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──第三十六章 展转获胜【举难劝修】



(一)

  「佛言:人离恶道,得为人难。既得为人,去女即男难。既得为男,六根完具难。六根既具,生中国难。既生中国,值佛世难。既值佛世,遇道者难。既得遇道,兴信心难。既兴信心,发菩提心难。既发菩提心,无修无证难。」

  本章为「举难再劝」,修行的路很长,要达到成道证果的目标,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种种困难,所以在这里先列举出来,再加以劝修。今生没有遇到这些困难,是很大的福报,这是由于过去所修的善根,所以更要用功,努力学习;假使今生遭遇这些困难,要知道是由于过去的善根不足,所以更要发大心,努力克服,才能够消除业障、增长福慧、转识成智。这是本章最重要的目的。

  佛言:「人离恶道,得为人难。」佛法讲「十法界」,即是四圣六凡。六凡,又分为三善道、三恶道。要离开五浊恶世,不是用逃避的方法,因为逃到任何地方,还是在六道轮回当中,还是有地狱、畜生、饿鬼,还是有天灾人祸、杀盗淫等,必须用修行的方法来转识成智,才能离开恶道。

  佛说:「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,信心难生,中国难生。」三恶道的众生都是在痛苦、愚痴、颠倒、黑暗当中,很难修行──地狱道的众生从早到晚都在受苦;鬼道众生则时时在恐怖、幽暗当中;畜生道有被宰杀、惊慌之苦。善道中的天道,唯乐无苦,也不容易修行,只有人道是最好修行的地方。所以离开了地狱、畜生、饿鬼,得到人身,实在是过去修了很大的福报。

  佛经中有一个盲龟穿孔的譬喻:譬如世界大地皆成大海,海上有一块木头,木头上有一个孔。海中有一只随波逐流的盲眼乌龟,每隔一百年浮出水面一次,这只盲龟要钻入木头的孔,机率是非常低的。佛陀告诉我们,我们今生能够离开恶道,得成人身,比盲龟钻孔还不容易,是三宝的慈光加被,得来不易,所以要好好把握。

  「既得为人,去女即男难。」不论在修行上、在身体上,女身都有很多障碍。《玉耶经》中记载,玉耶女因为相貌庄严而心生骄傲,佛陀为了度化她,为她开示女身的十种坏处。

  第一,「初生堕地父母不喜」。传统家庭大多重男轻女,虽然现在讲民主、讲人权、讲平等,但是仍然有些父母看到出生的婴儿是个女孩,心中还是不太欢喜。第二,「养育视无滋味」。同样是幼儿,父母总认为男孩子比较宝贵,在养育女孩子时,心中就不是滋味。

  第三,「心常畏人」。女孩子胆子很小,对人经常心存畏惧,男孩子的心量、胆子通常很大,就少有这种问题。第四,「父母恒忧嫁娶」。作父母的经常担心女儿相貌不好、没有智慧……忧心女儿嫁不出去;如果是男孩子,父母就没有这种烦恼。第五,「与父母生相离别」。女孩子嫁人就要离开父母,再孝顺、再乖巧的女儿,总是人家的,所以有生离的痛苦。如果嫁到不好的夫家,更是令父母烦恼。

  第六,「常畏夫婿视其颜色」。许多女孩子担心丈夫事业不顺,又怕丈夫金屋藏娇,心中始终忐忑不安。第七,「怀妊产生甚难」。妊娠期间,怀着胎儿行住坐卧十个月,实在很辛苦。孕妇也有种种忌讳,有很多地方不能去、有很多东西不能吃……总是担心会影响胎儿。生产时又有种种困难,剖腹生产、难产、流产、畸型儿等都会造成生命危险。

  第八,「女人小为父母所捡录」,女众在家为父母所管。第九,「中为夫婿所制」。出嫁以后为先生、公婆所管,婆媳的问题又最难处理。女子年轻貌美时,丈夫视之如宝;生了孩子之后,到了中年,面黄色衰,就为丈夫所嫌弃,产生种种烦恼。第十,「年老为儿孙所呵」。年纪大了,弯腰驼背,眼花齿摇,耳朵也听不见,走路需要人扶,如果又有慢性病,更不为儿孙欢迎,乃至于被送到养老院,这些情况在目前社会是普遍存在的。

