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──第三十六章 展轉獲勝【舉難勸修】



(一)

  「佛言:人離惡道,得為人難。既得為人,去女即男難。既得為男,六根完具難。六根既具,生中國難。既生中國,值佛世難。既值佛世,遇道者難。既得遇道,興信心難。既興信心,發菩提心難。既發菩提心,無修無證難。」

  本章為「舉難再勸」,修行的路很長,要達到成道證果的目標,過程中可能會遭遇種種困難,所以在這裡先列舉出來,再加以勸修。今生沒有遇到這些困難,是很大的福報,這是由於過去所修的善根,所以更要用功,努力學習;假使今生遭遇這些困難,要知道是由於過去的善根不足,所以更要發大心,努力克服,才能夠消除業障、增長福慧、轉識成智。這是本章最重要的目的。

  佛言:「人離惡道,得為人難。」佛法講「十法界」,即是四聖六凡。六凡,又分為三善道、三惡道。要離開五濁惡世,不是用逃避的方法,因為逃到任何地方,還是在六道輪迴當中,還是有地獄、畜生、餓鬼,還是有天災人禍、殺盜淫等,必須用修行的方法來轉識成智,才能離開惡道。

  佛說: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信心難生,中國難生。」三惡道的眾生都是在痛苦、愚癡、顛倒、黑暗當中,很難修行──地獄道的眾生從早到晚都在受苦;鬼道眾生則時時在恐怖、幽暗當中;畜生道有被宰殺、驚慌之苦。善道中的天道,唯樂無苦,也不容易修行,只有人道是最好修行的地方。所以離開了地獄、畜生、餓鬼,得到人身,實在是過去修了很大的福報。

  佛經中有一個盲龜穿孔的譬喻:譬如世界大地皆成大海,海上有一塊木頭,木頭上有一個孔。海中有一隻隨波逐流的盲眼烏龜,每隔一百年浮出水面一次,這隻盲龜要鑽入木頭的孔,機率是非常低的。佛陀告訴我們,我們今生能夠離開惡道,得成人身,比盲龜鑽孔還不容易,是三寶的慈光加被,得來不易,所以要好好把握。

  「既得為人,去女即男難。」不論在修行上、在身體上,女身都有很多障礙。《玉耶經》中記載,玉耶女因為相貌莊嚴而心生驕傲,佛陀為了度化她,為她開示女身的十種壞處。

  第一,「初生墮地父母不喜」。傳統家庭大多重男輕女,雖然現在講民主、講人權、講平等,但是仍然有些父母看到出生的嬰兒是個女孩,心中還是不太歡喜。第二,「養育視無滋味」。同樣是幼兒,父母總認為男孩子比較寶貴,在養育女孩子時,心中就不是滋味。

  第三,「心常畏人」。女孩子膽子很小,對人經常心存畏懼,男孩子的心量、膽子通常很大,就少有這種問題。第四,「父母恆憂嫁娶」。作父母的經常擔心女兒相貌不好、沒有智慧……憂心女兒嫁不出去;如果是男孩子,父母就沒有這種煩惱。第五,「與父母生相離別」。女孩子嫁人就要離開父母,再孝順、再乖巧的女兒,總是人家的,所以有生離的痛苦。如果嫁到不好的夫家,更是令父母煩惱。

  第六,「常畏夫婿視其顏色」。許多女孩子擔心丈夫事業不順,又怕丈夫金屋藏嬌,心中始終忐忑不安。第七,「懷妊產生甚難」。妊娠期間,懷著胎兒行住坐臥十個月,實在很辛苦。孕婦也有種種忌諱,有很多地方不能去、有很多東西不能吃……總是擔心會影響胎兒。生產時又有種種困難,剖腹生產、難產、流產、畸型兒等都會造成生命危險。

  第八,「女人小為父母所撿錄」,女眾在家為父母所管。第九,「中為夫婿所制」。出嫁以後為先生、公婆所管,婆媳的問題又最難處理。女子年輕貌美時,丈夫視之如寶;生了孩子之後,到了中年,面黃色衰,就為丈夫所嫌棄,產生種種煩惱。第十,「年老為兒孫所呵」。年紀大了,彎腰駝背,眼花齒搖,耳朵也聽不見,走路需要人扶,如果又有慢性病,更不為兒孫歡迎,乃至於被送到養老院,這些情況在目前社會是普遍存在的。

