的福德资粮呢?感恩师父教导弟子有勇气去面对、突破境界,不再「逃境安心」。

  《法华经》云:「毒气深入,失本心故,于此好色香药,而谓不美。」「自惟孤露,无复恃怙,常怀悲感,心遂醒悟,乃知此药,色味香美,即取服之,毒病皆愈。」师父在世时,自己总是像孩子般依赖着师父,觉得有师父在,什么都不用烦恼,更不知珍惜法要。如今师父圆寂,自己才会认真地想起师父的法要,想落实修行,以报师恩。师父就像佛所说:「尔来无量劫,为度众生故,方便现涅槃,而实不灭度,常住此说法。」师父为了让弟子成长,荷担如来家业,故示现圆寂,其实,师父未曾远离。  

  记得有人曾问过师父:「要怎么样才能生生世世跟着老和尚您修行呢?」师父回答说:「发四弘誓愿。」又问:「为什么发四弘誓愿,就能生生世世跟着老和尚修行呢?」师父说:「因为愿力相同就会在一起。」以此公案供养大众,祈愿所有众生生生世世皆能得遇大善知识,在修行路上,不忘初心,发菩提心,永不退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