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──第二十二章 財色招苦



(一)

佛言:「財色於人,人之不捨,譬如刀刃有蜜,不足一餐之美,小兒舐之,則有割舌之患。」

  本章的重點在說明財色的過患。如果一個人對財色放不下,做任何事業都可能會出毛病,道業更無法成就。研究學問的人,假使執著色,成天在學校裡面談情說愛,更甚者演變成三角戀愛,一不小心就會出人命。財也是如此,在學校目的是學習,不要貪財。貪財、愛色,不但修行不能成就,學業也不容易成就。

  作事業也是如此,一般人以為作事業就是要追求財色,其實若是貪財愛色,就容易上當,事業也不容易成就。對於世間人來說,財與色似乎是生活的必需品;在佛法來看,財和色卻是成就道業的一大障礙。所以佛告訴大眾,貪財愛色,只會招來苦果、苦報。

  一般人認為財色能帶來滿足,為什麼這裡說會招來苦果呢?凡夫眾生的心,一想到男女的事,念念不停,就是妄想、就是煩惱,心就定不下來;久而久之,晚上都睡不著覺,這不是苦嗎?財也是如此,貪多了就會上當。儒家說,財和色要適得其中,這是屬於人道的思想,所謂「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,貞婦愛色,納之以禮。」色以禮來作標準、以禮來規範,對於世間人來講,就沒有很大的過患。

  財是一種福報,不要貪著。什麼是不貪呢?不貪,不是什麼都不要,而是本分以內應得之物,可以得;本分以外的,絕對不要。這樣得來的財就是正正當當的,就是自己的福報;除此之外,就是貪。社會上有很多強盜、小偷,綁票、勒索,甚至撕票,都是為了財,到最後弄到身敗名裂,甚至連命都沒有了。貪財愛色會招來苦果,現在是苦,未來也是苦。能夠把財、色看破,才知道佛法的真實性。

  佛陀時代,有一天佛與弟子們托缽遊化,看到道路旁的水溝裡有一大麻袋的黃金。佛對阿難說:「這是毒蛇,看到了嗎?」阿難回答:「看到了,世尊。的確是毒蛇!」

  過了不久,有一個路人經過,看到水溝裡有幾袋黃金,心想:「這下真的是發財了,這是天賜的啊!」把黃金運回去以後,買田地、買房產,請工人大興土木。鄰居、親戚朋友知道了,覺得很奇怪,本來很窮的人,現在買這麼多的土地,一定是發財了,就紛紛向他借錢。這個發財的人很慳貪,一概不借。親戚朋友惱羞成怒,去告他一狀,說這個人以前是一個窮光蛋,不知道在哪裡偷了錢財,買了很多土地,正在大興土木,請官兵趕快來抓人。

  衙門收到這個密報,派人來搜索,搜出很多蓋有皇室火印的金條,原來皇庫的財寶遭竊,小偷在路上掉了幾袋金條,就是這些黃金。官府把這個人抓起來,送到王宮去。皇帝一看,人贓俱獲,錢財全部沒收,人也被砍頭處決。由此可知,黃金真正是毒蛇。所以,不是自己本分以內的財物,再多也不能要,否則必定招來苦果。佛法告訴我們持守「不偷盜戒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
  佛言:「財色於人,人之不捨。」「佛」,是釋迦牟尼佛。佛是果位上的聖者,自覺、覺他、覺滿,達到最高的境界,三覺圓滿,是出世間的聖者,福足、慧足,是具足一切智慧的大聖人。

  「財色於人」,「財」就是財貨,包括動產、不動產、金銀珠寶、土地房屋等。「色」就是男女之間的欲愛、色愛。「財色於人」,就是財色與每一個人的關係,我們要把財與色的分寸拿捏得很穩,更要看得開,就要不貪財、不愛色。對出家眾來說,必須要遠離男女之間的欲愛、色愛,道業才能成就;對於在家居士,除了正常的夫妻關係之外,與其他人發生男女關係,就稱為「邪淫」,所以佛制「不邪淫戒」,就是戒除貪色的習氣。

  「人之不捨」,「不捨」就是放不下,「捨」就是放下。為什麼要捨呢?不捨就容易起貪愛,因為貪愛而痛苦、煩惱。所以,只要能夠捨,就能破除我們的慳貪;沒有了慳貪,放下了執著,心就淨化了。

  過去釋迦牟尼佛修菩薩道的時候,就是修一個「捨」字,也就是布施。所有的金銀財寶,乃至於王位、妻兒,統統都可以捨掉。捨是要放下,並不一定要送給人家,只要能夠放下,就是屬於捨。俗話說:「捨得、捨得,有捨才有得。」捨,也是佛法所說的布施,可以分為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又有大捨、中捨、小捨三個層次。真正能夠捨,一切業障也會捨得乾乾淨淨的。

