艺术记录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历程,也丰富了人类的文明。而佛教在雕刻、雕塑、书法、绘画、文学的展现,更深刻融入中国悠久的文化中,为众生开启一扇美丽的艺术之窗,透过这扇窗,将亲见万德庄严的华藏世界,般若性海。










  
  禅定坐佛──佛入禅定之庄严宝相

 文/中台世界博物馆副馆长、前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、法国巴黎第一大学造形艺术博士 见迅法师
 

  “禅定”在佛法有禅、定、三昧、正受、三摩提、奢摩他、解脱、背舍等别名。《大乘义章》云:“禅者,是其中国之言。此翻名为思惟修习,亦云功德丛林。”又有“静虑”之意。《阿毗达磨俱舍论》云:“依何义故立静虑名,由此寂静能审虑故,审虑即是实了知义……止观均行最能审虑。”

禅定坐佛的造像特征

  佛教造像中的禅定坐佛特征,佛双跏趺坐,手结禅定印,叠手端坐,呈现禅思入定的三昧之相。《大智度论》云:“何等为三昧?善心一处住不动,是名三昧”。

  “双跏趺坐”,即是双盘,两腿互相交叠,结跏趺坐。《大智度论》云:“诸坐法中结加趺坐最安隐,不疲极;此是坐禅人坐法,摄持手足,心亦不散。又于一切四种身仪中,最安隐。此是禅坐取道法坐,魔王见之,其心忧怖。”《禅林象器笺》云:“若结跏趺坐,身安入三昧;威德人敬仰,如日照天下。”

  佛的手印,象征佛的不思议愿力与慈悲力。《佛说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》云:“手作禅定印。怜愍三界一切众生。”禅定印是佛陀入于禅定时所结的手印,亦可称为定印、法界定印,表安坐澄心,静心一趣之相。


禅定印相的图像表现

  图一:
馆藏“佛坐像”
犍陀罗(二至三世纪)
片岩
H105cm
  图二:
馆藏“佛坐像”
五胡十六国(304-439)
铜鎏金
H6cm
  图三:
馆藏“佛三尊像”
北魏(386-534)
砂岩
H100cm
  图四:
馆藏“僧法志等造千佛碑”(碑左侧图)
北魏永安三年(530)
片岩
H105cm
  造像中的禅定印有三种形式:“上下叠手式”的禅定印,以双手仰放下腹前,双手重叠,掌心向上。“双手贴腹式”的禅定印,作交叠双手,掌心朝内,竖掌贴腹。“衣角覆手式”的禅定印,两袖相连,手藏袖内,覆盖手印。兹以中台世界博物馆的馆藏为例说明之。

一、“上下叠手式”的禅定印

  馆藏犍陀罗“佛坐像”(图一),佛像背后,素面圆光,佛双跏趺坐,手结禅定印,双手相叠,置于腹前,掌心向上,右手置于左手上,两拇指指端相拄,交互叠放于两腿间。发髻形式呈现希腊雕刻的波浪式曲线发纹,深目、高鼻、薄唇、卷发。面相恬静,典雅俊美,具白毫相,双眼微闭,呈现于甚深禅定中,沉静、内省的样貌。身披通肩式袈裟,两肩均为袈裟所覆,希腊罗马式披袍,衣褶深刻贴体,刻划巧妙,微见身躯,具西方雕塑的写实性,有浓厚的希腊化风格,为典型的贵霜王朝犍陀罗艺术特色。方座上刻有草纹,底座刻有佛、菩萨坐像五尊及二弟子,左右各雕有古希腊风格的方柱。

  《普曜经》记载佛陀成道前,在菩提树下禅思,默坐树下示现四禅,明星出时廓然大悟,得无上正真道,为最正觉。此犍陀罗风格的禅定坐佛,可表禅思入定,寂然不动的三昧之相,体现佛陀内敛沉稳的睿智与慈悲。