  所以,女众出家是很大的福气。出家现丈夫相,女转男身,就没有这些问题;假使不出家,想要避开这十种坏处,是不容易的。所以,在相上而言,「去女即男难」,想要得男身实在是不容易。在理上来讲,契悟到这念心,见到佛性,就是女转男身、就是大丈夫相。所以,假使没有开悟,就要发大愿女转男身,因为这个四大假合的身体是随着我们的心念而转变的,是虚妄不实的。假使发大愿、修大行,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,明心见性,当下就是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;没有发大愿、没有开悟,就始终是个女众。

  佛陀时代有一位龙施女,是长者须福的女儿,对佛法很恭敬、很虔诚。有一天,释迦牟尼佛和弟子们托钵游化,龙施女见到佛陀威仪寂静,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具足无量的智慧、光明、神通,心生仰慕,便想出家修行,并且发了大愿,将来必定要圆成佛道。龙施女的愿力震动了天上的魔宫,魔王就来考验她,想让她退失道心。

  魔王知道龙施女很孝顺,就变成她的父亲,来到龙施女的面前,对她说:「听说你想要成佛?」龙施女说:「是的,父亲!我发愿要成佛。」父亲说:「成佛是不简单的事,女众连魔王都成不了,怎么能够成佛?」龙施女回答:「虽然我今生是女众,不能成佛,但我现在修善断恶、布施供养,来世就能够女转男身;再继续用功修行,修六波罗蜜,将来一定可以成佛。」魔王听到龙施女来世还要继续用功修行,就知道没有办法退失她的道心。

  于是魔王继续劝她:「成佛不容易,假使成个阿罗汉,今生就有希望,不必等到来世。」龙施女说:「阿罗汉虽然已经超凡入圣,可是我发愿要上求佛道,普度众生。」魔王看她的意志坚定,改用激将法,说:「修菩萨行的人,对世间所有心不贪着,为法忘躯不吝惜生命,你说你发了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的愿,如果这个愿心是真诚的,你愿意舍身为法,从楼上跳下来,证明你的心愿是真的吗?」龙施女说:「父亲,我愿意证明!」

  龙施女心想,我因为见佛而发愿行菩萨道,父亲现在教我发精进心,弃身以成就佛道,我何必吝惜此危脆之命。龙施女登上楼,于栏边祈求释迦牟尼佛:「弟子龙施女,至诚归依佛,如来愍念一切知我所求,我现在发愿要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,修六波罗蜜,圆成佛智,如果此愿是真,我跳下去就会平安无事。」说完以后,纵身一跃,她在半空中就女转男身。魔王一看,叹为稀有,加害不成,反而还加速龙施女成就佛道。诸位听到这个公案,不要认为从楼上跳下来就能女转男身,假使愿不真诚,就没有这种感应。

  真正要女转男身,必须在这念心上来转,要把女众的习气除掉。例如,平时喜欢照镜子、喷香水,走路扭扭捏捏、讲话嗲声嗲气……把这些女众习气统统改过来,这念心时时刻刻保持正念,当下就契入佛心,时时念佛、念法、念戒,心安住在戒行上,三业清净,也能够女转男身。生为女众,是因为贪心、欲爱心太重。假使没有去除这个习气,即使现在是男众,有了欲爱之念,作梦时也会梦到自己是女人。所以,心生万法,要想解脱,就要从心上用功,契悟了不生不灭的这念心,当下就女转男身。





(二)

  「既得为男,六根完具难」,「六根」是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出家比丘、比丘尼必须要六根具足,在家菩萨就不一定了,即使六根不具足,也可以成菩萨,修菩萨行。

  比丘、比丘尼继承如来的衣钵,代表正法的住世,所以在事上、理上都要圆融。事,就是要六根具足。大众见到出家众清净庄严的外相,心生赞叹,就能产生功德。假使出家众六根不具足,眼瞎、耳聋、脚跛,众生一看,若心不欢喜,生起讥嫌,就招罪过了;或者看到法师登台说法,却六根不具足,对佛法生不起真正的恭敬心,也没有好处。所以,在佛法当中,六根不具足的人不能出家。

  过去在灵泉寺,曾有一位学生觉得佛法很好,想要出家修行。他的同学和朋友劝他:「修行不一定要出家,在家也可以修。」于是就打消了出家的念头,毕业后成家立业,在轮船上找到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。有一天航海回程途中,停泊在一处休息,顺便欣赏风景,半个小时后,发现是核子禁区,就赶快离开。但是他的眼睛已经遭受辐射的伤害,左眼完全失明、右眼视力受损,医生也治不好,他这时上山请求师父让他出家修行,但眼睛已经失明,成了定业,六根不具足,就不能成为比丘、比丘尼。所以,六根具足才有出家的福报。

