艺术记录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历程,也丰富了人类的文明。而佛教在雕刻、雕塑、书法、绘画、文学的展现,更深刻融入中国悠久的文化中,为众生开启一扇美丽的艺术之窗,透过这扇窗,将亲见万德庄严的华藏世界,般若性海。
清当时银杏正流行──漫谈银杏和北朝圣树图像(一)

文/编辑部



  银杏在中国向来被视为佛教圣树,古寺梵剎中也多栽植银杏。北宋诗人梅尧臣曾赋诗吟咏古寺中的银杏双树:「百岁蟠根地,双阴净梵居。凌云枝已密,似蹼叶非疏。」诗中清楚描述了银杏的特征,寿命长、树体高大挺拔、枝繁叶茂、叶片如鸭脚蹼状般;这些特色也普遍被认为是银杏被选作圣树的原因。那么,银杏究竟是何时开始成为佛教的圣树?又为何被选中?囿于早期文字数据的不足,并无法直接解答这些疑问。1

1-1. 佛三尊像

北齐(550-577)

中台世界博物馆藏

1-2. 佛三尊像局部

  有意思的是,早期文献虽付之阙如,但在两晋南北朝的绘画和佛教造像中却屡屡可见银杏图像;在中台世界博物馆藏的北朝造像中,就有为数不少的扇叶形双树图像(图1),其中尤以河北地区的白石造像居多。这为我们打开了新视野,藉此来探寻银杏成为佛教圣树背后的种种因缘。

银杏的图像源流与特色

 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造型各异的圣树图像2,其中有一类扇叶形圣树,在北魏晚期开始出现于洛阳及其邻近地区的石窟、造像碑中,并且在山西、陕西及甘肃地区也有发现。

  其实更早之前,这类扇叶形树木已出现在绘画中,如东晋时期传顾恺之《洛神赋图》(图2);南京出土的著名大型墓室砖画《竹林七贤与荣启期》(图3)中也出现了数株银杏树,其制作年代为南梁时期,在此砖画中树木是作为人物之间的分隔对象。同一时期,在河南洛阳一带也可见银杏踪迹,出土的石棺床中刻画了大量相似造型的树木(图4、5),大多是孝子图中的山林背景。

2. 传顾恺之
 《洛神赋图》
 (局部)
 东晋(317-420)
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

3.《竹林七贤与荣启期》
 (拓本局部)
 梁中大通三年(531)
 南京博物院藏

4. 河南洛阳石棺床•
 孝孙原谷(拓本)
 北魏(386-534)
 洛阳博物馆藏

5. 河南洛阳石棺床•
 丁兰行孝(拓本)
  北魏(386-534)
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
 馆藏

  我们可以观察到,这些图像具有相同特点,叶片均作圆扇形,顶端如波浪状起伏,两叶为一组,在两叶片交错处有小洞,叶片多而繁密交错,表现出前后层迭的空间感;弯曲且细长的枝条,则呈现了因树叶重量而自然垂坠的样貌,整体线条流畅简练,十分写实而生动。这些特点不论在南梁或北魏皆有出现,显见二者之间有相同的图像源流,应俱是承袭了东晋以降南方艺术山水画的图像元素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在南方,银杏通常作为山林背景,出现在神女、名士图中;而在北方,则是孝子图。这些画中主角都是具有高洁品德的人物,而银杏被选中作为陪衬在旁的树木,自然也隐喻了其超凡脱俗、洁白无瑕的图像意涵。

从山林到圣树——北魏晚期

  银杏图像到了北魏之后,除了运用在墓葬艺术中的石刻线画外,也开始出现在佛教雕刻中。在北魏洛阳永宁寺的考古发掘中,出土了不少树枝叶片等雕塑残件,其中亦发现一类被描述为「叶作圆扇形,放射状叶脉,与银杏叶接近」的树叶残件,在考古报告中对这些残件进行了研究,这些树干及树叶等残件被认为是佛龛上面的装饰物。3就样式来看,和前述所提及的线刻树木是同一树种,具有相同特点,皆可归为银杏叶的特征。