  所以,女眾出家是很大的福氣。出家現丈夫相,女轉男身,就沒有這些問題;假使不出家,想要避開這十種壞處,是不容易的。所以,在相上而言,「去女即男難」,想要得男身實在是不容易。在理上來講,契悟到這念心,見到佛性,就是女轉男身、就是大丈夫相。所以,假使沒有開悟,就要發大願女轉男身,因為這個四大假合的身體是隨著我們的心念而轉變的,是虛妄不實的。假使發大願、修大行,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,明心見性,當下就是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;沒有發大願、沒有開悟,就始終是個女眾。

  佛陀時代有一位龍施女,是長者須福的女兒,對佛法很恭敬、很虔誠。有一天,釋迦牟尼佛和弟子們托缽遊化,龍施女見到佛陀威儀寂靜,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具足無量的智慧、光明、神通,心生仰慕,便想出家修行,並且發了大願,將來必定要圓成佛道。龍施女的願力震動了天上的魔宮,魔王就來考驗她,想讓她退失道心。

  魔王知道龍施女很孝順,就變成她的父親,來到龍施女的面前,對她說:「聽說你想要成佛?」龍施女說:「是的,父親!我發願要成佛。」父親說:「成佛是不簡單的事,女眾連魔王都成不了,怎麼能夠成佛?」龍施女回答:「雖然我今生是女眾,不能成佛,但我現在修善斷惡、布施供養,來世就能夠女轉男身;再繼續用功修行,修六波羅蜜,將來一定可以成佛。」魔王聽到龍施女來世還要繼續用功修行,就知道沒有辦法退失她的道心。

  於是魔王繼續勸她:「成佛不容易,假使成個阿羅漢,今生就有希望,不必等到來世。」龍施女說:「阿羅漢雖然已經超凡入聖,可是我發願要上求佛道,普度眾生。」魔王看她的意志堅定,改用激將法,說:「修菩薩行的人,對世間所有心不貪著,為法忘軀不吝惜生命,你說你發了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的願,如果這個願心是真誠的,你願意捨身為法,從樓上跳下來,證明你的心願是真的嗎?」龍施女說:「父親,我願意證明!」

  龍施女心想,我因為見佛而發願行菩薩道,父親現在教我發精進心,棄身以成就佛道,我何必吝惜此危脆之命。龍施女登上樓,於欄邊祈求釋迦牟尼佛:「弟子龍施女,至誠歸依佛,如來愍念一切知我所求,我現在發願要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,修六波羅蜜,圓成佛智,如果此願是真,我跳下去就會平安無事。」說完以後,縱身一躍,她在半空中就女轉男身。魔王一看,歎為稀有,加害不成,反而還加速龍施女成就佛道。諸位聽到這個公案,不要認為從樓上跳下來就能女轉男身,假使願不真誠,就沒有這種感應。

  真正要女轉男身,必須在這念心上來轉,要把女眾的習氣除掉。例如,平時喜歡照鏡子、噴香水,走路扭扭捏捏、講話嗲聲嗲氣……把這些女眾習氣統統改過來,這念心時時刻刻保持正念,當下就契入佛心,時時念佛、念法、念戒,心安住在戒行上,三業清淨,也能夠女轉男身。生為女眾,是因為貪心、欲愛心太重。假使沒有去除這個習氣,即使現在是男眾,有了欲愛之念,作夢時也會夢到自己是女人。所以,心生萬法,要想解脫,就要從心上用功,契悟了不生不滅的這念心,當下就女轉男身。





(二)

  「既得為男,六根完具難」,「六根」是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出家比丘、比丘尼必須要六根具足,在家菩薩就不一定了,即使六根不具足,也可以成菩薩,修菩薩行。

  比丘、比丘尼繼承如來的衣缽,代表正法的住世,所以在事上、理上都要圓融。事,就是要六根具足。大眾見到出家眾清淨莊嚴的外相,心生讚歎,就能產生功德。假使出家眾六根不具足,眼瞎、耳聾、腳跛,眾生一看,若心不歡喜,生起譏嫌,就招罪過了;或者看到法師登台說法,卻六根不具足,對佛法生不起真正的恭敬心,也沒有好處。所以,在佛法當中,六根不具足的人不能出家。

  過去在靈泉寺,曾有一位學生覺得佛法很好,想要出家修行。他的同學和朋友勸他:「修行不一定要出家,在家也可以修。」於是就打消了出家的念頭,畢業後成家立業,在輪船上找到一份薪水不錯的工作。有一天航海回程途中,停泊在一處休息,順便欣賞風景,半個小時後,發現是核子禁區,就趕快離開。但是他的眼睛已經遭受輻射的傷害,左眼完全失明、右眼視力受損,醫生也治不好,他這時上山請求師父讓他出家修行,但眼睛已經失明,成了定業,六根不具足,就不能成為比丘、比丘尼。所以,六根具足才有出家的福報。