  「六根既具,生中国难」,「中国」是指国土的中央,文化发达、有佛法的地方。生到这种地方,就能亲近佛法、得遇大善知识,所以生中国是不容易的。我们现在得了人身,六根具足,又生在有佛法的地方,又在中台山,又听到「顿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的法门,可以说是在国土中央的中央,没有走错路、走远路,真正是很大的福报,更要用功修行,才不会辜负过去所修的福报。

  「既生中国,值佛世难」,虽然我们现在可以听闻佛法,但要亲值佛世也是不容易。佛世的解释有狭义、有广义。狭义是指释迦牟尼佛住世,说法四十九年,能够从佛闻法,跟随佛陀学习、修行。广义的解释,是指佛法的教化时期,也就是正法一千年、像法一千年、末法一万年。我们现在虽然处在末法时期,但是如果能依正法修行,末法就如同正法一样。现在是末法时期的开始,还可以成道证果;末法后五千年,因为对于正法产生了怀疑,生不起信心,就不能成道证果。

  佛陀时代,由于佛的大慈悲、大功德,佛可以带他的弟子到天上、地狱去,天上、人间也可以互相往来,到处都有罗汉、菩萨,人们常亲闻佛、菩萨、罗汉说法,所以对佛法没有一点怀疑,深具信心,修行就容易成道证果。现在天上、人间无法互相往来,对于佛、菩萨、声闻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六种神通、地狱……常常怀疑不信。所以「疑」,是修行学佛的一大障碍。

  过去曾有一位佛学研究所的学生来山上参访,他一开口就说:「我不相信大乘佛法,也不相信中国所有的宗派。」师父问他:「你不相信大乘,那你相不相信小乘?」他说:「相信小乘。」师父就说:「小乘的《阿含经》讲须弥山,你相不相信?」马上就把他问倒了,因为他们连须弥山都不相信,认为须弥山就是喜马拉雅山,这就是对佛法没有信心!

  另外,有一个在国外留学的佛学研究所学生,到灵泉寺参访,师父问他:「有些佛学院不相信大乘佛法,认为大乘佛法不是佛讲的,你们佛学院有没有这种问题?」他说:「我们也不相信大乘佛法。」我说:「你们不相信大乘佛法,总是有个根据,是根据古人讲的?或是根据自己修禅定、开悟?还是得宿命通?」他想了很久,说:「我们是根据学者研究所说的」。

    他接着又说:「现在有些人还研究出大乘不是佛讲的,小乘可能也不是佛讲的,而且还在继续研究释迦牟尼佛是不是从印度出生的。」民国八十四年,考古学家在尼泊尔挖掘出释迦牟尼佛出生地的遗迹,这些学者就哑口无言,不再研究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在印度出生了。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,在印度有很多圣地,连这些都不相信,对佛法没有信心,所以不容易成道。如果能够生值佛世,见到佛的丈六金身,真是一个很大的福报,最低限度没有信心的问题。

  现代有很多人出书,所提的佛法知见并不正确,所以要研究佛法,必须要了解佛法的整个思想,才能看其他书籍。佛陀应机施教,所以佛经里有时说空、说有,有时说非空、非有,假使对佛法没有融通,产生了怀疑,就会退失菩提心。

  古人有一首诗,说明生值佛世是不容易的:「佛在世时我沉沦,今得人身佛灭度,懊恼自身多业障,不见如来金色身。」虽然我们现在处于末法初期,如果对佛法有信心,又能听闻正法,六根具足,受持出家戒,又能返照自心,安住在正念,那就是生值佛世、就是真佛现前,这才是真正的佛世。





(三)

  「既值佛世,遇道者难」,我们现在居住在台湾,生值有佛法的时代,但想要遇到有道、开悟的人,或是得到禅定的人、具正知正见的人,是不容易的。过去曾有人为了鼓励别人修行,便说:「你们要发大心、要有信心,要超过佛,青出于蓝而胜于蓝。」这样的知见实在是颠倒!假使能够超过佛,佛就不是佛了。 成佛有一定的标准,要福慧两足尊,圆满世、出世间的一切智慧、福德,才能称为佛。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,每一尊佛都是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就证明「佛佛道同」。所以,我们要崇敬、礼拜佛陀,要向佛学习,圆成佛智,要有这种担当。直下承当,就能见到自己的本具佛性。

