艺术记录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历程,也丰富了人类的文明。而佛教在雕刻、雕塑、书法、绘画、文学的展现,更深刻融入中国悠久的文化中,为众生开启一扇美丽的艺术之窗,透过这扇窗,将亲见万德庄严的华藏世界,般若性海。











  千佛造像碑

 文/中台山博物馆馆长、前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、
法国巴黎第一大学造形艺术博士 见迅法师 

  馆藏杨元惠造千佛碑像(碑阳图)
东魏武定二年(544)
石灰岩
H211cm×W76cm×D29cm

  造像碑四面纵横有序地镌刻着一尊尊小佛像,通常约一千尊左右,趺坐禅定,整齐划一,这种造像碑的形式,称为“千佛碑”像。千佛图像整体具有规律性、对称性和连接性,千佛符号从每个小佛龛,横竖皆成线性排列,经纬交织成千佛画面,素朴纯净,简洁明朗,展现一种稳定祥和的艺术气象,如中台山博物馆馆藏东魏武定二年杨元惠造千佛碑像和唐千佛碑像。

杨元惠造千佛碑像

  馆藏杨元惠造千佛碑像为螭首扁体矩形碑,碑额三对螭龙蟠曲成拱顶,碑额阴阳二面居中处各开一主像龛,佛右手施无畏印、左手与愿印;左右碑侧亦各雕一主像龛,佛结跏趺坐;矩形碑体四周雕满小佛龛;碑阳主龛左边刻有“□□刺史□美同”、右边刻“□佛比丘僧□”,碑阴主龛下方及四面小佛龛旁刻有众多僧俗邑子等供养人名,所以此碑是邑义组织及家族集资造像的一种形式。

  碑阳主龛下有造像题记,铭文记载:“息阿曹、息阿雅、息阿显、息阿景、息道龙、罢妻王洛姬、千像主□父杨罢,夫志道渊□□□边所,□□□妙则□尔,可登自□旷劫□□,彼□难睹,是以□□,□□即生不动之国,□□□客,必获菩提之果。大魏武定二年□月二日,邑主杨元惠等七七余人,□心发愿造石千像一区,□□成讫,上为国家、下及一切边地众生,普同斯愿。大明嘉靖十四年四月二十九日重修□□□□。”

  铭文中“息”,是子息、儿女、子嗣之意。此碑在东魏武定二年建造,至明代嘉靖十四年重修。铭文中有二个重要的佛法名相,表达了供养人及其邑义团体众等共同之信仰与悲愿──“不动之国”,指阿?佛的国土。阿?佛,又称“不动如来”,意为“不瞋恚”,其国土妙喜世界庄严非常,极其殊胜,有高大的七宝菩提树,大地平正柔软,所有人都行善事,不闻三恶道之名;“边地众生”,指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人,死后将受生于极乐净土之边地,五百岁中不见三宝,不得见佛,不闻佛法,亦不见菩萨、声闻圣众。因在极乐净土之边隅,故谓边地,意指无法听到佛法之处。
  杨元惠造千佛碑像
(碑阳题记图)

  馆藏唐千佛碑像(碑阳图)
唐(618-907)石灰岩
H212.4cm×W55.5cm×D22cm


唐千佛碑像

  馆藏唐千佛碑像全形似纪念碑,扁体矩形,上有雕成仿木构建筑的碑顶,不见造像铭文,唯碑额刻有“上位圣神文武皇帝皇后”之题记,其周边刻有七龛一佛二菩萨像。从唐建中二年“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”碑文中发现“建中圣神文武皇帝”的记载,以之作为对照推论,此碑“圣神文武”指的可能是唐德宗。

  依据《新唐书.本纪第七》:“建中元年正月丁卯,改元。群臣上尊号曰圣神文武皇帝。……兴元元年正月癸酉,大赦,改元。去‘圣神文武’号。”关于唐德宗之“罪己诏”,《旧唐书.本纪第十二》记载:“公卿百僚用加虚美,以‘圣神文武’之号,被蒙暗寡昧之躬,固辞不获,俯遂群议。昨因内省,良所瞿然。自今已后,中外书奏不得言‘圣神文武’之号。”可见唐德宗于国家遭受灾难时,会对自己的过失进行检讨反省。

  另外,“圣神文武”成语出自《尚书.大禹谟》:“帝德广运,乃圣乃神,乃武乃文。”《孔传》:“圣,无所不通;神,妙无方;文,经天地;武,定祸乱。”故后人以“圣神文武”作为称颂帝王或杰出人物之词。

关于千佛概念

  “千佛”一词,据《贤劫经.卷六》千佛名号品第二十:“是贤劫中有斯千佛兴现出世,度脱十方一切众生,是千佛等各有名号皆如是像。”拘留孙佛是第一尊佛,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,楼至佛是最后一尊,此即“贤劫千佛”。
  唐千佛碑像
(碑额题记图)

  千佛,有具体的名号、确定的数量,如贤劫千佛;亦彰显佛教化无量,以及大乘佛教主张众生皆可成佛之意涵。

  所谓“以名昭德”,如佛名经典的拜忏仪轨,透过宣唱佛名、顶礼膜拜,其间夹杂有忏悔文,佛教徒藉由佛名、忏仪、发露,以增福灭罪。《佛说佛名经.卷一》云:“若善男子善女人,受持读诵诸佛名者,是人现世安隐远离诸难,及消灭诸罪,未来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

  千佛造像碑,尊尊小佛像,延续千佛相继的精神,从单一到无限的可能,既有变化又统一,平凡的极致,展现内在的力量与调和的精神。如念佛法门,念念相续,不夹杂、不间断,得与诸佛菩萨的本愿相应,造像碑透过千佛形式,无言传递宁静的诵佛声。


上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