艺术记录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历程,也丰富了人类的文明。而佛教在雕刻、雕塑、书法、绘画、文学的展现,更深刻融入中国悠久的文化中,为众生开启一扇美丽的艺术之窗,透过这扇窗,将亲见万德庄严的华藏世界,般若性海。










  
  宋朝时代的罗汉造像

 文/中台世界博物馆副馆长、前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、
法国巴黎第一大学造形艺术博士 见迅法师 

  阿罗汉,略称罗汉,是声闻乘的四果圣者,烦恼漏尽,梵行具足,于世间中开演四谛,度众生离生死苦,得无量安乐,为众生之师。中国因佛法的盛行,带动对罗汉的绘画与雕塑,形成了多彩多姿的罗汉艺术。宋代是罗汉创作的黄金时代,对罗汉造像发挥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和自由创作意趣,相貌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、和善亲切与平易近人的人间风貌。各种形态的罗汉、表情、个性和形象逼真,成为智慧和高尚人格的化身。

  图一:
馆藏 “石造罗汉坐像”
宋(960-1279)
白石
H102.9×W45.2cm
  图二:
馆藏 “跋陀罗尊者”
宋(960-1279)
石灰岩
H63×W27.5cm
  图三:
馆藏“石造罗汉坐像”
宋~元
(960-1368)
石灰岩 H74.5×W49cm
  罗汉的形象特征,于佛教经论中并无记载,一般是出家的比丘像,身着僧衣,简朴清净,姿态不拘,随意自在,同常凡众,反映现实中清修梵行,睿智安详的高僧德性。以中台山博物馆的馆藏宋代石造罗汉像为例,石雕罗汉劲挺有力,线条柔顺畅达,透过坚实、耐风化的坚硬石材,表现罗汉坚毅弘忍的生命强度。

罗汉造像的真人禅心

  罗汉旧译有“应真”一说,意即“应受人天供养之真人”。《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.卷上》云:“一心之道,谓之罗汉。罗汉者真人也,声色不能污,荣位不能屈,难动如地,已免忧苦,存亡自在。”

一、馆藏“石造罗汉坐像”(图一)

  此石造罗汉倚坐像,具长眉之相,容貌清臞,皱纹密布,身着交领宽袖袍服,衣褶简洁,双目炯炯有神,眉头紧蹙,眉弓隆起,颈部青筋脉络清晰,右手垂置于右腿上,左手抚长眉,脸部皱纹线条刻划犀利,面部表情张力十足。

  关于“长眉尊者”相关记载,玄奘大师所译之《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》记载十六罗汉,第一宾头卢尊者(Pindola-bharadvaja),据《增壹阿含经.卷第三.弟子品第四》载:“降伏外道,履行正法,所谓宾头卢比丘是。”又据《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》言:“时辅相子,名宾头卢突罗阇。”宾头卢尊者为佛世时优填王辅相之子,为佛陀四大声闻弟子之一,因妄弄神通受佛责罚,永住于世,不得取涅槃,以护持正法,传现白头长眉之相。《杂阿含经.卷第二十三》云:“尊者宾头卢以手举眉毛,视王(阿育王)而言:我见于如来,于世无譬类”,《高僧传.卷第五》亦记载了释道安注经求圣证,梦中感长眉尊者来降,即宾头卢尊者也。

  另十六罗汉、十八罗汉之第十五位,五百罗汉之三百三十九位阿氏多尊者(Ajita),传尊者天生两道长眉,故亦有“长眉罗汉”之称。

二、馆藏“跋陀罗尊者”(图二)

  此小型碑像,碑阳上方以浮雕刻划尊者像,下方阴刻佛像题名:“跋陀罗尊者”。尊者头圆,五官朴拙,张目开口,面颊圆润,下巴端圆,神态憨厚。着僧鞋,双腿散盘席地而坐,身着两层右衽交领僧衣,衣褶力道遒劲粗犷,右手执一无弦古琴,琴置腿上,左手指作拨弦状。

  “跋陀罗尊者”(Bhadra)乃十六罗汉之第六尊者,据玄奘大师所译《法住记》载:“第六尊者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。多分住在耽没罗洲。”天竺沙门阇那多迦译之《十六大阿罗汉因果识见颂》载第六跋陀罗尊者:“……赐汝法扇驱邪妄,赐汝法珠戒贪欲,贪妄不起诸根净,使汝法身常自足。”

三、馆藏“石造罗汉坐像”(图三)

  此罗汉像为降龙罗汉之相,尊者右手执珠,左手擎降龙钵,龙被收伏于钵内,小如蜥蜴,引颈举头张口朝向尊者。尊者脸庞圆润,双目微开,神态安详,颈部、胸前、手、足均配戴有卷纹饰物,赤足,僧衣绘朱、青、绿色,衣滑落、露左肩,袒胸裸腹、腰系带,动态十足。此像结合了雕刻与彩绘工法,背后刻有供养人题记:“□□真╱妻彭氏╱母亲孟氏╱男张文通”

  降龙罗汉通常为十八罗汉之一,源于佛教降龙的事迹典故,如《佛本行集经.卷第四十一.迦叶三兄弟品》记载,世尊度事火外道优娄频螺迦叶、那提迦叶、伽耶迦叶三兄弟,降伏毒龙事迹;另,《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.卷下》亦载,佛“以道神力,灭龙恚毒,降伏龙身,化置钵中”,可为降龙归钵的经典根据。

罗汉相关的经典记载

一、罗汉三义的精神意涵

  “阿罗汉”是梵文Arhat的音译。《大智度论.卷第三》云:“阿罗”名贼,“汉”名破;一切烦恼贼破,是名“阿罗汉”。复次,阿罗汉一切漏尽,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。复次,“阿”名不,“罗汉”名生;后世中更不生,是名“阿罗汉”。罗汉含三义:一、杀贼义,杀尽烦恼贼;二、应供义,道高德众,堪受人、天供养;三、不生义,即烦恼不生,不再受分段生死,不复受生。

二、十六罗汉的经典记载

  据《法住记》载:“佛薄伽梵般涅槃时。以无上法付嘱十六大阿罗汉并眷属等。令其护持使不灭没。及敕其身与诸施主作真福田。令彼施者得大果报。”所记载之十六大阿罗汉名字及其眷属、住处,促成了十六罗汉图像的诞生。《入大乘论.卷上》云:“又尊者宾多卢、尊者罗睺罗,如是等十六人诸大声闻,散在诸渚,于余经中亦说有九十九亿大阿罗汉,皆于佛前取筹护法,住寿于世界。”

结语

  在声闻四果中,阿罗汉为最高果位,佛在世时众多弟子皆已证得罗汉果。所以,当佛法传入中国,罗汉的造像则有两大弟子、十大弟子、十六罗汉、十八罗汉、五百罗汉等数。《妙法莲华经.卷第四.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》云:“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受记已,欢喜踊跃,即从座起,到于佛前,头面礼足,悔过自责:‘世尊!我等常作是念,自谓已得究竟灭度,今乃知之,如无智者。所以者何?我等应得如来智慧,而便自以小智为足。’”故五百罗汉回小向大,从小乘入大乘,《入大乘论.卷下》云:“如法华经中舍利弗等五百弟子,悉是菩萨,皆当作佛。……阿罗汉初断烦恼,后除智障,修菩提道,得成正觉。”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