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家菩萨戒
通启 在家菩萨戒戒会通启 在家菩萨戒的意义与功德 开山祖师开示

在家菩萨戒的意义与功德

  戒,译为“清凉”,因三业烦恼如火炽然,焚烧身心,戒能息灭热恼,令得清凉。又名“别解脱”,亦即持守戒律,能个别解脱烦恼,如《佛遗教经》云:“戒是正顺解脱之本”。佛弟子应当明白,受戒不是束缚和限制,而是修行的指导与保障,使吾人具备正知正见,依循正确的准则而行,清净三业,渐次提升,而能与道相应。因此,戒是生善灭恶的工具、超凡入圣的指南、成佛作祖的阶梯,是入道的根本。

菩萨戒弟子

  菩萨戒,乃大乘菩萨所受持之戒律,又作大乘戒、佛性戒、方等戒、千佛大戒。受菩萨戒的佛弟子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得戒和尚,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阿阇黎,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黎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尊证师,十方三世一切菩萨为同学伴侣,是故可知菩萨戒之端严殊胜。

  我国菩萨戒的弘传始于魏晋南北朝,其中在家菩萨所受持的六重二十八轻戒出自于昙无谶所译之《优婆塞戒经》。南朝梁、陈二代,在家居士受菩萨戒之风气盛行。梁武帝、陈文帝均为菩萨戒弟子。梁武帝曾造戒坛,太子、公卿、道俗、男女求受戒者四万八千多人。至隋代,文帝从昙延受菩萨戒,炀帝从智顗受菩萨戒,唐朝宰相房融,及清康熙、雍正皇帝等历朝王公将相,多是虔敬三宝的在家菩萨戒弟子,护持佛法不遗余力。《梵网经》云:“欲受国王位时,受转轮王位时,百官受位时,应先受菩萨戒,一切鬼神救护王身、百官之身。”

持守净戒 神王护佑

  从前有一个持净戒的男居士,一天路经深山,四顾不见村落住家,夜幕降临,急于找寻落脚处借宿,忽见前面不远处一间小屋油灯闪闪,遂前往敲门借宿。谁知屋内只有一位妇人,待说明来意后,妇人说:“我丈夫是一个山妖罗刹,每夜回来。你住这里会被他吃了。”居士说:“我是一个受过戒的佛弟子,有护戒神王保护,可请放心。”妇人于是安排他住在隔壁室中,居士这夜一心清净虔持戒法,到了次日天亮,安然无事,遂告别前行。居士边走边想,认为妇人说有罗刹丈夫是故意欺骗他,应当不会有这种怪事,想着想着竟起了恶念,走了一段路后又转身折返,不怀好意地要求再借住一宿。这位妇人原是被罗刹所强掳来的,因昨夜罗刹未回,她心想:“这位居士是个善良持戒之人,昨夜住此,便不见罗刹回来,或许正能制邪。”就答应了居士的要求。不幸的是,居士当晚存心不良,动了淫念,正想侵犯妇人之际……只听得阴风一阵,罗刹破门而入,怒火炽燃。此时,又惊又怖的妇人问罗刹丈夫:“你昨夜到哪里去了,为何未回家?”罗刹说:“我昨夜回来,见门口有神王围绕守护,且房舍一片光明,不得已只好暂住他处。今夜回来,既没见到光明,也没有神王出现,所以能安然进门。”

  戒为无上菩提本,佛陀亲制的戒法,近能保护佛弟子,消灾解厄、遇难呈祥;远能作为清净三业得道证果的基石。受持戒律,顶戴奉持,真心敬信三宝,功德果报如是殊胜不可思议。《受菩萨戒仪》云:“有犯名菩萨,有戒可破;无犯名外道,无戒可破故。”菩萨修因,众生逐果。受持菩萨戒,能成就菩萨因地的发心,依戒而行,圆满无上菩提,达至佛果,所以持戒是助道的因缘,修行的根本。

识轻重 明持犯

  菩萨戒,是发大乘心的菩萨所受持的戒律,分为出家菩萨戒和在家菩萨戒两种。出家菩萨戒出自《梵网经.菩萨心地戒品》,共有十重四十八轻戒;在家菩萨戒则出自《优婆塞戒经.受戒品》,计有六重二十八轻戒。

  在家菩萨戒有六重二十八轻,什么是重?什么是轻?重,即是重法罪,共有六条,乃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五戒,以及不说四众过戒。轻,指失意罪。“失意”,谓失菩提正意念,亦失世间善意念。此失意罪,共有二十八条,为轻罪。

  无论是重、是轻,每一条戒都有其开遮持犯。受戒之后,戒期当中,和尚将为戒子讲戒,除了令戒子明白戒文的内容,也要明白每一条戒的开遮持犯。明白开遮,才能了解戒的持犯准则。

