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──第三十五章 垢净明存【去染即净】



(一)

  「佛言:如人锻铁,去滓成器,器即精好。学道之人,去心垢染,行即清净矣。」

  这一章是「去染即净」。什么是「染」?就是贪、瞠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。什么是「净」?我们这念心本来清净无染,就像白纸、白布一样。但是从过去无始劫以来,乃至这一生,眼睛所看见的东西、耳朵所听到的声音、鼻子所闻到的香臭、舌头所尝到的酸甜苦辣、身体所接触的冷暖感受,以及种种的妄想,让我们的心有了染着。

  染上好的,就是彩色。彩色虽然是好,却不是自己的本心,只是一个好梦。染上坏的,就是黑点,心中失去了光明、智慧,就容易糊涂、做错事情,就像是一场恶梦,这就是黑暗。

  一般人始终是在梦境当中,好梦就是善法,恶梦就是恶法、黑法。无论好、坏,都是梦境。我们这念真心,是真空无相、真空绝相,就好像是一面镜子、一潭止水一样,光明、洁白、纯真,但是因执着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种种境界,心有了染着,就失去了本真。

  「去染即净」的第一步,就是先要除去黑点,净化恶法、保留善法,也就是择善固执。第二步,坏的渣滓都清除了,最后呈现的就是功德、善法;进一步还要不执着善法,好的染着也要去掉。无论是人天的富贵,乃至于净土的果报,都是功德法财、都是善法。这时,应观一切善法「如梦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」,如《金刚经》所说:「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,如来说名真是菩萨」、「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就是净;不是相对的净,而是绝对的净,也就是「心性本净」。修了善法也不执着,就达到真正无染的境界。

  一般人都想求道,求,就是有所求;有求就有得,有得就有失。《楞严经》中,阿难尊者祈求释迦牟尼佛给他一个三昧境界,虽然释迦牟尼佛跟阿难是堂兄弟,也没有办法送一个三昧给阿难。三昧就是正定,必须要靠自己薰修。有了定,就能产生智慧,有了智慧,才能回光返照。回光返照,就是「去染」,把染转过来就是净,不是另外去求一个净。

  一般人都想要生「净土」,要如何才能生净土?不是离开娑婆世界另外去找一个净土,也不是离开凡夫的妄想心,去另外找一个清净心,这样是找不到的!要想离开娑婆世界、生净土,必须在这念心上去离。把染污的心转过来,就是清净心;心清净了,佛土就清净。明白这个道理,修行就是四两拨千斤。

  「去染即净」,就是一条修行的路。《华严经》云:「不起染污心,必成菩提道。」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药,用这些药去除心当中的染污,心就能宁静、安定,到达一个绝对的境界了,就能够超凡入圣、得到解脱。

  业有很多种,第一是黑业,就是恶业。心起贪瞠痴、造杀盗淫,都是名利财色,等到业障成熟了,所感的果报就是地狱、畜生、饿鬼。第二是善业,一般人都知道要做善事,对父母尽孝、对师长恭敬,要有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,要有道德、良心,遵守法律、遵守规矩……这些世间的善法,就称为善业。第三是净业,如诵经、持咒、修六波罗蜜、惭愧忏悔等。第四是不动业,如修四禅八定等。虽然修这些禅定的果报是在色界天、无色界天,但假使只知修定而不知修慧,一旦定力散掉了,又要继续轮回受报。

  业有程度上的差别,恶业也有种种不同,例如,同样是畜生道,有些畜生是在享乐,有些畜生是在受罪,有些畜生则是被宰杀。同样地饿鬼道、地狱道,也有种种差别。

  善业也有种种不同,例如,一样是作早晚课,但每个人所感的功德果报都不一样──有的人诵经时还打妄想、打瞌睡;有的人作早晚课只是虚应故事,马马虎虎;有的人则很精进,兢兢业业,不夹杂、不间断,心存感恩,珍惜这个福报,这样做功德就不一样了,这就是净业。净业成就了,将来就能生净土。而同样是生到净土,也会因为净业的深浅不同,而有种种差别。

  以佛法来讲,善业有三品九级的差别。三品为上品、中品、下品。上品又分为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;中品又分为中上品、中中品、中下品;下品又分为下上品、下中品、下下品。由于所修的善业有程度上的差别,所以福德、果报就有贫富、寿夭的不同。