  「遇道者难」,想遇到真正行解并重、有修有证的人,是不容易的事。有的人虽然讲经说法,但对佛法没有信心,觉得经中的道理不容易做到,所以虽然讲了许多佛法,到最后却说:「我们博地凡夫念一句『阿弥陀佛』求生净土就好了。」这就是没有悟道,不知道念佛的意义,也不知道阿弥陀佛在哪里。

  「遇道」,就是契悟这一念菩提心、无为心。「遇道者难」,遇到这个道是不容易的。道,就是当下这一念心,不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这就是定;有了定,还要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这就是慧。依此而修,就是真修、就是道。明白这个道理,还要继续保任,保任三分钟,就见三分钟的佛,契入三分钟的道;保任五分钟,就见五分钟的佛,契入五分钟的道……。

  所谓「悟道容易修道难」,虽然是悟了道,这念心时时刻刻要站得住、站得长,定慧等持。如果站不长,一打坐不是瞌睡、就是妄想,坐在这里腿子又痠、又痛、又麻,好像坐牢一样,就退了道心。所以,明白了这个道,还要继续用功修行,要发长远心,继续保持这念心的存在,一分钟、五分钟,乃至于一天、一年……不断地在这念心上用功,就能够成道。

  「既得遇道,兴信心难」,听闻这个道,但是心中还在怀疑:「这是真正的道吗?悟到这个道,真的能够成道、成佛吗?」假使还有这种怀疑,就很难增长信心。

  所以悟了道以后,还要经常亲近善知识,所谓「十字街头岔路多」。有些人打禅七,悟到一点点,结果就断章取义,变成邪知邪见。师父是告诉大家一个入处,知道入处以后,还要继续去走;假使不走,还是不能到家。怎么走呢?要发大愿、修大行,要有信心──相信顿悟自心、直了成佛;相信人人都有佛性;要修戒、修定、修慧;相信过去佛菩萨也是如此修行,我现在照这个方法去用功修行,一样可以得解脱、可以成正觉。

  信,有深、有浅,信事、信理,信因、信果。要时时刻刻以智慧水、大悲水灌溉,使信生根。信生了根,就能八风吹不动;假使信没有生根,遇到外面的境界,就容易退失菩提心、退失道心。所谓退失道心,就是心当中产生烦恼,丧失了信心,这就是退失道心。

  信心必须经由培植、薰习、磨链,慢慢地由普通的信达到正信,由正信再继续薰修,使信心生根,最后就能成道证果。一般人的信心很浅薄,只是向佛菩萨拜拜,希望菩萨保佑自己平安、增福增慧、发大财,或是保佑能早一点把房子、土地卖掉,如果满了愿,就捐一点钱,打造一个金牌送给观音菩萨、恩主公、妈祖。

  这种求保佑的心态,就是一般人的信心。这种信心很容易退失,只要听到有人说:「善男信女送给观音、妈祖、恩主公的金牌,都被小偷偷走了,而且好多佛像、神明也都被偷去卖掉,你拜观音菩萨、土地公、神明、妈祖,想求祂们保佑,祂们自身都难保了,怎么还能保护你?」听完人家这么说,你心想:「对啊!如果菩萨真有神通,怎么会连金牌、造像都保不住?」马上就退失信心了。

  所以我们要知道,拜佛,第一是惭愧忏悔,而不是去求什么。第二是恭敬佛菩萨,正如地藏王菩萨所发的大愿:「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;众生度尽,方证菩提。」又如佛经中菩萨大愿云:「愿代众生,受无量苦;令诸众生,毕竟大乐。」这些菩萨的愿行值得我们恭敬,何况佛是天中之天、圣中之圣,断了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,三惑漏尽,具足无量无边的愿行,化身千百亿,随缘度众,我们更应该要恭敬。第三是学习佛菩萨的修证和广大的愿行,时时刻刻反省检讨自己。

  明白这些道理,就是真正地拜佛,又有诚心、又有恭敬心,就能增长无量无边的福报,所谓「念佛一句,福增无量;礼佛一拜,罪灭恒沙」,如何福增无量?如何罪灭恒沙?就是要有信心,要时时不离当下这一念心。

