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術記錄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歷程,也豐富了人類的文明。而佛教在雕刻、雕塑、書法、繪畫、文學的展現,更深刻融入中國悠久的文化中,為眾生開啟一扇美麗的藝術之窗,透過這扇窗,將親見萬德莊嚴的華藏世界,般若性海。










  
  宋朝時代的羅漢造像

 文/中台世界博物館副館長、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、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造形藝術博士 見迅法師 

  阿羅漢,略稱羅漢,是聲聞乘的四果聖者,煩惱漏盡,梵行具足,於世間中開演四諦,度眾生離生死苦,得無量安樂,為眾生之師。中國因佛法的盛行,帶動對羅漢的繪畫與雕塑,形成了多彩多姿的羅漢藝術。宋代是羅漢創作的黃金時代,對羅漢造像發揮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和自由創作意趣,相貌充滿了鮮活的生命力、和善親切與平易近人的人間風貌。各種形態的羅漢、表情、個性和形象逼真,成為智慧和高尚人格的化身。

  圖一:
館藏 「石造羅漢坐像」
宋(960-1279)
白石
H102.9×W45.2cm
  圖二:
館藏 「跋陀羅尊者」
宋(960-1279)
石灰岩
H63×W27.5cm
  圖三:
館藏「石造羅漢坐像」
宋~元
(960-1368)
石灰岩 H74.5×W49cm
  羅漢的形象特徵,於佛教經論中並無記載,一般是出家的比丘像,身著僧衣,簡樸清淨,姿態不拘,隨意自在,同常凡眾,反映現實中清修梵行,睿智安詳的高僧德性。以中台山博物館的館藏宋代石造羅漢像為例,石雕羅漢勁挺有力,線條柔順暢達,透過堅實、耐風化的堅硬石材,表現羅漢堅毅弘忍的生命強度。

羅漢造像的真人禪心

  羅漢舊譯有「應真」一說,意即「應受人天供養之真人」。《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‧卷上》云:「一心之道,謂之羅漢。羅漢者真人也,聲色不能污,榮位不能屈,難動如地,已免憂苦,存亡自在。」

一、館藏「石造羅漢坐像」(圖一)

  此石造羅漢倚坐像,具長眉之相,容貌清臞,皺紋密布,身著交領寬袖袍服,衣褶簡潔,雙目炯炯有神,眉頭緊蹙,眉弓隆起,頸部青筋脈絡清晰,右手垂置於右腿上,左手撫長眉,臉部皺紋線條刻劃犀利,面部表情張力十足。

  關於「長眉尊者」相關記載,玄奘大師所譯之《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》記載十六羅漢,第一賓頭盧尊者(Pindola-bharadvaja),據《增壹阿含經‧卷第三‧弟子品第四》載:「降伏外道,履行正法,所謂賓頭盧比丘是。」又據《賓頭盧突羅闍為優陀延王說法經》言:「時輔相子,名賓頭盧突羅闍。」賓頭盧尊者為佛世時優填王輔相之子,為佛陀四大聲聞弟子之一,因妄弄神通受佛責罰,永住於世,不得取涅槃,以護持正法,傳現白頭長眉之相。《雜阿含經.卷第二十三》云:「尊者賓頭盧以手舉眉毛,視王(阿育王)而言:我見於如來,於世無譬類」,《高僧傳.卷第五》亦記載了釋道安註經求聖證,夢中感長眉尊者來降,即賓頭盧尊者也。

  另十六羅漢、十八羅漢之第十五位,五百羅漢之三百三十九位阿氏多尊者(Ajita),傳尊者天生兩道長眉,故亦有「長眉羅漢」之稱。

二、館藏「跋陀羅尊者」(圖二)

  此小型碑像,碑陽上方以浮雕刻劃尊者像,下方陰刻佛像題名:「跋陀羅尊者」。尊者頭圓,五官樸拙,張目開口,面頰圓潤,下巴端圓,神態憨厚。著僧鞋,雙腿散盤席地而坐,身著兩層右衽交領僧衣,衣褶力道遒勁粗獷,右手執一無弦古琴,琴置腿上,左手指作撥弦狀。

  「跋陀羅尊者」(Bhadra)乃十六羅漢之第六尊者,據玄奘大師所譯《法住記》載:「第六尊者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。多分住在耽沒羅洲。」天竺沙門闍那多迦譯之《十六大阿羅漢因果識見頌》載第六跋陀羅尊者:「……賜汝法扇驅邪妄,賜汝法珠戒貪欲,貪妄不起諸根淨,使汝法身常自足。」

三、館藏「石造羅漢坐像」(圖三)

  此羅漢像為降龍羅漢之相,尊者右手執珠,左手擎降龍缽,龍被收伏於缽內,小如蜥蜴,引頸舉頭張口朝向尊者。尊者臉龐圓潤,雙目微開,神態安詳,頸部、胸前、手、足均配戴有卷紋飾物,赤足,僧衣繪朱、青、綠色,衣滑落、露左肩,袒胸裸腹、腰繫帶,動態十足。此像結合了雕刻與彩繪工法,背後刻有供養人題記:「□□真╱妻彭氏╱母親孟氏╱男張文通」

  降龍羅漢通常為十八羅漢之一,源於佛教降龍的事蹟典故,如《佛本行集經.卷第四十一.迦葉三兄弟品》記載,世尊度事火外道優婁頻螺迦葉、那提迦葉、伽耶迦葉三兄弟,降伏毒龍事蹟;另,《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.卷下》亦載,佛「以道神力,滅龍恚毒,降伏龍身,化置缽中」,可為降龍歸缽的經典根據。

羅漢相關的經典記載

一、羅漢三義的精神意涵

  「阿羅漢」是梵文Arhat的音譯。《大智度論.卷第三》云:「阿羅」名賊,「漢」名破;一切煩惱賊破,是名「阿羅漢」。復次,阿羅漢一切漏盡,故應得一切世間諸天人供養。復次,「阿」名不,「羅漢」名生;後世中更不生,是名「阿羅漢」。羅漢含三義:一、殺賊義,殺盡煩惱賊;二、應供義,道高德眾,堪受人、天供養;三、不生義,即煩惱不生,不再受分段生死,不復受生。

二、十六羅漢的經典記載

  據《法住記》載:「佛薄伽梵般涅槃時。以無上法付囑十六大阿羅漢並眷屬等。令其護持使不滅沒。及敕其身與諸施主作真福田。令彼施者得大果報。」所記載之十六大阿羅漢名字及其眷屬、住處,促成了十六羅漢圖像的誕生。《入大乘論.卷上》云:「又尊者賓多盧、尊者羅睺羅,如是等十六人諸大聲聞,散在諸渚,於餘經中亦說有九十九億大阿羅漢,皆於佛前取籌護法,住壽於世界。」

結語

  在聲聞四果中,阿羅漢為最高果位,佛在世時眾多弟子皆已證得羅漢果。所以,當佛法傳入中國,羅漢的造像則有兩大弟子、十大弟子、十六羅漢、十八羅漢、五百羅漢等數。《妙法蓮華經.卷第四.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》云:「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受記已,歡喜踊躍,即從座起,到於佛前,頭面禮足,悔過自責:『世尊!我等常作是念,自謂已得究竟滅度,今乃知之,如無智者。所以者何?我等應得如來智慧,而便自以小智為足。』」故五百羅漢回小向大,從小乘入大乘,《入大乘論.卷下》云:「如法華經中舍利弗等五百弟子,悉是菩薩,皆當作佛。……阿羅漢初斷煩惱,後除智障,修菩提道,得成正覺。」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