  举例来说,修五戒十善圆满了,就能投生天上。欲界的六欲天有:四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乐天、他化自在天。由于所修的善法不同,所感天上的果报也有所不同。净化有种种差别,染着也有种种差别,所以,看我们「去染」到什么程度,最后就感得什么样的净土果报。

  想要成就净土的果报,就要用智慧来检讨反省,去除贪心、瞠心、痴心、慢心、疑心,最后能所俱空,空也不执着,这念心就是真空妙有、就是中道、就是实相,这就是真正的「去染即净」。





(二)

  修行要修净业,就是修清净的业。众生起贪瞠痴、造杀盗淫,尔虞我诈、贪著名利财色,从早到晚都是染业,不是净业;不但是染业,而且是黑业。明白这个道理了,从现在开始不造作染业。过去已经染污了,怎么办呢?就要把染污的斑点铁锈锻链、去除。如何锻链?作早晚课、诵经、打坐、听经、闻法、参禅,乃至于修六波罗蜜,这就是锻链,目的是用善法来转我们的恶法;到最后善法也不执着,这念心就完全达到清净。

  善法属于功德净,清净心属于自性净。用功德、善法来改变自己的习气,心当中产生光明、产生安定,就是功德净。最后,不执着这种光明,了悟这念清净心本不动摇就是定,不要另外去求一个定,这就是自性净,称为般若法门。

  般若有几种:文字般若、观照般若、实相般若。看经、闻法,从文字上去了解佛法,就是文字般若。了解以后,由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。观,就是观照、观想、觉观。观行得力,就能去除心当中的杂毒、臭秽,去除了以后,就是净。最后达到明心见性,就是真正的净,也就是实相般若。实相,就是中道。这些都是修行过程「去染即净」的方法。

  明白这些道理,今生修行都来不及了,怎么敢懈怠呢!人道比起三恶道是净,但是和天道相比,就变成染。天道,有六欲天、色界天、无色界天。六欲天比人道清净,住的是七宝宫殿,享受很大的福报,人道则是苦乐参半,所以一般人认为六欲天是净。但从色界天的角度来看,六欲天又是染,因为六欲天还有男女的欲爱、色爱,所以和色界天相比,欲界天又变成染。而色界天和无色界天相比,色界天还有质碍,所以色界天又变成染,无色界天又变成净。

  同样地,无色界天和声闻、缘觉相比,无色界天又是染,声闻、缘觉又是净。声闻、缘觉证到了涅槃果位,但和菩萨相比,声闻、缘觉还不是真正的净,菩萨修悲、智、愿、行,才是净。但菩萨和佛比起来,还是染,真正成就无上正等正觉,才是真正的净。

  所以,染和净有程度上的差别。古德云:「一片白云横谷口,几多归鸟尽迷巢。」众生都是黑云,修行人如果执着功德,就变成白云,白云虽然比黑云好,但是黑云不可得,白云也不可得,唯有无云才是最高的境界,也就是菩提、涅槃。这些不必向外寻找,只要在这念心中来提升、净化、安住,就能达到。

  了解五逆十恶是染,一定要把五逆十恶去掉;五戒十善是净,一定要修五戒十善。除了五戒十善以外,戒、定、慧三无漏学也是净;再进一步修六波罗蜜,又更进一步;到最后「念无念念,行无行行,言无言言,修无修修」,六波罗蜜不可得,空也不可得。不可得,就是不执着,能所俱空,就是真正「去染即净」。

  众生的心是粗中之粗,菩萨的心是粗中带细,如来的心是细中再细。粗与细的差别,是由于去染的程度不同。众生的心是粗中之粗,身也粗、心也粗,粗手粗脚,坐在这里,又是妄想、又是昏沉、又是无聊,这就是染。所以,要把恶法变成善法,把昏沉心变成清净心,把散乱心变成定心,一步一步地,由粗到细、由细再到细,就是进步再进步。

  修行先要除去五逆十恶,守五戒十善,再用三十七助道品、修戒定慧来除去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,因为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都是染。然后再进一步,用细微的观照,修假观、真空观、中道实相观,到最后法也不执着,如《金刚经》所云: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!」已经把染去掉了,假使还执着去染的法,法又变成染。所以,先用法来去除染垢,染垢去除了,法也不执着,到达纯净的境界;最后净也不执着,就是心性本净。





(三)