  「六根既具,生中國難」,「中國」是指國土的中央,文化發達、有佛法的地方。生到這種地方,就能親近佛法、得遇大善知識,所以生中國是不容易的。我們現在得了人身,六根具足,又生在有佛法的地方,又在中台山,又聽到「頓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的法門,可以說是在國土中央的中央,沒有走錯路、走遠路,真正是很大的福報,更要用功修行,才不會辜負過去所修的福報。

  「既生中國,值佛世難」,雖然我們現在可以聽聞佛法,但要親值佛世也是不容易。佛世的解釋有狹義、有廣義。狹義是指釋迦牟尼佛住世,說法四十九年,能夠從佛聞法,跟隨佛陀學習、修行。廣義的解釋,是指佛法的教化時期,也就是正法一千年、像法一千年、末法一萬年。我們現在雖然處在末法時期,但是如果能依正法修行,末法就如同正法一樣。現在是末法時期的開始,還可以成道證果;末法後五千年,因為對於正法產生了懷疑,生不起信心,就不能成道證果。

  佛陀時代,由於佛的大慈悲、大功德,佛可以帶他的弟子到天上、地獄去,天上、人間也可以互相往來,到處都有羅漢、菩薩,人們常親聞佛、菩薩、羅漢說法,所以對佛法沒有一點懷疑,深具信心,修行就容易成道證果。現在天上、人間無法互相往來,對於佛、菩薩、聲聞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六種神通、地獄……常常懷疑不信。所以「疑」,是修行學佛的一大障礙。

  過去曾有一位佛學研究所的學生來山上參訪,他一開口就說:「我不相信大乘佛法,也不相信中國所有的宗派。」師父問他:「你不相信大乘,那你相不相信小乘?」他說:「相信小乘。」師父就說:「小乘的《阿含經》講須彌山,你相不相信?」馬上就把他問倒了,因為他們連須彌山都不相信,認為須彌山就是喜馬拉雅山,這就是對佛法沒有信心!

  另外,有一個在國外留學的佛學研究所學生,到靈泉寺參訪,師父問他:「有些佛學院不相信大乘佛法,認為大乘佛法不是佛講的,你們佛學院有沒有這種問題?」他說:「我們也不相信大乘佛法。」我說:「你們不相信大乘佛法,總是有個根據,是根據古人講的?或是根據自己修禪定、開悟?還是得宿命通?」他想了很久,說:「我們是根據學者研究所說的」。

    他接著又說:「現在有些人還研究出大乘不是佛講的,小乘可能也不是佛講的,而且還在繼續研究釋迦牟尼佛是不是從印度出生的。」民國八十四年,考古學家在尼泊爾挖掘出釋迦牟尼佛出生地的遺跡,這些學者就啞口無言,不再研究釋迦牟尼佛是不是在印度出生了。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在印度有很多聖地,連這些都不相信,對佛法沒有信心,所以不容易成道。如果能夠生值佛世,見到佛的丈六金身,真是一個很大的福報,最低限度沒有信心的問題。

  現代有很多人出書,所提的佛法知見並不正確,所以要研究佛法,必須要了解佛法的整個思想,才能看其他書籍。佛陀應機施教,所以佛經裡有時說空、說有,有時說非空、非有,假使對佛法沒有融通,產生了懷疑,就會退失菩提心。

  古人有一首詩,說明生值佛世是不容易的:「佛在世時我沉淪,今得人身佛滅度,懊惱自身多業障,不見如來金色身。」雖然我們現在處於末法初期,如果對佛法有信心,又能聽聞正法,六根具足,受持出家戒,又能返照自心,安住在正念,那就是生值佛世、就是真佛現前,這才是真正的佛世。





(三)

  「既值佛世,遇道者難」,我們現在居住在台灣,生值有佛法的時代,但想要遇到有道、開悟的人,或是得到禪定的人、具正知正見的人,是不容易的。過去曾有人為了鼓勵別人修行,便說:「你們要發大心、要有信心,要超過佛,青出於藍而勝於藍。」這樣的知見實在是顛倒!假使能夠超過佛,佛就不是佛了。 成佛有一定的標準,要福慧兩足尊,圓滿世、出世間的一切智慧、福德,才能稱為佛。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每一尊佛都是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就證明「佛佛道同」。所以,我們要崇敬、禮拜佛陀,要向佛學習,圓成佛智,要有這種擔當。直下承當,就能見到自己的本具佛性。