二、“双手贴腹式”的禅定印

十六国时代的禅定坐佛:
  “五胡十六国”(304-439)时期,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。北方盛行坐禅,铜佛造像中禅定坐像较多,作为行者禅观或供养礼拜。现存十六国禅定坐像多为小型铜佛造像,形体较小而精致,如馆藏五胡十六国的“佛坐像”(图二),肉髻高耸,大眼横长,双手交叠竖于腹前,禅定印刻划简括。身着圆领通肩式袈裟,U形衣纹形式,佛结跏趺坐于方座,座前铸浮雕双狮,造型简练拙趣,台座与像合铸而成。从磨光肉髻、通肩大衣、U形衣饰、禅定印相、双狮底座等,显现十六国时期典型的金铜造像特征。

北魏时代的禅定坐佛:
  《佛说观佛三昧海经》云:“若能至心系念在内,端坐正受观佛色身,当知是人心如佛心与佛无异,虽在烦恼,不为诸恶之所覆蔽。”南北朝时期,北方修行偏重禅观,禅窟的开凿,带动石窟造像的发展、禅观经典的翻译、造像呈禅定貌,禅定坐佛应与禅观之思想有关。

  北魏早期大规模推动的佛教工程建设,包括云冈石窟,深具浑厚雄健的西域风格及游牧民族粗犷纯朴的特质,造像形式深远地影响了北魏境内各地的单体石雕,亦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、民族化的历程。如馆藏北魏“佛三尊像”(图三),放光说法的熙怡微笑,袒右覆肩的佛衣样式,纹饰精美的光背图像,古朴拙趣的禅定坐佛。主尊造型古朴,抿嘴含笑,高肉髻,腹前交叠贴腹的禅定印,身侧二胁侍菩萨及逗趣对狮,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。五层背光纹饰,中心为莲花,其次为三圈坐姿化佛,外缘为火焰纹。佛着半披式佛衣,袒右覆肩的佛衣样式,将裸露的右肩半披遮掩,衣纹在左上臂部分叉如燕尾的雕饰,更接近汉民族不露身形的衣着文化,巧妙掩覆肩、臂的设计,为北朝石窟佛像中重要的佛衣形式。

三、“衣角覆手式”的禅定印

  在北朝动荡的时代背景之下,倾国力营建石窟之际,民间亦盛行集资造碑像供养,祈愿佛恩加被,禳祸祈福。如馆藏“僧法志等造千佛碑”,四面矩形碑形制,碑阳主龛旁刻有“永安三年六月十日”年款。碑左侧(图四)上方二小龛,龛内跏趺坐禅人头戴僧帽,龛旁题刻“禅师法志”及“禅师昙□”。此碑四面刻满结跏趺坐的小佛像,千佛皆着垂领式佛衣,两衣袖相连,衣袖宽窄相若,袈裟两衣角覆盖禅定印的双手后下垂,于双腿之间呈八字形外展。尊尊小坐佛,趺坐禅定,整齐划一,延续千佛相继的精神。

  《佛说观佛三昧海经》记载,佛告阿难:“若有众生观像坐者,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,未来值遇贤劫千佛,过贤劫已星宿劫中,值遇诸佛数满十万,一一佛所受持佛语,身心安隐终不谬乱;一一世尊现前授记,过算数劫得成为佛。”因为礼敬诸佛的功德力故,能超越无数亿劫的生死罪业。

结语

  《思惟略要法》云:“观佛三昧法:佛为法王,能令人得种种善法,是故习禅之人先当念佛。念佛者,令无量劫重罪微薄得至禅定。至心念佛,佛亦念之,如人为王所念,怨家债主不敢侵近。念佛之人,诸余恶法不来扰乱,若念佛者佛常在也。”佛教造像缘起之一,为令行者得诸佛护念,复利行者观像修行,易得禅定,速证涅槃。

  《楞严经》曰:“摄心为戒,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,是则名为三无漏学。”戒定慧三学为一切修行的根本。《坐禅三昧经》云:“佛法中戒、定、慧三法合行能入涅槃,譬如人立平地,持好弓箭,能射杀怨贼,三法合行亦如是!戒为平地,禅定为快弓,智慧为利箭,三事备足,能杀烦恼贼,以是故外道辈不得涅槃。”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亦云: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”即是禅定。

  禅者,佛之心。由禅定坐佛展现的图像样式与时代风格,体现如来相好、寂灭的教化之功,所谓“行亦禅,坐亦禅,语默动静体安然”,悟到这一念心,就契入不可思、不可议的清净心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