  「佛言:如人锻铁,去滓成器,器即精好。学道之人,去心垢染,行即清净矣。」修行就像把铁放到火炉里锻链,《六祖坛经》云:「离道别觅道,终身不见道,波波度一生,到头还自懊。」「道」,就是我们这念心。离开了这念心,另外去找一个道,是找不到的!这念心经过锻链、磨链、返照,除去所有的染污──心的染污、口的染污、身的染污,最后六根清净,就与果位的圣者相应,这就是链铁成钢。为什么要链?因为铁里面本来就有钢,不是另外去找钢,钢性就在锈铁当中,如同佛性就在无明当中,是一样的道理。

  祖师大德说:「佛在哪里?佛就是贪瞠痴。」很多人觉得奇怪,为什么佛是贪瞠痴?因为佛性是在贪瞠痴当中,这是从因地上来回答。凡夫心里面有佛性,就如同锈铁里面有钢性。钢就在矿当中、在锈铁当中,所以要经过火炉来冶炼。道场就是一个大炉子,禅堂也是一个炉子。冶炼什么?冶炼我们的起心动念!

  在禅堂里打禅七,绝对不可以讲话。以前喜欢讲话,现在不讲话,养成寂灭这念心,这就是转。凡夫喜欢动,动得静不得,社会上的人就是如此的,动就失去方向,迷失方向就起惑造业,心就染污,如同铁生了锈一样。明白这些道理,不要在外面找钢,要在锈铁中找,把铁放到火炉里去锻链,一锤一打,有红色的火花、绿色的火花,颜色非常好看,但是这些火花是从铁渣所产生的,就像修行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境界。无论是什么境界,都不要执着。假使没有境界,就表示这个钢还没有经过锻链,里面还有很多铁锈、铁渣。链到最后火花没有了,所谓「炉火纯青」,就链成了钢。

  一般人认为,既然凡夫心就是道,就不用修了。凡夫心确实不离开这个道,但是凡夫心就像是锈铁一样,充满了渣滓、充满了贪瞠痴,所以必须经过锤链。如何锤链?诵经、持咒、打坐、听经闻法、修六波罗蜜……上半夜、中半夜、下半夜,没有间断,这就是锤链。假使没有经过这些顺境、逆境的磨链,佛性始终不容易现前。

  所以,贪瞠痴当中就有佛性,想要离开贪瞠痴另外去找一个佛性,是找不到的。等于水中有波浪,假使没有风,波浪就会停止下来,波浪就变成了水。要想停止这个风也不简单,要化波浪成水,必须经过一段时间。明白这个道理,修行就上路了,就找到一条大路、一条近路。

  一般人拚命向外去求净土、生天堂,然而这样做,是求不到的!如果找到这条心路,不但能生净土,还能成道;不但能成正觉,而且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。这就是成器,成为有用的法器。假使在社会上,明白了这些道理,就能成为社会的精英、国家的栋梁,这就成器了。在佛法当中,可以为象、为龙,成佛作祖,成为法器,这就是「去滓成器,器即精好」

  这个器,有种类的不同,成了世间上的器,就不「精」、不「好」,就是有漏。因为修善法,虽然得到人道富贵的果报,但造了恶业,还是要堕落,所以不是真正的「精好」、不是完美的境界。真正的「器即精好」,就要成器,成有用之器、成法器,这个器不但要精好,而且要精益求精,要一直努力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。

  佛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就是经过千锤百链,所谓「三只修福慧,百劫修相好」。每个人都能成佛、成道,所以不要消极。但要怎么样才能成道、成佛呢?就是要在当下这念心来磨链、薰习。什么是「薰」?听一遍不懂,不要灰心;虽然听不懂,先结个法缘。第二遍好像有一点懂了,再听三遍、四遍……十遍,十而百、百而千,这就是薰。到最后业障消除、福慧增长,一下子就开悟了。悟后起修,很快就能成就道果。所以,要努力达到精、达到好,不要得少为足;得少为足,就不能精、不能好。

  现在一般人容易得少为足,认为佛法只是修心就好,在家也好、出家也好,处处都是道场,何必一定要到道场去呢?这种观念,深入了解就知道是偏到一边了。修行就像打铁炼钢,我们心当中有杂毒、臭秽、有垃圾,虽然家里也可以是道场,但没有助缘;在家打铁炼钢,炉子也不够火候,环境也不适合;反观在道场当中,有火炉,又有燃料,还有工具,具足时节因缘,这就是一个专门链铁的环境。





