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術記錄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歷程,也豐富了人類的文明。而佛教在雕刻、雕塑、書法、繪畫、文學的展現,更深刻融入中國悠久的文化中,為眾生開啟一扇美麗的藝術之窗,透過這扇窗,將親見萬德莊嚴的華藏世界,般若性海。











  佛教造像碑的圖像與象徵

 文/中台世界博物館副館長、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、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造形藝術博士 見迅法師 

  造像碑有刊文於像、像文並重的特點,從其「圖像」和「題記」,召喚出中國文化體系中的「象」與「文」概念。「象」涉及象徵符號系統,傳達了圖像表現形式、內容和造像思惟的審美層面。造像碑圖像融合了佛教觀念、經典儀軌、文化象徵和藝術形式。
館藏唐代王玄道母丁等造佛碑像 (碑陽圖)


造像碑的圖像表現


一、「三段式」圖像結構


  造像碑圖像常採三段式圖像結構,即「天、人間、地」之三段式構圖。上層是天宮意象,如:在兜率天說法的彌勒菩薩交腳坐,或二佛並坐像,或飛天和伎樂天;中層是主龕,通常是一佛並隨眾組合,表示在人間成佛的釋迦牟尼佛說法畫面;下層是一對護法獅子、博山爐及供養人像。

  中台山博物館館藏唐咸亨二年(671年)王玄道母丁等二十人造佛碑像,碑陽上層碑首雙螭龍、手持樂器的三童子像及二伎樂飛天,表天宮意象;主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,主尊蓮座下莖蓮一分為五,承托主龕一舖五尊像,一對護法獅子、口啣蓮莖,左右則各立金剛力士;下龕雕一法師,下有四個主要供養人像。

  圖像的三段式結構,象天法地,連結了中國自古以來「天、地、人」的空間概念,和「前世、今生、來世」的三世時間想像,從造像碑的時空結構中展現了華夏民族的世界觀。

二、「二佛並坐」圖像意涵

  1. 佛教意義:二佛,指釋迦牟尼佛和多寶佛,反映了《法華經.見寶塔品》中釋迦佛、多寶佛並坐說法的情景。多寶佛曾發下大願:「若我成佛,滅度之後,於十方國土有說《法華經》處,我之塔廟,為聽是經故,湧現其前,為作證明。」於是,每當釋迦佛講《法華經》時,多寶塔皆自然湧現。多寶佛還發下誓願:「若我寶塔,為聽《法華經》故,出於諸佛前時,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,彼佛分身諸佛一一在於十方世界說法,盡還集一處,然後我身乃出現耳。」於是,每到此時,四方諸佛雲集,釋迦佛以右指開多寶塔戶,多寶佛請釋迦佛入塔並坐,赴會者均因釋迦佛的神力升至虛空聽法。

  2. 時代背景:北朝時期佛教造像的倫理化有其時代之政治背景,當時盛行「帝王即是當今如來」的觀念,拜皇帝等於拜佛;民間則以孝為中心,是彰明孝道的社會禮制。馮太后於北魏獻文帝和孝文帝時攝政,二皇並坐一把朝椅,二聖共掌朝綱的情況,故北朝造像碑中釋迦、多寶二佛並坐龕室或象徵二皇並坐,彌勒未來佛的菩薩身分或象徵年幼的皇子,反映出北魏太和年間造像的時代背景。
三、現實生活的反映

交龍紋
(館藏北魏石造四面像局部圖)

  民間的造像碑有別於官方石窟造像,以較淺顯易懂的方式宣傳佛教教義,故民族化、世俗化、人間現實化,是早期造像碑的一大特徵。例如館藏北魏石造四面像中,除了有二佛並坐像之外,更有大象、演奏樂隊、雜技表演和二龍戲珠的「交龍紋」等圖像,反映了更多現實生活中的內容。「交龍紋」表達了古人對子孫興旺的殷切渴望,由於交龍紋有子孫蕃昌、宜子宜孫的吉祥意義,逐漸引申出「避邪祈福」的符號象徵。

