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術記錄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歷程,也豐富了人類的文明。而佛教在雕刻、雕塑、書法、繪畫、文學的展現,更深刻融入中國悠久的文化中,為眾生開啟一扇美麗的藝術之窗,透過這扇窗,將親見萬德莊嚴的華藏世界,般若性海。










  三寶弟子的造佛碑像

 文/中台世界博物館副館長、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、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造形藝術博士 見迅法師 

  「佛弟子」,是歸依佛門的四眾弟子的通稱。佛法當中所謂的「四眾」,是指出家男眾──比丘、沙彌,出家女眾──比丘尼、沙彌尼,以及在家男眾居士優婆塞、女眾居士優婆夷。受持「三皈依」──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皈依三寶,成為「三寶弟子」,是正信佛弟子的入門之基。

  《大毘婆沙論‧卷第六》云:「出苦之要無過三寶,故佛為說於三寶信。」這是世尊為摩納婆外道所說離苦之道。《佛說分別經》云:「何謂佛弟子事佛?奉持正戒,廣學經戒,修治上慧。知三界苦,心不樂著。欲得解脫,行於四等六度,愍傷眾生,欲安濟之,不貪身命,知死有生,求長益福,不為邪業,是為佛弟子事佛。」這是世尊為正信佛弟子開示事佛的正確知見與力行之道。

  從中台山博物館館藏唐代佛弟子的造佛碑像中,看唐代三寶弟子的供佛之心、護法情懷與悲心願力,寫下修善積福、自利利他、福慧雙修的深刻篇章。

  圖一:
館藏「柴神感造佛碑像」
唐景雲二年(711)
石灰岩
H43.5×W25.5cm
  圖二:
館藏「李昌造三尊佛碑像」
唐元和五年(810)
石灰岩
H28×W18cm

唐佛弟子的造佛碑像

一、館藏「柴神感造佛碑像」(圖一)

  此碑扁體矩形拱頂造型,碑陽上、中、下三層佛龕,下方刻銘文。上層龕碑首倚坐佛,象徵彌勒佛,旁刻二飛天倒立飛翔。中層龕三尊坐佛,象徵三寶佛或三世佛,中尊為施無畏印、左脅為觸地印、右脅為說法印,結跏趺坐於懸裳座上,旁刻二力士。下層龕一鋪五尊像,主尊象徵釋迦牟尼佛,左手撫膝、右手施無畏印,著雙領垂肩袈裟;二菩薩略呈三曲式,旁刻二天王。通體而言,為盛唐造像模式,飽滿渾圓,尚餘彩痕,稚拙樸實,刻劃趨簡寫意。

  依據碑陽銘文記載,此像是「佛弟子柴神感」上為七代父母及亡妻、二亡男、見存夫妻等親眷所敬造之功德碑,銘文中讚歎:「佛法寥廓共日月而齊生,貝葉青文演如來之妙說」,發願「濟拔三塗、□啟福田、願昇彼岸」,回向文:「願茲功德普及法界眾生,同此菩提俱登正覺」,其中「此菩提俱登正覺」刻於碑右。

  碑左刻有年款「惟大唐景雲二年歲次辛亥三月景午朔七日壬子」,故知此像造於唐睿宗景雲二年(711)三月「景午」。為避諱唐高祖李淵之父的「昞」字,亦諱「嫌名」(同音字或近音字),故取其音相近之字,唐時凡用天干「丙」字紀年者皆作「景」,故改「丙午」為「景午」。《說文解字》:「丙,南方之位也。」南方屬火,丙即火的別稱;「景,光也。」

二、館藏「李昌造三尊佛碑像」(圖二)

  此為拱頂小型碑,碑陽單龕,龕內一佛二菩薩,主尊圓形肉髻,大耳垂肩,雍容飽滿,左手撫膝、右手施無畏,著袒右袈裟,包腳式雙跏趺坐於懸裳束腰臺座。二菩薩高髮髻,上身袒露,斜披絡腋,肩繞帔帛,下著羊腸裙,腹部微凸、腹前繫帶,垂手握巾帶,身形三曲,赤足於仰蓮臺上。碑陽下方題記:「唐元和五年佛弟子李昌敬造釋迦佛一區」,此像造於中唐時期憲宗元和五年(810)。

佛碑像中的法華精神

一、館藏「李善積造佛碑像」(圖三、圖四)

圖三:
館藏「李善積造佛碑像」
(碑陽圖)
唐(618-907)
石灰岩
H70×W41cm
圖四:
館藏「李善積造佛碑像」
(碑左圖)

  此碑像四面柱體,三面開龕,下方皆刻有造像銘記。碑陽(圖三)龕內五尊像,前龕主尊菩薩裝束,高髻寶冠,上身袒露,下裙垂疊,雙掌撫膝,半跏趺坐於雙樹下之蓮臺,苞吐兩側,托二弟子二菩薩。二脅侍菩薩相對立姿,袒露上身,腰裙束帶,垂掛帔帛,飄落體側,手握巾帶,屈肢袒腹,略成S形。二脅侍弟子態度恭謹,揖手袍內,托足蓮臺。背後雙樹,龕楣刻飾寶華蓋,兩旁飛天迴旋飄下,合掌禮讚。此龕造像風格,具唐武周時期的七寶臺造像風貌。