(四)

  要达到精、达到好,必须要因缘和合,等于儒家所说: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」要做出完美的作品,必须要有很好的工具。想要打铁,要有火炉、要有燃料,还要有适当的环境,以及指导打铁的师傅,告诉我们火候要达到什么程度,并且不断地鼓励、督导。环境、条件具足了,还要不断地精进,假使一曝十寒,始终是链不好铁的。

  「学道之人,去心垢染」,学道的人要时时刻刻检讨反省,把心当中的垢染、杂毒去掉。修行就是息灭贪瞠痴,这是理,了解了理,还要经过事上的锻链,才能真正得到解脱。佛经上经常用垢、结,来形容我们的烦恼,一般的染污只是灰尘,洗一洗就去除了;但烦恼已经成垢、成结,用水洗一次、二次都洗不掉,就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薰习和磨链。等于薰衣服一样,用檀香、沉香去薰,起初薰一次、二次、三次还没有味道,慢慢地持之以恒,经过一天、两天、三天……的薰修,这衣服就会有香气。

  修行也是如此,心当中有很多烦恼,患得患失,这山望着那山高,心始终定不下来。起初念佛求生净土,听师父说净土就在净心中,认为这个法门实在太殊胜,就从修净土转成修禅。但是一打坐腿子又痠、又痛、又麻,觉得这个法门很难修,就动摇了,心想:「到底是念佛好?听经好?还是学密好?」心中产生了怀疑,充满了执着、妄想,始终定不下来。

  想来想去,觉得对修净土也没兴趣、对修禅也没兴趣,干脆研究经教,专门弘扬佛法,种个大善根好了,但是一读经,又要记名相、要背经;就头昏脑胀。这部经说有,那部经说空;这部经说非空非有,那部经说亦空亦有;有时说心即是佛,有时又说非心非佛……弄得头昏眼花,觉得学佛怎么这么困难?心当中粗的妄想都降伏不下来,更不用谈细的烦恼、细的结垢了。

  了解以后,就知道修行没有别的,必须脚踏实地去修,脚踏实地「去心垢染」。心当中没有垢染,心即是佛;心当中有垢染,就是众生;心当中产生了邪见,就成为魔鬼。所以,垢染包括得非常广泛。去除了心垢,「行即清净」,行为就清净;行为清净了,就得解脱。

  一般人认为学佛只要修善就好了,但是善有世间的善法,还有出世间的善法;在佛法来讲,有假观善、真空善、中道实相善。一般人并不知道善法有这么多的差别,以为老老实实做人、做事就好了。除了修善,还要「去心垢染」,因为有了心垢,就有生老病死苦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所以,我们必须要从这个方面来认识修行这条路,若是走错了路,不知道「去心垢染」,南辕北辙,就像其他宗教一样,向外求道,所以我们称之为外道。

  有些学佛的人也不了解这个道理,不知要去除心垢才能生净土,只执着修善法、执着未来的果报,认为现在修行马虎一点没关系,只要帮别人助念,将来别人也会帮我助念,这种想法也是心垢。想要超凡入圣,不是求菩萨为我们加持,而是要用戒、定、慧,返照自心的烦恼。烦恼,就是心垢。假使修行学佛不了解这个道理,即便受了三皈五戒,却产生了邪见,甚至退失菩提心,始终是走远路。

  所以,直截了当「去心垢染」,这就是一条大路。小乘讲断烦恼、证涅槃,断烦恼,就是断除心垢。心垢有深有浅、有粗有细,《教观纲宗》所讲的三十七助道品、四向四果,都是在去心垢。以大乘而言,则是转心垢。用什么转?用戒、定、慧,用六波罗蜜来转,用顺境、逆境来转;菩萨修六波罗蜜转识成智,就是在转心垢,这是大乘境界。如古德所说:「生处转熟,熟处转生。」过去贪着的,现在不再贪着;过去懈怠,现在要精进。例如,什么时间该起床、什么时间休息、什么时间用功,一切如法如律,这样子来转,养成习惯了,自然就得到好处,这就是精进。

  无上乘「烦恼即菩提」,所谓「千年暗室,一灯即破」,直下承担,这就更进一步了。什么是「烦恼即菩提」?不用去想办法离开烦恼,只要这念心不起烦恼,这就是菩提心,时时刻刻安住在清楚明白、不动、作主的这念心上,这条心路就找到了。