  「遇道者難」,想遇到真正行解並重、有修有證的人,是不容易的事。有的人雖然講經說法,但對佛法沒有信心,覺得經中的道理不容易做到,所以雖然講了許多佛法,到最後卻說:「我們博地凡夫念一句『阿彌陀佛』求生淨土就好了。」這就是沒有悟道,不知道念佛的意義,也不知道阿彌陀佛在哪裡。

  「遇道」,就是契悟這一念菩提心、無為心。「遇道者難」,遇到這個道是不容易的。道,就是當下這一念心,不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這就是定;有了定,還要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這就是慧。依此而修,就是真修、就是道。明白這個道理,還要繼續保任,保任三分鐘,就見三分鐘的佛,契入三分鐘的道;保任五分鐘,就見五分鐘的佛,契入五分鐘的道……。

  所謂「悟道容易修道難」,雖然是悟了道,這念心時時刻刻要站得住、站得長,定慧等持。如果站不長,一打坐不是瞌睡、就是妄想,坐在這裡腿子又痠、又痛、又麻,好像坐牢一樣,就退了道心。所以,明白了這個道,還要繼續用功修行,要發長遠心,繼續保持這念心的存在,一分鐘、五分鐘,乃至於一天、一年……不斷地在這念心上用功,就能夠成道。

  「既得遇道,興信心難」,聽聞這個道,但是心中還在懷疑:「這是真正的道嗎?悟到這個道,真的能夠成道、成佛嗎?」假使還有這種懷疑,就很難增長信心。

  所以悟了道以後,還要經常親近善知識,所謂「十字街頭岔路多」。有些人打禪七,悟到一點點,結果就斷章取義,變成邪知邪見。師父是告訴大家一個入處,知道入處以後,還要繼續去走;假使不走,還是不能到家。怎麼走呢?要發大願、修大行,要有信心──相信頓悟自心、直了成佛;相信人人都有佛性;要修戒、修定、修慧;相信過去佛菩薩也是如此修行,我現在照這個方法去用功修行,一樣可以得解脫、可以成正覺。

  信,有深、有淺,信事、信理,信因、信果。要時時刻刻以智慧水、大悲水灌溉,使信生根。信生了根,就能八風吹不動;假使信沒有生根,遇到外面的境界,就容易退失菩提心、退失道心。所謂退失道心,就是心當中產生煩惱,喪失了信心,這就是退失道心。

  信心必須經由培植、薰習、磨鍊,慢慢地由普通的信達到正信,由正信再繼續薰修,使信心生根,最後就能成道證果。一般人的信心很淺薄,只是向佛菩薩拜拜,希望菩薩保佑自己平安、增福增慧、發大財,或是保佑能早一點把房子、土地賣掉,如果滿了願,就捐一點錢,打造一個金牌送給觀音菩薩、恩主公、媽祖。

  這種求保佑的心態,就是一般人的信心。這種信心很容易退失,只要聽到有人說:「善男信女送給觀音、媽祖、恩主公的金牌,都被小偷偷走了,而且好多佛像、神明也都被偷去賣掉,你拜觀音菩薩、土地公、神明、媽祖,想求祂們保佑,祂們自身都難保了,怎麼還能保護你?」聽完人家這麼說,你心想:「對啊!如果菩薩真有神通,怎麼會連金牌、造像都保不住?」馬上就退失信心了。

  所以我們要知道,拜佛,第一是慚愧懺悔,而不是去求什麼。第二是恭敬佛菩薩,正如地藏王菩薩所發的大願: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;眾生度盡,方證菩提。」又如佛經中菩薩大願云:「願代眾生,受無量苦;令諸眾生,畢竟大樂。」這些菩薩的願行值得我們恭敬,何況佛是天中之天、聖中之聖,斷了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,三惑漏盡,具足無量無邊的願行,化身千百億,隨緣度眾,我們更應該要恭敬。第三是學習佛菩薩的修證和廣大的願行,時時刻刻反省檢討自己。

  明白這些道理,就是真正地拜佛,又有誠心、又有恭敬心,就能增長無量無邊的福報,所謂「念佛一句,福增無量;禮佛一拜,罪滅恆沙」,如何福增無量?如何罪滅恆沙?就是要有信心,要時時不離當下這一念心。

