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──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【戀色障道】



(一)

佛言:「愛欲莫甚於色,色之為欲,其大無外。賴有一矣,若使二同,普天之人,無能為道者矣。」

  這一章是講「色欲障道」,又名「戀色障道」。「戀」就是貪戀。「戀」字中間是「言」字,兩旁是「糸」字,其下是「心」字,意指兩人有言有說,這種言說是出於染著的心,是不清淨的,就像繩子一樣,把兩個人捆起來。「戀色」,不管是男女的色愛或是同性戀愛,有了這種色愛、欲愛,都是障道、都會障蔽我們的心源。

  「障」就是遮蔽、阻礙。「道」,就是具足清淨、具足定慧的這一念心。凡是貪愛男女之欲色,就是障道的根本。有了欲愛、色愛,這念心就像一潭渾水,失去了定力,使清淨心、智慧心不能現前。為什麼不能現前?因為對男女的欲愛和色愛產生妄執,失去了這念具足定力、智慧、清淨的心。

  「佛」是指釋迦牟尼佛,是果位上的聖者。「言」就是一種言教。世尊訓示弟子:修道的人要想修行,就必須除去心當中的障礙。障礙有很多種,最大的障礙莫過於「色」。「色」字上面一把「刀」,刀很鋒利,第一會造成損傷,第二會令人喪身失命。所以佛說「愛欲莫甚於色」,其中最大的過患就是色欲、色愛。

  「欲」,就是五欲七情。譬如,眼見色──看到好的東西產生貪愛;耳聽聲──聽到很好聽的聲音,也產生貪愛;乃至鼻、舌、身,都是一樣。有了好的音聲、好的境界,就會產生貪愛。各種貪愛當中,最大的過患莫過於「色」。此處所說的「色」,不是普通的色塵、不是普通的物質,而是指男女之情色。因色而生欲,欲,就是我們心當中的欲望、思念、愛著,這些都是心當中的障礙。欲就像一把火,稱之為欲火,凡夫眾生的心當中有三種火:一、飢火,二、欲火,三、瞋火。雖然瞋是火、飢是火,但欲火比瞋火、飢火更厲害。

  「色之為欲,其大無外」,男女之間產生出執著、貪愛,這種貪愛「其大無外」。世間上的東西有大、有小,是相對的大,因小而成大、因大而說小;色欲,則是絕對的大。什麼是絕對的大?沒有邊際、沒有內外。男女之欲愛只要心一動,欲火馬上就燃起來了,整個身體就不得自在。如果不知道返照、覺悟、慚愧,不知道息滅欲火,這個欲愛心繼續增長,到最後這念心就迷失掉了。一般人說:「色膽包天」,這念心失去了理智,什麼事都做得出來。欲愛的力量很大,能夠支配我們的行為、意志,將來產生的業力,更使我們墮落畜生道、餓鬼道,乃至地獄道,始終是輪迴不已。

  「賴有一矣,若使二同,普天之人,無能為道者矣。」欲愛、色愛的過失是最大的。「二同」就是二者相等。「若使二同,普天之人,無能為道者矣。」假使還有一件事,與男女欲愛、色愛的過患一樣大,那麼世間上就沒有人能夠成道了,因為欲愛已經使我們的身心得不到自由、清涼,無法脫離三界。幸好只有這樣一個過患,所以我們還有希望成道。為什麼有希望成道呢?可以用不淨觀的方法,來對治色愛、欲愛,不淨觀修成就了,心就得到清涼、得到解脫。

  佛經有云:「心淨佛土淨。」心不清淨,想求生淨土,是不可能的事情。淨土宗講:「愛不重不生娑婆,念不一不生極樂。」沒有欲愛的人,絕對不會到這個娑婆世界來。念不一,絕對不可能生到極樂世界去。心要歸一,就要修禪定。佛法云:「財色名食睡,地獄五條根。」把欲愛心轉過來,就是清淨心,這就是禪、就是真正的淨土。從這個角度去了解,禪淨本來就是一個。想要成道,必須要把這念心轉過來;如果不知道在這念心上返照、修定,去除欲愛和色愛,另外想找一個淨土,是不容易的。為什麼要修定呢?因為定當中能啟發智慧,用智慧來返照,破除我們的欲愛和色愛。


(二)

  一般人都有欲愛、色愛的煩惱,所以要修不淨觀。《大智度論》提到,色有六種:一、顏色。二、形容。三、威儀。四、言語。五、皮膚。六、相。

  什麼是「顏色」?例如,男眾看到女眾,覺得她的形相、色澤,很中意,再看她的頭髮很秀氣,顏色也很亮麗。現在很多東方人摹仿西洋人,把原本黑色的頭髮,染成紅色、黃色,這就是色。