  很多人不了解这些道理,断章取义,认为心无尘垢这个境界不高。假使不要心无尘垢,难道要时时刻刻起贪瞠痴吗?可见这些都是邪知邪见的错误见解。





(五)

  其实我们这念心就像是一潭止水一样、就像一面镜子一样。

  什么叫做一潭止水?我们这念心就像水一样清明,如《楞严经》所云:「如澄浊水」,「水」是一个形容词,所谓「千江有水千江月」。修行第一步,不要因风起浪,外面的邪知邪见、称、讥、毁、誉……这些就是风。道场是一个避风港,在避风港里,慢慢就能达到风平浪静。止水,就是形容这念心没有挂碍。所以,「如澄浊水」只是一个开始。假使心水浑浊了,第一,要先离开是非境界、离开风浪。第二,要在这里安住,不要起波浪。第三,更进一步,把渣滓沉淀下去。最后定力功深,把沉淀的渣滓化掉,达到究竟菩提。

  有些人断章取义,不了解佛法的真义,批评这些道理不究竟,认为别人不敢讲的,他敢讲,想借此膨胀自己的身价。以前有一位学者,大家认为他不得了,时常请他演讲,有的佛教团体也请他上课。他说:「吃素不是佛教所倡导的,和修行学佛没有关系。牛羊吃素,还是要被宰杀,所以吃素不能得解脱。」他这么一发表,很多人赞叹他,认为他是菩萨转世,人家不敢讲,他敢讲,很多人本来吃素,听了他的话就不吃素了。

  一般人认为他是个学者、是专家,所以都认同他,认为他著作了这么多书,讲的话一定没有错误,其实都是邪见。修行就是要去心垢,吃素是大慈悲心的养成,因为人有瞠心、有恶毒心,需要借由一些方便来净化。什么方便?第一要戒杀,第二要吃素。如果每个人都不吃肉,那台湾就很清净、就成净土了,所以,吃素和修行学佛怎么会没有关系?所以我们要弘扬正法,就要知道什么是正法?修行就是要去心垢染,「心如止水,心如明镜」,这就是去心垢染的入门。

  有人认为「心如止水,心如明镜」,只是一个四禅八定的定境,这也是错误的观念。四禅八定,只有定而没有慧,宝镜里面还有尘劳;「心如明镜」,则是定慧具足的境界。所以我们要了解,无论是社会上或佛教界,有些人士来毁谤、排斥正法,也是因为心有垢染。心有垢、有染,这个社会、这个世界就会乱。

  社会上有两种极端,一种是你有了一点成就,只要有人捧你,在报纸上披露一下,大家都来恭喜道贺、锦上添花,乃至于趋炎附势。第二种,只要有人批评你,在报纸上一公布,就有很多人来落井下石。这就是两极。为什么有两极?就是缺乏定力、智慧、慈悲,这就是心有垢染。如果每个人把心垢去除,大家心量广大,开门见山,彼此之间相互成就,我们的社会就会清净、就会和谐。所以,佛法是真正的心灵净化,是人生的真理。

  中台禅寺在建设方面的努力,目的是展现佛教的精神。我们有佛教学院、禅堂可以弘扬佛法,还建设了博物馆,收藏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文物,以及佛教的佛像、文物、经典、贝叶经等。为什么我们要注重这些?一方面就宗教性而言,佛法从过去传到现在,经过种种的战乱,这些文物散佚各地,现在我们要借由这些文物,来增加大众对佛法的信心。二方面,佛教文物是有历史性的,代表这个社会、这个宗教、这个国家历史悠久。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,代表佛教是从过去就有,佛教是有根据、有历史、有文化的宗教。

  第三,佛像是一种艺术,每一个朝代所雕出来的佛像都不一样,有木雕、有石雕,我们可以从佛像来了解、研究每个朝代的文化。例如,秦朝的兵马俑,表情都很忧愁,就证明这个社会是专制的,不是民主的,人民都在苦恼当中。唐朝的佛像面貌端正、身体结实,身上披璎珞,戴着手环、耳环,脚踏莲花,就代表这个时代人民生活是很富庶的。

