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虑安乐助道行

文/见锱法师

恭读导师的《禅七开示1》,彷佛又忆起十九年前,初初学佛的自己,在中台禅寺落成前,来山第一次打禅七的景象,当时对于禅堂规矩、用斋行仪,乃至于生活规约,都是初次体验。遵循着主七和尚的开示及监香法师们的指导,亦步亦趋地学习「人在哪里,心(觉性)在哪里」。

退步原来是向前

  当时懵懵懂懂,对和尚开示的一句「退步原来是向前」深感大惑不解,为什么「退步」是「向前」?就一般人认知,后退与前进是不可能同时成立的,所以回到精舍立刻向法师请益,什么是「退后又前进?」法师听了莞尔一笑道:「手把青秧插满田,低头便见水中天,六根清净方为道,退步原来是向前」,我很惊喜,于是进一步请教其中意涵,法师说:「我们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很习于『向外』攀缘,当开始有了觉照能力而『往内』收摄观照,就称作『退步』,心念因六根收摄而专注时,我们的本具觉性就愈来愈现前,彼消而此长,觉性现前就称为『向前』」。从此,这句偈始终在脑海中回荡着,期许自己哪天能领略其中修行旨要。

  后来如愿出家修行,依止大善知识,开始了修行之路,每次僧众禅七都十分珍惜可以用功的因缘,期许自己能克期取证。十几年来,透过禅定、福德、教理三环一体的薰修,浮躁的心渐渐澄静下来,心念也慢慢与佛法相应。一次外出公差因缘,开车路经绿油油的一片梯田,看着农夫正辛勤地插着秧苗,熟练地把身体向后退一步,手往前插一株秧苗,这样同时一退一进的动作,让我十多年来的疑惑豁然开朗,喔——原来退步真的是向前!才不一会儿工夫,秧苗遍满整个田地。「秧苗」犹如我们觉性,透过心念觉察返照的能力愈强,过去习于攀缘的六根,渐渐懂得收摄返照自己这亩心田,使原本野草(无明烦恼)丛生荒芜的心田,因觉性愈被提起,秧苗(觉性)逐渐取代野草(无明烦恼),所以「退步是向前」。至于「低头便见水中天」,收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不令放逸攀缘,返照自心,当六根清净收摄归一时,就能彻见本具心性,彷佛农夫由水面反映,看到无尽的天空般,这亩心田广大如虚空,浩瀚无有穷尽,恰似「水中天」。

灵山会上明悟心性

  导师针对现代人需要,开出三种对治烦恼的药方:数息、参话头、中道实相观,依之得以建立正知正见,乃至明悟心性。「数息」对治散乱的心念;「参话头」绵绵密密在起心动念的源头上参究;「中道实相观」则是观照这念心,无念、无相、无住、无为,心始终是自在而作主。经过七天,三种法门的回互用功,每个人或多或少在心性上都有所体悟。所以每年十期精进禅七,总是吸引大众不远千里而来,为的就是希望在中台选佛场,淬链心性,契悟无为。导师的慈悲,更在民国九十三年,开办「中台一支香」,借此接引更多学人,体验禅修的殊胜,洗心涤虑,定心、净心、悟心、明心,为人生找到「心」的方向。禅七,对于安定社会、净化人心,确实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。

  「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」,是修行最终极的目标。平时我们习于用六根、六识,取舍六尘,心念就像猿猴得树,攀缘不停,起惑、造业、受苦。禅七透过七天的静坐思惟,身口意三业转染还净,心念也更微细而清明;七天中精进用功,「行亦禅,坐亦禅,语默动静体安然」,契悟心性,个个禅悦为食、法喜充满。身心的轻安喜悦,绝非生灭的五欲之乐可比拟。

  导师创建中台禅寺,所谓「中台」,即中道实相之灵台;此地即灵山,唯愿以师愿为己愿,以师行为己行,同大众齐聚灵山,同证菩提,共入佛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