艺术记录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历程,也丰富了人类的文明。而佛教在雕刻、雕塑、书法、绘画、文学的展现,更深刻融入中国悠久的文化中,为众生开启一扇美丽的艺术之窗,透过这扇窗,将亲见万德庄严的华藏世界,般若性海。








  
      



中台世界博物馆──探寻观音诸相
慈悲中的善美

文/中台世界博物馆提供



  观音菩萨是佛教当中最为人熟悉的菩萨之一,具有大慈悲心以及无我的般若智慧,能够闻声救苦,所救度者不分种族、贫富、性别,古今中外受到普遍地信仰。同时根据经典记载,观音菩萨能因应祈愿者的机缘,化身种种形象,于是历代所造观音菩萨像也千变万化,蕴藏宗教意义,同时展现丰富的艺术面貌。

  中台世界博物馆典藏诸多不同型态的观音菩萨像,有石刻、木雕、金铜、碑拓、书画等多样材质,借由纷然灿烂的造像艺术,引领参观者探寻观音诸相的故事,走进菩萨淑世度人的世界,遇见慈悲中的善美之境。祈愿观音菩萨「大悲普现」,蔓延世界的疫情早日消弭,一切众生皆能离苦得乐。

遇见普门品

  观音菩萨以慈悲著称,不仅在佛教中受到敬奉,也深深影响民俗信仰。「慈能与乐,悲能拔苦」,慈悲是指带给众生觉悟的快乐,为众生拔除一切痛苦。

  《妙法莲华经》中的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〉,将观音菩萨慈悲愿行,具体、生动地呈现给世人。通过无尽意菩萨与释迦牟尼佛的问答,先说观音菩萨具有大悲心,能令众生百千苦恼皆得解脱,接着说观音菩萨能顺应根机来度化众生,使众生觉悟而得到解脱快乐。

  「普门」意为周遍无碍,也有随所应现的意思。菩萨处在各种境界中,都能应对圆融,没有障碍,面对不同心性、智慧、能力,以及不同身分、性别、年龄的众生,都能平等对待,给与对方所需。〈普门品〉中也列举观音菩萨随众生所需应身化现三十三种形象,从漏尽烦恼有所成就的圣人——佛、罗汉,到掌管天、人世界的梵王帝释、帝王宰官,再到人们亲近的长者、妇人、童男童女。

  经文中鲜活描述观音菩萨的救苦与应化,也为艺术开启了一扇窗,从依经文描绘观音菩萨应化说法场景的敦煌莫高窟壁画「普门品经变」,到融入灵验故事、传奇故事后产生之「观音菩萨三十三像」,观音菩萨像展现出丰富多变的艺术形象。

馆藏普门品四方佛柱/宋大中祥符五年(公元1012)
馆藏普门品四方佛柱/宋大中祥符五年(公元1012)

左图:四面皆上方开龛,下刻经文。环柱刻写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〉,经题为「佛说观世音经」,反映〈普门品〉因为受到人们喜爱,成为单行本独立流通,被称为《观世音经》的情况。

中图:历经千年风霜还可以看到经题「佛说观世音经」。

右图:柱身局部经文:「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,以种种形,游诸国土……于怖畏急难之中,能施无畏。」

共创祥和的未来

  您知道观音菩萨闻声救苦,那您知道观音菩萨如何做到自在无碍、随缘度众吗?

  唐代玄奘大师译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,统摄《大般若经》精要,以极精简的260字,说明菩萨体悟「般若智慧」,能渡烦恼之流,到达没有挂碍、没有恐怖的涅槃彼岸。通过「观行」,就是养成觉察、觉照、反思的习惯,让自己不受内外境界、情绪干扰,随时以清楚的觉知,自在处世。《心经》的翻译与流通,让观音菩萨自在之名随之广传。

  《心经》文短意长,发人省思,其隽永从历代多次翻译可见一斑,历经千年始终受众广大。希望博物馆成为我们探索智慧、安定身心的宝库。

  千年智慧并不遥远,从慢下脚步反思开始——「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」中台世界博物馆馆藏观音造像,带您看古人隽永智慧与艺术的结合,期待共创一个祥和的未来。

右图:馆藏陈枚绘「观音心经像」

陈枚,字载东,晚号枝窝头陀,上海松江人。雍正四年(公元1726)供奉内廷,活跃于乾隆内府,与孙祜等同绘〈清明上河图〉。作品著录于《石渠宝笈》。此画上书《心经》,下绘观音菩萨,展现元代以降书法入画的艺术趣味,也借由图像与经文的相衬相映,带出观音菩萨慈悲安定的精神。

中图:馆藏守澄等造陀罗尼经幢/辽统和二十三年(公元1005)

幢,也被称为石柱、宝幢,在结构上包含幢座、幢身与幢顶,与佛塔建筑相仿。唐代开始,人们建立起经幢,上刻陀罗尼咒祈求消灾解难、增福延寿。这座建立于辽代的经幢,将《心经》并刻于幢身,更彰显通过般若智慧度一切苦厄的祈愿。

左图:馆藏守澄等造陀罗尼经幢 局部及碑刻拓本。


「大悲普现──馆藏观音造像特展」
即将于中台世界博物馆本馆举办,敬请期待。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