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術記錄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歷程,也豐富了人類的文明。而佛教在雕刻、雕塑、書法、繪畫、文學的展現,更深刻融入中國悠久的文化中,為眾生開啟一扇美麗的藝術之窗,透過這扇窗,將親見萬德莊嚴的華藏世界,般若性海。








  
  中台世界博物館木雕分館:心之所向
──館藏遼金佛教造像特展

文/編輯部


  秉承創辦人惟覺安公老和尚藝術化世之菩薩行願,中台世界博物館自二○一六年八月落成以來,積極推廣佛教藝術,藉由展示、教育、講座等多元活動,引領大眾體會佛教藝術的博大豐厚,見證佛法本源的真實性,深化修行信心,進而啟發本具的清淨心。

  中台世界博物館木雕分館於二○二○年元月三日至八月三十日,舉辦「心之所向——館藏遼金佛教造像特展」,特選館藏十三件遼金文物,展出小至3.8公分、大到168公分高的佛坐像,並有精緻的舍利塔與大型經幢。期間同時安排專題導覽、講座等教育活動,帶領來訪者一同穿越時空,回到千年之前的北方大草原,從宗教、歷史、文化、生活等面向,體驗難得一見的遼金佛教藝術。

皈敬華嚴 鏨畫無生

  此次展覽主題「心之所向」,以「歸依」、「相續」、「嚮往」、「寂滅」、「經幢」五個單元,引領大眾認識遼金時期崇信佛法因緣、佛像及菩薩像特徵、寂滅圖像、舍利塔與經幢的故事。讓參觀者有機會徜徉於館方精心打造的「華嚴界」中,認識契丹與女真民族的佛法視野,體會十至十三世紀初在中原北方的造像工藝。

  展場空間仿若六角形的壇城,以梵網的概念,透過木格柵及內牆的反射性鏡面素材,呈現當時人們對佛教中,華嚴與唐密思想的崇禮與延續。展場入口迎面而來的是一尊高達168公分、來自金代的泥塑彩塑佛坐像,莊嚴端坐,透過木格柵為背景的視覺穿透與延展性,展現華藏世界重重無盡、相映相攝、大小含融無礙的深遠意境。

  展品中還有手持蓮苞、數珠、淨瓶的慈悲觀音像、小型「橫三世」青銅佛坐像等,除承襲唐宋以來,漢民族慈目豐頰的佛教藝術風格之外,也融入北方民族豪邁質樸之風韻。仿佛寺庭院供養舍利的小型銀製舍利塔,標誌了當時精湛的鏨金工藝、佛塔形制及舍利信仰;高達173公分的漢白玉陀羅尼經幢,象徵仰仗佛法經咒之力,為親人禮拜供養、度亡祈福,對現世安穩與來生解脫的寄託;在遼金佛教藝術中各有其獨特性與代表性。

1.小型銀製舍利塔呈現精湛的鏨金工藝,標誌著當時的舍利信仰與佛塔形制。
2.手持蓮苞的慈悲觀音坐像。

契此丹心 莫此即真

  中台世界博物館木雕分館館長見排法師表示,契丹與女真族予人的印象多為豪放雄強,但是當我們細細欣賞遼金佛教藝術時,心不由得瞬間柔軟寂靜了起來;他們彷彿從對立、殘酷的歷史中走了出來,多了一抹洗心虔敬的光明。在逐漸褪去的鎏金佛衣下,有質樸的青銅澆鑄面;在幸運留下的彩繪僧衣下,是如沐春風的尊者慈顏。

  千年之前的遼金文物瑰寶,於中國北方開創佛教藝術璀璨的一頁。馳騁草場的游牧民族,為唐末五代以來動盪的塞北,保留了一方佛法淨土;在佛教藝術表現上,除「遼承唐格,金接宋藝」之外,更在獨樹一格的線條與用色風采中,看見了佛法心香馨傳,跨越了時空人事隔礙,調和了尚武剛強的心,在胡漢文化相遇融會之際,所綻放耀眼的光芒。雖然幾經時空更迭,人種地域有別,然而眾生對和平幸福的普世嚮往,從未曾易;菩薩度眾的悲願,亦無止盡。

  古德云:「萬法是心光,諸緣唯性曉,本無迷悟人,只要今日了。」自古至今,佛教藝術體現如來示導眾生悟入佛知見之本懷,承載著歷代祖師弘宗演教的深心悲願,在中台世界博物館傾心籌劃的佛教藝術饗宴中,願大眾走進遼金兩朝心中嚮往的那片天地,於生活的迷悶紛擾中,喚醒「心之所向」——人人皆有的向佛之心;親見本具之華藏實相,這也是「館藏遼金佛教造像特展」,希望帶給大家的新年「心」希望!

1.小型青銅佛坐像,慈目豐頰,承襲唐宋範式,又融入北方民族的豪邁風韻。
2.高達173公分的漢白玉陀羅尼經幢,象徵仰仗佛法經咒之力,為親人度亡祈福的家族情感。
3.難得一見,身著袈裟的遼代尊者寂滅像。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