  中台山在开始建设道场时,就计划兴建博物馆,很多居士知道我们在保存佛教历史文物,都很有道心前来发心护持,捐赠自己收藏的佛像,共襄盛举。佛教文物能够表现当时的社会生活、文化,无论从历史或文化的角度来看,都值得我们珍惜,值得我们保管、典藏,因为它是一种宗教教化、一种艺术、一种文化、一种历史。所以,佛法当中涵盖了文化、艺术、历史和宗教,实在是社会最大的资源。

  许多不明就里的人,不知道保存文物是一件功德,唯恐天下不乱,到处渲染,这就是心垢。心垢蒙蔽了良知,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坏人,误会了宗教,这是错误的观念,就是心有垢染,对于事理认识不清。佛法是智慧的宝库,能够净化世间。佛法最高的境界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要想建设人间净土、净化心灵,就要「去心垢染」。因此佛法无论对自己、对家庭、对社会、对国家,都有正面的影响。





(六)

 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,弘扬佛法,去心垢染,才能真正达到人间的净土,这些都要靠每一个人去努力。希望每个人先从自己做起,看看自己的心当中有没有垢?有没有染?有垢染,就赶快检讨反省。若是透过检讨反省,还没有办法把心垢、染着改过来,就要修善法、修功德、修福报、修慈悲、修愿行。

  所谓「悲、智、愿、行」,「悲」就是观众生苦、发菩提心,哀悯众生。众生从早上到晚上,这念心都有垢染;有了垢染,将来就是堕地狱、畜生、饿鬼。我们建设道场、普度众生,有了这种慈悲愿行,还要有智慧;假使没有智慧,自己的垢染都除不了,怎么去除众生的垢染?所以,佛法就是要有智慧,佛法的智慧是建立在慈悲上面,这样悲智双运就是福报。

  慈悲,首先要做到不杀生,第一,不杀人;第二,不杀动物;第三,要爱护动物。再其次,不食众生肉,这些我们都要去实践。检讨反省看看自己的慈悲到达什么程度?最低限度,不要损人利己、不要嫉妒。看到别人用功、精进,很守规矩,学业也好,不知道向他们学习,精进用功,还在懈怠放逸;不但自己懈怠放逸,还认为这样是应该的。甚至于对别人心生嫉妒,说风凉话,泼冷水、排斥、毁谤,这就是没有慈悲心。所以,慈悲心是很重要的一件事。

  我们对大众要慈悲,对动物也要慈悲,不要杀害动物,走路时,看看路上有没有虫蚁,不要踩死了,在生活中能注意这些细节,心就定下来了。慈悲要有智慧,还要有大愿、有行动,在日常生活中实践。佛学院的学僧,要把课业作得很好,该背的经一定要背、该写的笔记一定要写,时时刻刻注重自己的学业,要有所成就。在常住也是一样的,看看自己该做的工作有没有做好?建设道场的任务非常艰钜,要不眠不休,虽然很辛苦,但是吃苦就能了苦,这是无量的福报。从这方面去努力、去检讨、去落实,具足悲智愿行,修这些法门就能去心垢染。

  每个人心当中都有垢染,自己检讨看看,若是看到异性以后,心中放不下,这就是爱着。净土宗祖师云:「爱不重不生娑婆,念不一不生极乐。」男女之间的爱着,是染垢、是渣滓,要把这种渣滓、染垢转过来,就要发大愿,从现在开始绝对不要起贪爱;假使心还是作不了主,就要修观行,修不净观、九想观,乃至于修四念处观。观,就是观行,这就是药,能够除去心当中的垢染。明白这些道理,按照这一章去用功、去修行,这一生就能成就道业。

佛法的道理很多,每一句、每一节、每一章都可以独立存在,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也是如此。这一部经把大乘、小乘的道理综合起来,让我们去了解、去用功。无论是大乘也好、小乘也好,出家众也好、在家众也好,乃至于社会大众,这些道理都很适用,这就是一种真理。从过去到现在,从现在到未来,佛法的道理都很适用,这就是绝对真实的道理,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从这里去起观行。

  所以,要把这部经背起来,这是最重要的。假使不背起来,就容易忘记;忘记了,要修观行就不容易。要先了解、熟悉这个法门,然后依据这个法门来用功、来返照、来修行,我们的心垢、染着、染污就能转化,就能够转识成智。最后,身、口、意三业就会清净。心清净了,就得解脱,所谓「心净则国土净」,这就是最真实的佛法。

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