6. 龙门石窟 皇甫公窟
 (局部)
 北魏孝昌三年(527)

7. 礼佛图(局部)
 巩县石窟第一窟
 北魏(386-534)
8. 刘根造像碑(拓本局部)
 北魏正光五年(524)
 河南博物院藏
9. 道晗造像碑(局部)
 北魏孝昌元年(525)
 河南博物院藏
10.赵安香造像碑(拓本局部)
  北魏(386-534)
  河南博物院藏

  另有研究指出,永宁寺的这些雕塑残件与同时期的石窟雕刻有相似的题材和内容,极有可能是礼佛图、佛传和经变故事画中的景物塑件。4永宁寺建于北魏熙平元年(516),这座由皇家供养、倾力营造的寺院是洛阳佛教发展达于鼎盛的重要标志。据《洛阳伽蓝记》记载,永宁寺九层木塔「去地一千尺,去京师百里,已遥见之」,在营造上「殚土木之功,穷造形之巧」,当中的造像工艺更是「作工奇巧,冠于当世」,其造像水平之高可以想见。可见永宁寺的佛教造像在当时必然是采用了时下最流行的样式、最精巧的工艺技术,方方面面都具有指标性的意义。

  而在同样为皇家所修建的龙门石窟、巩县石窟中,毫不意外地看到了银杏图像的运用,如佛龛两侧的浮雕(图6)和礼佛图(图7)之中所呈现。除此之外,在造像碑中亦有发现,如正光五年(524)刘根造像碑中世尊说法时两侧的菩提树(图8)、孝昌元年(525)道晗造像碑中摩耶夫人扶着无忧树诞下太子(图9),以及北魏赵安香造像碑中太子在树下思惟(图10)。在这些造像碑中,不论是菩提树或无忧树,都是以银杏图像来表现。

  由此可见,到了北魏晚期,银杏图像已被大量运用在石窟和造像碑上,正式被纳入了佛教图像的谱系。银杏自此从山林中平凡又普通的树木,摇身一变成为地位超然的佛教圣树。银杏作为圣树图像,已为北地工匠熟稔地运用在各个场景中,可以是菩提树,或娑罗树、龙华树,抑或是无忧树,俨然是佛教圣树的代名词。(待续)

注释:

1. 在隋唐之前的文献中,关于银杏的记载很少,只能从较晚的典籍来探寻银杏在两晋南北朝的样貌。如明代周永年在《吴都法乘》提到「常熟福山寺中有一大银杏树,相传千年物也。」又如,清末刘世珩在《南朝寺考》中对于栖霞寺的记载:「山巅有银杏二株,苍蔚奇古,实六朝时物。」

2. 据刘芊的研究指出,圣树类型有芒果叶式、华盖式、桃形叶式、扇形叶式、卵叶形、点叶状、菩提叶式和松叶式等,有些或源于印度、中亚,有些则为中土本地独有。

3.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着,《北魏洛阳永宁寺》,北京:中国大百科全书,1996年6月,105页。

4. 钱国祥对永宁寺遗址的研究中,将其塑像残件和同时期的龙门石窟古阳洞、宾阳洞及巩县石窟相比对,发现寺窟主要构造、造像形式、内容题材和表现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,显示了北魏迁都洛阳后佛教艺术的主流发展。


参考文章:

1. 李拓,2019,《东魏北齐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研究》,中国美术学院硕士论文。

2. 刘芊,2019,〈北朝石刻佛教圣树图像的艺术渊源与流变〉,《美术学报》:2019年04期,11-19页。

3. 钱国祥,2005,〈北魏洛阳永宁寺塑像的初步研究〉,《中原文物》:2005年01期,76-85页。

4. 关传友,1998,〈中国园林银杏造景史考〉,《古今农业》:1998年01期,39-44页。


图片出处:

图1 本刊资料室
图2、3《世界美术大全集.东洋编3》,页98、80
图4、5《中国画像石全集8:石刻线画》,页76、75
图6 《中国石窟:龙门石窟一》,图187
图7 《中国石窟:巩县石窟寺》,图39
图8、9、10 《河南佛教石刻造像》,页90、93、111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