  「既興信心,發菩提心難」,「菩提心」就是覺悟的心、清淨的心、無住的心。經中提到:「修行不發菩提心,譬如耕田不下種。」就證明菩提心十分重要。一般人希望成就佛的智慧、佛的果報、佛的願行,在事上去修六波羅蜜來斷除自己的煩惱、破除自己的執著,這也是發菩提心;但在事上實踐,進一步還要從事到理,在理上發菩提心,才是真正的發菩提心。

  菩薩有凡位菩薩、賢位菩薩、地上菩薩,我們發菩薩心、發大願,修六波羅蜜,現在就入菩薩位、就找到修行的路。起初修布施,希望能消除業障、增長福德智慧,慢慢繼續用功,從事到理,布施而不著布施相,就提升了。

  事上修六波羅蜜,還沒有真正悟到、證到菩提心,只是發了這樣的心願,依這個方向去努力。身體依著心願來力行,以身、口、意三業,圓滿自己的願。所謂「願如海,行如山」,以行山來填滿願海,這就是在事上發了菩提心。

  事上如果做不到,理上也不容易契入,所以先從事到理,身、口、意都依此願心而行,身、口、意三業相應了,然後繼續修六波羅蜜。修布施──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;更進一步,了達諸法緣起、緣起性空,沒有所布施的對象、沒有能布施的自己,也沒有布施的錢財、法財,就達到了三輪體空。

  達到三輪體空,明白一切都是因緣和合、緣起性空──這樣由事到理,明白空性,這也是菩提心,但只是空性菩提,還沒達到無上菩提的境界。所以進一步,空也不執著,虛空粉碎,這念心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如如不動、內外一如,悟到這一念心就真正是菩提心現前了。

  繼續安住在菩提心上,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努力,修一切善、不執著一切善,如《金剛經》所說:「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,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」,「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由文字般若到觀照般若,由觀照般若進入實相般若,這就是真正契入菩提心。





(四)

  「既發菩提心,無修無證難」,如果只是明白事上的菩提、空性菩提、覺性菩提、無上菩提,但還有法的執著,還是有能有所、有智有理、有觀有照、有出有入,還不是究竟。所以再進一步,了悟智理一如的道理,能觀的這一念智慧心和所照這一念空性、覺性,本來就是一個,沒有內外、中間,沒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所謂「淨極光通達,寂照含虛空」,時時刻刻都要保持了了分明、如如不動。

  起初是有修有證,最後了悟所修所證都是這念心起的作用,能悟的這念心本來就是一個,最後不執著修與證,如天台宗所說的:「佛智照中,佛智照假,佛智照空。」能觀的這念智慧心就是佛智。

  「佛智照假」,觀一切法如夢如幻、如泡如影,一假一切假。這還是有能、有所,有能觀之智和所觀假有的存在。「佛智照空」,一切諸法都是緣起、都是性空。一切諸法畢竟空,還是有能、有所,有能觀這念心和真空的存在。

  「佛智照中」,有修有證是方便,最後歸於無修無證,才是究竟。無修,就是不執著能修和所修、不執著能證和所證,了達一切都是本具的,不去不來、不生不滅、內外一如,就能達到究竟菩提。

  修行路上所遇到的困難、煩惱,可以分成幾個過程,第一是得人身不容易;得了人身,六根完具又不容易。人身,又有男眾、女眾之別。其實男眾、女眾都是虛妄的,只要當下這念心,能保持正念、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就是女轉男身。悟到這個道理,又具足六根,又能夠生到中國,值遇佛世,聽聞正法,又能生起信心,更進一步發了無上菩提心、保任菩提心,最後歸於無能無所、無修無證,從凡夫位一直達到聖位;最後連聖位也不執著,就是究竟。

  修行首先要有信心,相信人人都有佛性。有了信心,還要發菩提心,最後歸於無修無證。凡夫有我執,所以用佛法來薰修,先破我執。而有修有證就有法執,執著世間、出世間,執著所修的法是清淨、快樂、安定,這就是法執。有法執還是不究竟,所以要歸於無修無證,法也不執著,最後,了達能所一如。世間是虛妄的、出世間也是虛妄的,佛也是虛妄的、魔也是虛妄的,只有師父說法、大眾聽法這一念心,了了分明,一念常存,「一念萬年,萬年一念」,安住在這個地方,才是自己的本來面目。

  這念心本自具足,修也是修自己、證也是證自己。不了解無修無證,就屬於漸修。漸修以後,不執著修證,知道能證所證、能修所修,都是這一念心的作用,最後歸於無修無證,頓漸一如、事理一如,這一生就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。  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