  二、「形容」,就是形象、容貌。有些人一笑起來臉蛋上有酒窩,或者笑起來,眉毛好像在說話一樣。總之,笑容、眉毛、眼睛都能夠使人動心、使人產生貪愛。三、「威儀」,她的一進一退、一舉一動的舉止風度,讓人感覺很有神韻,窈窕動人。四、「言語」,她一講話,聲音清脆、悅耳,把人的魂都勾跑了。五、「皮膚」,皮膚很白,或是細滑、柔嫩,也會使人起貪愛。六、「相」,就是指人相。無論是聲音、語言、相貌、皮膚、一舉一動、一言一行……都屬於相,都會令人產生愛著。要對治這些執著、貪愛,就要修不淨觀。

  不淨觀如何修?例如,看到某個人面貌姣好、皮膚雪白,心中產生了愛著。覺察到自己產生貪愛,想要對治,就假想這個人在自己的面前,今天看起來很好,有一天突然死了,或者是意外死的、水淹死的,或是生病死的……這是「死想」。或是假想這個人死後,肚子慢慢地膨脹、爛掉,爛到整個面孔都是青的、瘀的、腫的,這是「青瘀想」。利用這些觀想,就能對治心中的貪愛。

  「想」,就是思惟。依照這個方法,慢慢地觀想,這個人的頭髮也掉了、皮膚也腐爛了,慢慢壞、慢慢爛。身上化膿,膿當中有污血,又臭又髒。血裡面還有蟲在吃她的肉,乃至於蚊子、蒼蠅、蛆都來吃,漸漸吃盡,最後蟲也死了、蚊子也死了,只剩下一堆白骨。這一堆白骨,再經過一段時間,或是埋到土裡、或是經過風化,白骨就變成了灰。如此思惟,就稱為「九想觀」。

  無論是觀想他人、或是觀想自己,一遍、二遍、三遍、十遍……始終是這樣不斷地思惟,這就是專注。專注的時候,貪心、愛心沒有了,過去所執著的種種顏色,種種姣好、細滑……都沒有了,最後一切歸空。如此一來,欲愛、色愛轉化,心清淨了,就得到解脫。

  在佛法當中,除了修禪定以外,還要修智慧,也就是修觀行,例如思惟不淨觀,九想觀、九孔流不淨……假使我們不知道用這些方法來對治愛欲,勉勉強強把它抑制下來,這只是一種克制,等到能克制的這念心散亂掉了,這種欲愛、色愛又會產生。因為這種欲愛、色愛不是現在才有,而是過去生生世世帶來的,所以平時就要有這種覺照,修這種觀行。

  人死了以後,稱為中陰身,中陰身就要去投胎。其實誰也不願意投胎,但是由於業力的牽引,就必須要去投胎。譬如這一生當中,欠了某個人的人情或是財物,就必須要去償還他,但是投胎的時候,並不知道這是自己要去償還的對象,也不知道是親、是冤。在中陰身的時候,什麼人、什麼地方都看不見,只看到自己的債主正在產生男女間的性行為,看到男根和女根接觸,馬上就產生貪愛,神識一剎那就入胎了,這時自己還迷迷糊糊的不知道。

  假使平時修過觀行的人,這些境界一現前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照它一下,就看到這些境界都是虛妄的。參禪的人,參:「誰?」藉此返照,就知道這個境界很骯髒、很齷齪。念佛的人念一聲:「阿彌陀佛」,功夫純熟的話,也能把心念轉過來。

  假使念佛、修觀行都沒有功夫,覺照也沒有功夫,在中陰身的時候,看到男女交接的這個境界,只要一起心動念,馬上就投胎了。所以經上說,佛雖然有大神通,卻沒有辦法度中陰身。為什麼?因為這念心入胎的時候,比神通還要快。為什麼比神通還要快呢?這念欲愛心「其大無外」,非常猛利。

  舉例來說,想拜佛、想修善、想誦經的這念心,與男女欲愛之心,互相比較一下,哪一個猛利?雖然想誦經、想懺悔,始終猶豫不決,覺得這裡也不好、那裡也不好,心也提不起來,身體好像也不舒服;想打坐,恐怕腿子痛。猶豫不決,勉勉強強的,這念心就沒有力量。只要還有一些些不信任,就產生不出絕對的定力。相反地,看到男女的欲愛、色愛,這念心非常猛烈,馬上就肯定這是好的境界,一點點懷疑都沒有。這念欲愛心一起,一剎那間就入胎了,就是幾千、幾萬里也沒有障礙,所以說是「其大無外」。

  如果平時修過觀行,看到男根、女根,心動都不動一下,馬上就知道要起覺照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」但一般人都不知道要起覺照,即使是修行人,如果沒有修過觀行、沒有覺照、沒有功夫的人,這一念心也不容易提起來。所以,在中陰身時,看到男根和女根交接,心當中作不了主,一剎那就入胎了。這時,自己還不知道已經投胎了,進去之後看到子宮、陰道裡面一片光明,好像在房子裡面一樣。因為男女之欲愛、色愛,能產生一種火光,所以看到陰道裡面都是一片光亮;等到男女欲愛、色愛的事完畢了,忽然一剎那,什麼都看不見,天昏地暗,出不來了。這時候精子和卵子結合,就受孕了。經過一天、兩天……慢慢地就昏頭、動彈不得了。由此可知,這念欲愛心是非常猛利的。所以,平時時時刻刻都要起觀照、起覺照。