  「既兴信心,发菩提心难」,「菩提心」就是觉悟的心、清净的心、无住的心。经中提到:「修行不发菩提心,譬如耕田不下种。」就证明菩提心十分重要。一般人希望成就佛的智慧、佛的果报、佛的愿行,在事上去修六波罗蜜来断除自己的烦恼、破除自己的执着,这也是发菩提心;但在事上实践,进一步还要从事到理,在理上发菩提心,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。

  菩萨有凡位菩萨、贤位菩萨、地上菩萨,我们发菩萨心、发大愿,修六波罗蜜,现在就入菩萨位、就找到修行的路。起初修布施,希望能消除业障、增长福德智慧,慢慢继续用功,从事到理,布施而不着布施相,就提升了。

  事上修六波罗蜜,还没有真正悟到、证到菩提心,只是发了这样的心愿,依这个方向去努力。身体依着心愿来力行,以身、口、意三业,圆满自己的愿。所谓「愿如海,行如山」,以行山来填满愿海,这就是在事上发了菩提心。

  事上如果做不到,理上也不容易契入,所以先从事到理,身、口、意都依此愿心而行,身、口、意三业相应了,然后继续修六波罗蜜。修布施──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;更进一步,了达诸法缘起、缘起性空,没有所布施的对象、没有能布施的自己,也没有布施的钱财、法财,就达到了三轮体空。

  达到三轮体空,明白一切都是因缘和合、缘起性空──这样由事到理,明白空性,这也是菩提心,但只是空性菩提,还没达到无上菩提的境界。所以进一步,空也不执着,虚空粉碎,这念心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如如不动、内外一如,悟到这一念心就真正是菩提心现前了。

  继续安住在菩提心上,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努力,修一切善、不执着一切善,如《金刚经》所说:「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,如来说名真是菩萨」,「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由文字般若到观照般若,由观照般若进入实相般若,这就是真正契入菩提心。





(四)

  「既发菩提心,无修无证难」,如果只是明白事上的菩提、空性菩提、觉性菩提、无上菩提,但还有法的执着,还是有能有所、有智有理、有观有照、有出有入,还不是究竟。所以再进一步,了悟智理一如的道理,能观的这一念智慧心和所照这一念空性、觉性,本来就是一个,没有内外、中间,没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所谓「净极光通达,寂照含虚空」,时时刻刻都要保持了了分明、如如不动。

  起初是有修有证,最后了悟所修所证都是这念心起的作用,能悟的这念心本来就是一个,最后不执着修与证,如天台宗所说的:「佛智照中,佛智照假,佛智照空。」能观的这念智慧心就是佛智。

  「佛智照假」,观一切法如梦如幻、如泡如影,一假一切假。这还是有能、有所,有能观之智和所观假有的存在。「佛智照空」,一切诸法都是缘起、都是性空。一切诸法毕竟空,还是有能、有所,有能观这念心和真空的存在。

  「佛智照中」,有修有证是方便,最后归于无修无证,才是究竟。无修,就是不执着能修和所修、不执着能证和所证,了达一切都是本具的,不去不来、不生不灭、内外一如,就能达到究竟菩提。

  修行路上所遇到的困难、烦恼,可以分成几个过程,第一是得人身不容易;得了人身,六根完具又不容易。人身,又有男众、女众之别。其实男众、女众都是虚妄的,只要当下这念心,能保持正念、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就是女转男身。悟到这个道理,又具足六根,又能够生到中国,值遇佛世,听闻正法,又能生起信心,更进一步发了无上菩提心、保任菩提心,最后归于无能无所、无修无证,从凡夫位一直达到圣位;最后连圣位也不执着,就是究竟。

  修行首先要有信心,相信人人都有佛性。有了信心,还要发菩提心,最后归于无修无证。凡夫有我执,所以用佛法来薰修,先破我执。而有修有证就有法执,执着世间、出世间,执着所修的法是清净、快乐、安定,这就是法执。有法执还是不究竟,所以要归于无修无证,法也不执着,最后,了达能所一如。世间是虚妄的、出世间也是虚妄的,佛也是虚妄的、魔也是虚妄的,只有师父说法、大众听法这一念心,了了分明,一念常存,「一念万年,万年一念」,安住在这个地方,才是自己的本来面目。

  这念心本自具足,修也是修自己、证也是证自己。不了解无修无证,就属于渐修。渐修以后,不执着修证,知道能证所证、能修所修,都是这一念心的作用,最后归于无修无证,顿渐一如、事理一如,这一生就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。  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