典座,是「典」主床「座」的簡稱。古代叢林中的典座和現在的典座是不一樣的;古代典座共負責九事:付床座、差請會、分衣服、分華香、分果蓏、知煖水人、分雜餅食、隨意與堪事人。九事中,僅舉「床座」一事來涵括其他,如《僧史略》中說:「典座者,謂典主床座九事,舉『座』一色以攝之,乃通典雜事也。」因此,禪門沿襲此一原則,便立「典座」的職稱。
典座一職起源於佛陀時代。佛陀在世時,有一次,居士供養僧眾床座及生活用具,當時有六位比丘起了惡念,先挑品質良好的物品,因此,上座比丘得到的都是較差的用具。當時有一位沓婆摩羅比丘看到這種現象,便發願要擔任這個執事。
沓婆摩羅子證到阿羅漢之後,心中思惟:「此身不牢固,我今當以何方便求牢固法耶?」又想:「我今宜可,以力供養,分僧臥具,差次受請飯食耶?」世尊聽許。尊者右手小指出燈明,依物類等級如法依次發放,世尊曾讚歎說:「我弟子中,分僧臥具者沓婆摩羅子最為第一。」
至中國叢林時期,典座成為東序六知事(都寺、監寺、副寺、維那、典座、直歲)之一,其下設有飯頭、菜頭、粥頭、米頭、柴頭、園頭、湯頭、醬頭等。
至於現代,本由「庫司」職掌食物,後改令典座掌之,而原隸屬於知客下的行堂,也歸屬於典座之下。此外,本為典座負責九事當中的「園頭」獨立出來,專責整理草木的工作。另,還加設「監齋」一職,協助分擔典座的工作。此時,典座所主職務,已由過去主掌九事,演變為以統領齋食一事為主。
所謂「首座調性,典座調命」,可見典座在叢林中的重要性。自古叢林通常推舉志行高潔者擔任。這是因為此一執事和辦道修持一樣,如果由無道心者任之,徒勞辛苦而畢竟無益。歷來祖師曾任典座者,有溈山、漸源等。溈山在百丈任典座的公案,最為人熟知。
一日,司馬頭陀自湖南來,謂百丈曰:「頃在湖南尋得一山,名大溈,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識所居之處。」丈曰:「老僧住得否?」陀曰:「非和尚所居。」丈曰:「何也?」陀曰:「和尚是骨人,彼是肉山,設居,徒不盈千。」丈曰:「吾眾中莫有人住得否?」陀曰:「待歷觀之。」時華林覺為第一座,丈令侍者請至,問曰:「此人如何?」陀請謦欬一聲,行數步,陀曰:「不可。」丈又令喚師,師時為典座,陀一見,乃曰:「此正是溈山主人也。」華林聞之,曰:「某甲忝居上首,典座何得住持?」丈曰:「若能對眾下得一語出格,當與住持。」即指淨瓶曰:「不得喚作淨瓶,汝喚作甚麼?」林曰:「不可喚作木[木突]也。」丈乃問師,師踢倒淨瓶,便出去,丈笑曰:「第一座輸卻山子(指溈山)也。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