(三)

  輪迴六道,還是最初這一念欲愛心,這是最猛利、最厲害的。經論裡提到:「頂聖眼生天,人心餓鬼腹,傍生出膝蓋,地獄腳板出。」人死的時候,身體慢慢會變涼,假使是有修行的人,頂門還是熱的,就知道他的神識從頂門出去,或是生到五不還天、或是生到淨土。如果這個人平時修十善業,他的眼睛還是暖的,最後一念神識是從眼睛出去的,就知道他生到天上。如果這個人其他地方都是冰的,只有心囗上是熱的,就知道他轉世為人。

  假如肚臍眼是熱的,其他地方都是涼的,就證明他的神識,是從肚臍眼出去,就墮入餓鬼道了。因為心中都是貪念,所以就墮入餓鬼道。如果其他地方都涼了,而膝蓋是暖的,就表示這個人的神識從膝蓋出去,這是墮入畜生道。如果只有腳板是暖的、熱的,表示神識從腳板出去,就是墮入地獄。

  所以,修行要時時刻刻照顧這一念心。自己要檢討,心中起了什麼煩惱?是貪的煩惱?是瞋的煩惱?是貪色、貪名、貪利、貪吃,或者是貪睡?一般而言,男女欲愛、色愛的煩惱是最厲害的。尤其出家修行,經常要把這念心照顧好;照顧不好,就要修禪定,安禪靜慮。

  「安禪」,就是身體保持不動,兩腿盤起來,手結印。「靜慮」,「慮」就是想念,看看自己修什麼法門,就想念這個道理。例如,覺得自己欲愛、色愛很重,就專門修不淨觀,觀自身不淨、他身不淨來對治。必須「重慮緣真」,不能只修一次、兩次,就不修了,這樣是沒有用的。因為男女的欲愛、色愛,是一種慢性病,過去到現在,始終都沒有察覺這樣的煩惱,現在才覺悟到欲愛、色愛是一種病態。

  世間上的人不了解情愛、色愛是生死的根本,了解以後,就知道欲愛是一種顛倒;這種愛著,是一種生死。所謂「親就是冤,愛就是恨」,由愛會產生出仇恨。譬如,本來是男女朋友、是情侶,最後產生誤會,或是變成三角戀愛,馬上就變成恨了,還要拚個你死我活,這是不是愛?不是!這種愛是一種占有,得不到的時候,馬上就翻臉成仇,愛就變成恨了。

  佛法主張要把愛和情提升,把親情、愛情提升成慈悲心。怎麼樣才能有慈悲心呢?就是要發大願: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;眾生度盡,方證菩提。」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子是我母。」對於一切眾生我們要知恩、感恩、報恩。既然知恩、感恩、報恩,就要度他。如何度?首先,要先度自己,時時刻刻自我檢討,如果有欲愛、色愛,就要把這念心轉過來,這就是自度。這念心轉不過來,就不能自度。所以,時時刻刻要把這念心安住下來。有了欲愛的煩惱,要檢討反省,如同生病要吃藥,病才能好;想吃藥,先要知道藥方,九想觀、不淨觀就是藥方;修九想觀、不淨觀,就是吃藥。

  為什麼不能有欲愛、色愛?因為這是生死的根本、煩惱的根本。有了這些,心就有障礙,就會障道,道理就不現前,所以要先知道這個道理。如果這些道理都不知道,修行就無法相應,要想修不淨觀,也修不成功,為什麼?沒有信心、沒有恆心、耐心。經云:「菩薩見欲如避火坑」,現在知道這種欲愛、色愛真正是「其大無外」,就必須對治,否則道業就不容易成就。

  修行,除了修戒,還要修定;修了定,還要修慧。慧,就是慧觀。有了智慧,就知道我們的毛病、就知道對治。例如,四禪八定是一種定,假使定當中,產生出感應,執著這種感應,等於是在半路上停止了、歇腳了。所以修了禪定,還要從定當中產生智慧,進一步以智慧返照來斷除煩惱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

  修不淨觀,就是專門對治自己的欲愛、色愛;修析空觀,是對治癡心。進一步,還要修慈悲觀──四無量心。慈悲觀修好了,就得到慈心三昧。修緣起性空,空觀修好了,就得到真空三昧。這些是三昧正定,使自己能夠安住不動,稱為百千三昧。明白了以後,「斷欲去愛」就是修行的根本。假使不從這個地方用功,今生修行只是修一些善法、修一些福報,只是發了一些大願,而沒有實踐,將來還是要流轉生死。

 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