  碑左(圖四)釋迦說法圖,三層結構,上層如來高踞金剛座,施無畏印,著雙領垂肩袈裟,懸裳於束腰覆蓮臺。側立二弟子,合掌持珠,恭聆聖教。中層弟子四像,跏趺序坐,深修禪定。下層七身蓮花化生,比丘樣貌,法喜禪悅,造型簡樸。左側寶塔高妙,眾寶嚴飾,塔內二龕,右寶冠佛、踞金剛座,左羅漢像、蓮花化生。

  碑右龕內三尊像,主尊釋迦佛,內著僧祇支,外褒衣袈裟,右手觸地印、左手撫膝。懸裳座下寶蓮分苞為臺,托二菩薩,披帛交環於前,持蓮帶鎖,端身側立。碑右下方銘文刻有六供養邑子姓名。

二、文字圖像的法華思想

  碑陽銘文記載:「八龕諸佛顏貌熙怡,菩薩聖僧莊嚴具足,遂另三十二煥爛於金石之間,八十種好照灼於蓮臺之上。」為此碑像三面圖像的最佳寫照。《妙法蓮華經‧法師品第十》佛告藥王菩薩:「藥王!在在處處,若說、若讀、若誦、若書,若經卷所住處,皆應起七寶塔,極令高廣嚴飾,不須復安舍利。所以者何?此中已有如來全身。此塔,應以一切華、香、瓔珞,繒蓋、幢幡,伎樂、歌頌,供養恭敬,尊重讚歎。若有人得見此塔,禮拜、供養,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起塔供養,塔喻法身,佛、菩薩、聲聞、緣覺、羅漢眾相,表法華會上,如來調熟眾生,三乘同圓法身。

  三面造像銘文中,碑陽有鐫勒「李善積供養」、碑右刻有六供養邑子姓名,碑左銘文中有「清信佛弟子合邑人等」記載。當時的合邑團體「侵各捨淨財共營斯福,廣求名匠選擢良工,憑仰雕鎸成構靈像」,為佛弟子集資所供養。關於地方邑義信仰團體有各種稱謂,此碑以「合邑」稱之,「邑子」為團體中的會員們。

  碑左下方銘文:「為蘇酪慈悲□□□╱遍十方喜捨之情周╱於三界清信佛弟子╱合邑人等並□閭□╱傑立行清高久植□╱因崇敬三寶知樹□╱之難靜曉二鼠之□」。「蘇酪」一詞,顯「法華思想」。

  佛陀化導眾生之一代教法可分為「五時」──華嚴時、阿含時、方等時、般若時、法華涅槃時,譬喻為五味。《翻譯名義集五‧增數譬喻篇第五十三》記載,「五味」譬如從牛出乳,從乳出酪,從酪出生酥,從生酥出熟酥,從熟酥出醍醐。譬從佛出十二部經,從十二部經出九部修多羅,從九部出方等,從方等出摩訶般若,從摩訶般若出大涅槃。

  「二鼠」一詞,喻「二鼠囓藤」。於《佛說譬喻經》中,世尊為勝光王說譬喻:「乃往過去,於無量劫,時有一人,遊於曠野,為惡象所逐,怖走無依,見一空井,傍有樹根,即尋根下,潛身井中。有黑白二鼠,互齧樹根;於井四邊有四毒蛇,欲螫其人;下有毒龍。心畏龍蛇,恐樹根斷,樹根蜂蜜,五滴墮口。樹搖蜂散,下螫斯人,野火復來,燒然此樹。」此中,曠野喻無明,人喻凡夫,惡象喻無常,井喻生死,樹根喻命,黑白二鼠喻晝夜,齧根喻念念遷滅,四毒蛇喻四大,蜜滴喻五欲,蜂螫喻邪思,火喻老病,毒龍喻死。

  如來大慈,以無量喻,照明佛法,開悟眾生,所演諸法,皆一佛乘。

結語

  《妙法蓮華經‧方便品第二》云:「若人為佛故,建立諸形像,刻雕成眾相,皆已成佛道。」三寶弟子造像供養,回向佛道,可謂法華精神、真佛子之自覺,亙古不滅的菩薩行。

  「李善積造佛碑像」碑陽銘文載:「當願歸依者滅三塗之罪,礼敬者除累劫之灾,國祚永隆万□安樂,先亡久遠俱免埿犁之苦,六姻親屬咸消地獄之殃,共恆沙之眾同詣道場,與一切蒼生俱時見佛。」法華精神使佛弟子深信眾生皆當成佛,從而恭敬一切,由個人、家庭、宗族、社區,凝結群力,為國家乃至法界一切眾生祈福,同願俱時見佛,彰顯《法華經》會歸眾生「入一佛乘」之妙義。
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