  《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》曰:“遮即是制律。……余并不制,意即是开,故云以非制也。”开,即是开缘、允许。遮,为禁作之意。持,谓保持;犯,谓毁犯。持犯各有二:一是止持,即止恶为持戒;反之,为作犯,即作恶为犯戒。二是作持,谓作善为持戒;反之,为止犯,怠慢三业,不修作持之善业,即是止善为犯戒。

知果德 解因行

  《受菩萨戒仪》云:“庄严法身,以戒为璎珞,破除烦恼,以戒为清凉。然有多种。三归五戒得人身,十善八斋生天报,持十戒具足戒,出烦恼之爱河,得罗汉之圣果。受菩萨戒者,得于佛果。”故《梵网经》中记载,菩萨戒“是诸佛之本源,菩萨之根本”。本寺传授在家菩萨戒期间,从三皈五戒开始,次授八关斋戒、菩萨戒,受戒戒子如法纳受在家诸戒法,功德殊胜难伦。

  《受菩萨戒仪》提到,受持菩萨戒有八种殊胜:

一、极道胜:受菩萨戒,如大鹏鸟举趐高飞,能至十万九千余里。这是因为受持菩萨戒,一发心即超越六道轮回;二乘行人则回小向大,迳趣无上菩提。

二、发心胜:一念发大悲智之心,即超二乘境界。如过去有一沙弥,由于发广大菩提心,其师虽已证得阿罗汉,反对其生恭敬,为沙弥担荷衣物、让路而行。

三、福田胜:假使供养满阎浮提内阿罗汉,不如受菩萨戒之功德。

四、功德胜:受声闻戒,其光犹如萤火;受持菩萨戒,功德则如日光,无所不照,功德广大。

五、受罪轻微胜:受持菩萨戒,设使破戒,犹胜外道不受戒者。外道邪见,永沉恶道,无有出期。破戒之人,由戒之威力,即使堕入恶道,受罪轻微。若堕地狱,作狱中王;若堕畜生,作畜生王;若堕鬼中,作鬼中王;若在人间,作人王国王;若在天中,作天中王。生生之处,不失王位。

六、处胎胜:菩萨处胎时,常为天龙八部诸善神王之所守护。

七、神通胜:能变大地为黄金七宝,搅长河为酥酪醍醐,能一念超百千世界,能一日化百千众生。

八、果报胜:生莲华藏海,证法性身,一得真常,永无退转。

  《梵网经》载,受持菩萨戒得五种利益:

一者十方佛,愍念常守护。

二者命终时,正见心欢喜。

三者生生处,为诸菩萨友。

四者功德聚,戒度悉成就。

五者今后世,性戒福慧满。

  依灵源长老所撰著《佛说梵网经集义句解》,释此五种利益如下:

一、佛护益

  “一者十方佛,愍念常守护”戒是十方诸佛所证所说之心地。故持戒者,诸佛常守护也。佛尚守护,则一切天地神鬼无不宗奉此人,自然进道无魔,得绍佛种。

二、善终益

  “二者命终时,正见心欢喜”戒是诸佛慧命,故持戒者,命将终时,正见慧命中,略无一毫人欲之私,纯乎一同体天理故,心生欢喜,远离颠倒梦想无恶境现前,故云正见。

三、好侣益

  “三者生生处,为诸菩萨友”戒是生生世世、在在处处之良友,故持戒者,恒为诸大菩萨所友,以无恶党混同故。

四、德备益

  “四者功德聚,戒度悉成就”戒是一切出世功德所屯聚处,故具足戒者,度生死、得解脱,六度彼岸从此而成就矣,无一法不具足故。前四是因,后五道成益,是果。

五、道成益

  “五者今后世,性戒福慧满”得名称两足尊故,全性起修故福由慧满,全修显性故慧由福满。戒是生佛同体中两足尊故,具足戒者,此世他生于道易悟,福慧自满。

  《大般涅槃经》云:“一切众生虽有佛性,要因持戒然后乃见,因见佛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无论是在家、出家菩萨,欲于修行有所增益,必依戒而生诸善法,先以善舍恶,进而以舍舍善。六祖大师云:“心地无非自性戒”,戒的目的,便是正心诚意,从心做起,俾能利己利人于精勤的菩提大道!

  受持“五戒”正人格、得人身;受持“八关斋戒”种出世因;而受持“在家菩萨戒”是更进一步尽未来际的菩萨发心。大乘菩萨戒法是诸佛之本源、菩萨之根本,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,为佛弟子应受持、应读诵善学。在家菩萨,受此心地妙戒,依此最胜菩提心为根本,行六度万行,必能自他俱利,道业圆满!

在家菩萨戒会
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