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術記錄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歷程,也豐富了人類的文明。而佛教在雕刻、雕塑、書法、繪畫、文學的展現,更深刻融入中國悠久的文化中,為眾生開啟一扇美麗的藝術之窗,透過這扇窗,將親見萬德莊嚴的華藏世界,般若性海。








  
      中台世界博物館五週年特展
大悲普現──館藏觀音造像特展活動報導

文/編輯部


  中台世界博物館自二一六年八月落成啟用以來,秉承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藝術化世、淨化人心之弘願,積極推廣佛教藝術,透過特展、講座等多元活動,帶領大眾體驗佛教藝術之美,增進對佛法的信心,啟發本具的清淨心。

  欣逢中台世界博物館落成啟用五週年,特於二二一年十月八日至二二二年五月二十二日,舉辦「大悲普現──館藏觀音造像特展」,展示館藏石刻、木雕、金銅、碑拓、書畫等多樣材質所造,諸多型態之觀音菩薩像,引領參觀者走進觀音菩薩淑世度人的世界,祈願觀音菩薩「大悲普現」,全球疫情早日消弭,一切眾生遠離諸苦,得吉祥安樂。

參禮觀音 見真觀音

  《妙法蓮華經》云:「觀音妙智力,能救世間苦。具足神通力,廣修智方便,十方諸國土,無剎不現身。」觀音菩薩具有大慈悲心以及無我的般若智慧,聞聲救苦,不分種族、貧富、男女皆得濟度,於古今中外受到普遍的信仰,觀音造像也成為佛教藝術中的重要題材。「大悲普現」特展第一單元「觀世之音」,引導參觀者走進觀音信仰,緊接著以水月觀音、送子觀音、應化觀音、變化觀音四個小單元,讓參觀者領略「觀音諸相」中菩薩的慈悲與智慧。

  「大悲普現」展廳在三樓特展室2,整體空間顏色素雅純淨。走過展廳入口廊道,隱約可見廊道底端白紗帷幕後的觀音菩薩,端坐在大圓光前,隨著動線走到白紗帷幕內,才清晰見到水月鏡像中觀音菩薩面如滿月、姿態優雅的真面目,似水月鏡像展現觀音菩薩的「智慧如空無有邊,應物現形如水月」,讓人猶如置身補怛洛迦(註)清涼靜謐之境。展廳中,一尊尊觀音造像,訴說著菩薩平等慈悲化世度眾的因緣。《心經》闡述空性無我的般若智慧,正是觀音菩薩自在安然、神通變化的關鑰。參觀者在參觀特展後,通過「心經廊道」離開展廳,廊道牆面反射的設計,意喻著「返照自心」的清涼,通過廊道彷彿也洗滌了心靈、令自性澄明。

  1.白紗廊道,牆面恭書《法華經•普門品》偈頌。
2.觀音諸相之一──水月觀音造像。

眾生祈願 普門示現

  觀音信仰至南北朝時期(420-589)已非常普遍。其後,不僅有記錄菩薩靈驗事蹟的故事集,也留下許多造像。人們隨著自身的祈願,參照經典的描述,或吸取民間流傳的故事為養分,創造出多變的觀音菩薩像,使信仰內涵豐富而生動。

  歷經中華文化涵養一千七百餘年,觀音信仰早已超越宗教範疇,融入日常生活與藝術創作之中。觀音造像之材質、形態豐富多變,蘊藏著人們對觀音菩薩的祈願,也反映歷代融合經典與口耳傳唱之民間文學等,逐漸形塑出觀音菩薩的不同樣貌。

  館藏北齊天統五年(569)「雙觀音菩薩立像」,帶參觀者一睹當時在河北地區非常流行的雙觀音菩薩像。《法華經》譯出後,戰亂動盪的年代中,人們視救拔苦難的觀音菩薩為心靈依託,並將《法華經》中的〈普門品〉稱為《觀世音經》。此次展出的館藏北宋李謙等人建「普門品四方佛柱」拓本,四方柱首行可見經題「佛說觀世音經」,即為經典流傳的例證。

1.2.訪客參觀「大悲普現」特展,凝望慈悲莊嚴的觀音菩薩像。
3.素雅純淨的展廳一隅。
 

  隨著歷代不同經典的譯出與流傳,觀音菩薩像也發展出標誌性特徵與多種形象。此次展出的東魏漢白玉觀音菩薩立像,手執蓮花,即早期造像表現之一。至南北朝晚期,楊枝、淨瓶始成觀音菩薩重要持物。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中說,觀音菩薩「頂上毘楞伽摩尼妙寶,以為天冠,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」,由此「頂戴化佛」逐漸成為觀音菩薩的表徵。唐以後流行《華嚴經》思想,《華嚴經•入法界品》中記述善財童子參禮觀音菩薩,在南方海上補怛洛迦山,泉流縈映、樹林蓊鬱的岩谷中,尋得坐於金剛寶石上的觀音菩薩。藝匠由此創作出坐在岩台上,姿態自在安閒,兼具高度藝術美感的水月觀音像。五代、宋時期(907-1279)這種形象已廣泛流傳,至今仍然是佛教藝術中經常表現的題材。

  唐代密法興起,觀音造像也分化為顯、密兩大系統。顯教系常見「應化觀音」像。《法華經•普門品》與《楞嚴經》描述觀音菩薩因應眾生根機,現種種應化身相,民間依此又衍生各種有聲有色的傳奇故事,於是出現諸如白衣觀音、魚籃觀音、南海觀音等,後世集結為「三十三觀音像」。密教系如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等描述觀音菩薩為利益、安樂一切眾生,變化出千手千眼、十一面等形象,被稱為「變化觀音」。

金銅、書畫等不同材質的觀音像

 展廳中展出金銅、書畫等不同材質的觀音像。

  觀音菩薩的慈悲精神,加上民間信仰需求,也推動造像產生,其形象未見經典描寫,具有民俗化與本土化的趣味。如禮拜觀音菩薩「求男得男,求女得女」的信仰,使觀音菩薩成為祈求子嗣的依託。民間即以白衣觀音像等結合童子,造出「送子觀音」像。

返照自心 處世自在

  《華嚴經》中觀音菩薩自述:「我以此方便,令諸眾生離怖畏已,復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轉。」隨緣應化救拔苦難的慈悲,深契水月空幻之理的智慧,教令眾生發菩提心永不退轉,是觀音菩薩甚深的悲智願行。

  中台世界博物館「大悲普現──館藏觀音造像特展」,訴說著觀音菩薩的悲智願行。「眾生心水淨,菩薩影現中」,透過佛教觀音菩薩造像藝術之美,帶領參觀者在觀展時,體驗觀音菩薩隨方應化的慈悲、與變化無礙自在的智慧。期使大眾從觀展而「返照自心」,找到處世自在的自性真寶,在紛擾的塵世中,面對生命中種種順逆境界,皆能離諸苦趣、真實解脫。

 

註:補怛洛迦山,觀自在菩薩行化的道場。《華嚴經.卷第六十八》云:「於此南方有山,名補怛洛迦;彼有菩薩,名觀自在……海上有山多聖賢,眾寶所成極清淨,華果樹林皆遍滿,泉流池沼悉具足。勇猛丈夫觀自在,為利眾生住此山。」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