造像碑的圖像象徵

  在造像碑圖像中隱藏著龐大的宗教力量,具有把自然能量轉化為文化與精神的動力,宗教的象徵內涵更是具有強力轉化身心的功能,例如:光相及獅子、龍、象等靈獸圖像均蘊含豐富的象徵意涵。館藏西魏大統十七年(551年)王俟尼造佛碑像,圖像中就包含有龍、象、獅子等靈獸造型表現,碑陽碑首龍紋蒼勁,主龕釋尊說法圖,龕下為雙獅前引,象馱寶輦,釋迦如來升座說法之景象。

一、「光」的象徵


  佛教圖像以光相代表智慧與光明,佛造像的頭光與身光,表法力與威儀。「火焰紋」象徵智慧之光,有「火焰三昧」之意義,佛曾為降伏毒龍入此三昧,自身出火。《佛說長阿含經.卷十》記載:「至摩竭國北毘陀山中。爾時,世尊入火焰三昧,彼毘陀山同一火色。」諸羅漢入滅時,亦多入此三昧,灰燼其身。

二、「獅子」的象徵

  獅子,梵文Simba,譯為「師」,因是獸類,所以又加上「犬」部,就成為「獅」字。中國古代本來沒有獅子,據說是張騫通使西域以後,自西域傳來。《爾雅.釋獸第十八》記載:「狻麑,如虦貓。食虎豹。」東晉郭璞注:「即師子也,出西域。」狻麑,另稱狻猊,為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,形如獅,喜煙好坐,所以其形相一般出現在香爐上。隨著佛教傳入中國,獅子在人們心目中成了高貴尊嚴的靈獸。 碑像主佛龕佛座下,面對博山爐的一對獅子,具有護法的涵義,典緣於佛教獅座是佛的坐處。何以名「師子座」呢?《大智度論.卷七》記載:「佛為人中師子,佛所坐處若床若地,皆名『師子座』。譬如今者國王坐處,亦名師子座……又如師子四足獸中,獨步無畏,能伏一切;佛亦如是,於九十六種道中,一切降伏無畏故,名人師子。」《大智度論.卷二十五》中佛言:「『我有十力、四無所畏。』是名『眾中師子吼』。」表佛為大眾說法無所畏怯,音聲震動世界,如獅子吼懾伏群獸。

三、「龍、象」的象徵


  龍是中華民族、中國文化的象徵,華夏子民自稱「龍的傳人」。用「文字龍」的概念來介紹佛教文物中的龍文化,如在館藏造像中有羅漢「降龍」的造型,雕刻在造像碑頂喜在高處的「螭龍」,口吐蓮花托著菩薩像的「翔龍嘉蓮」,代表真龍天子的五爪「帝王龍」。佛教中常以「法門龍象」比喻英才,是以龍象的力量雄大,譬喻修行精進力大、品德崇高的高僧。

  佛教的龍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,而是所謂「天龍八部」中的一支,是佛教的護法神。梵語「那伽」
那伽,意譯為龍、象、無罪、不來。佛教用以喻佛或阿羅漢中修行勇猛有最大力者,為「摩訶那伽」。《大智度論.卷三》:「摩訶言大,那名不,伽名罪。諸阿羅漢諸煩惱斷,以是故名不罪。復次,那伽或名龍,或名象。是五千阿羅漢,諸無數阿羅漢中最大力,是以故言如龍如象。水行中龍力大,陸行中象力大。」

結語

  造像碑是宗教藝術,經典與儀軌是其基本規範。每尊佛像用以表法,例如碑像中最普遍的一佛二菩薩「三尊式」造像,佛代表「本體」,「本體」是一,只用一尊佛來表法;菩薩代表「從體起用」,故以兩位菩薩作為代表,一位表「智慧」、一位表「實踐」。所以「三尊式」造像就是佛教造像的原型意象。原型(archetype)即是一種古類型,是前人所遺留最原始的形相,可以擁有普遍共相性的吸引力,不分國界地域,皆能喚起人們共同的審美意象和情感表現。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