  古德云:「大捨如火燭在前,中捨如火燭在旁,小捨如火燭在後。」大捨,就是所有一切統統捨得光光的,能捨的這念心了不可得,布施的對象也了不可得,所捨的財物也了不可得,能所俱空,這就是大捨。大捨具有大智慧、大光明,必須真正發菩提心的人,才能夠做到。

  什麼是中捨?一方面修善斷惡,二方面施恩不望報,三方面修戒、修定、修慧,修福德、修智慧,這是屬於漸修。小捨,就是世間一般人所求的:「菩薩呀!您保佑我的房子能賣掉,我就發心給菩薩裝金身,捐點錢供養三寶!」這就是小捨,好像跟佛菩薩作生意、作買賣一樣,有取有捨,這就是因為心裡還放不下,所以說「小捨如火燭在後」。

  「譬如刀刃有蜜,不足一餐之美,小兒舐之,則有割舌之患。」假使對於財色看不破、放不下,甚至心生貪著,就會產生煩惱苦果。佛陀舉了一個譬喻:「譬如刀刃有蜜」,「蜜糖」,譬喻財色。刀有刀口、刀背,「刃」就是刀口,刀口是非常鋒利的。譬如在鋒利的刀口上抹了一層蜜糖,這一點點蜜糖,吃也吃不飽,所以「不足一餐之美」。

  「小兒舐之,則有割舌之患」,小孩子並不知道這個刀刃這麼鋒利,一旦去舔了這個蜜糖,舌頭就會受傷,甚至連命都沒有了。既然如此,為什麼還要舔呢?因為他無知無識,小孩子不了解事情的利害關係,告訴他這個是刀口、那個是刀背,他根本就聽不懂,只知道貪著刀刃上的蜜糖。即使蜜糖只有一點點,不足一餐之美,既不能充飢,也不能飽肚皮,可是還是要去吃這個蜜糖。吃了,馬上舌頭就被割傷了。

  報紙上經常刊載,很多人只為了貪幾千塊錢,觸犯法律、要去坐牢。這幾千塊實在是微不足道,但他還是要貪,人總是愛占小便宜,原因就在於貪心。貪色也是如此,明明知道貪色會失去名聲,仍然要貪。為什麼呢?男女之欲愛、色愛就像一把火,看到對方美麗的容貌、美妙的音聲、苗條的身材,心中馬上起了愛著,一念不覺,淫心一起,就產生淫欲之火,身心不安;如果還不知道節制,被淫欲之火燒昏了頭,就失去了理智、失去了智慧、失去了定力。


(二)

  過去,有一位鬱頭藍弗仙人修四禪八定,因定力啟發五種神通。所謂「五通的仙人,六通的羅漢」,仙人只有五種神通,沒有漏盡通。漏盡通,就是把見思二惑斷掉了、漏盡了,所以仙人尚未漏盡煩惱。

  鬱頭藍弗仙人也有五種神通,其中之一是神足通,可以在天上飛,當時印度人都很尊敬他,常供養他。皇妃知道他證到仙人的果位,也請他到宮中應供,所以仙人經常從山上飛下來,到皇宮裡面受皇帝和皇妃的供養。有一天,美麗的皇妃在頂禮仙人的時候,用柔軟的手觸摸仙人的腳。仙人被皇妃一摸,心中一動,定就散掉了。神通是由禪定產生的,定力一散,就飛不起來了。只要起一念淫心,馬上就退失了禪定。

  所以,修行學佛,第一要持戒清淨,男女之間要有分寸,要保持一定的距離,儒家也說:「男女授受不親。」為了避免男女之間有曖昧的行為,所以要保持距離、保持正念。舉例來說,女眾幫男眾倒水,將茶杯放在桌上即可,不要親手遞給對方;男眾看到女眾,要反觀自照,兩眼內視,不要攀緣外境。假使實在沒辦法避免,就要保持正念,心當中不能產生欲愛、色愛,時時刻刻具足定慧,這樣就沒有過失。眾生的心是粗中之粗,有時自己產生了愛著而不自知,反而覺得很奇怪:「為什麼我會愛她呀?可能我們前世有緣。」其實一點都不奇怪,完全都是自己的妄想。

  鬱頭藍弗仙人因為產生了染心,一下子就失去了神通,覺得很懊惱、很後悔。回到山上,又趕緊打坐修定。但這時坐下來,心卻定不了了,聽到麻雀在叫,覺得心煩意亂,覺得這個麻雀實在很討厭,於是就離開山林,想找一個沒有麻雀的地方打坐。仙人在恆河邊上找了一塊石頭,準備打坐。一坐下來,又聽到河裡的魚跳來跳去的聲音,還是很討厭。仙人就發了一個惡願:「將來有機會,我一定要把這些雀鳥和魚趕盡殺絕!」這個惡願就植入八識田中了。後來,仙人在山谷裡打坐,又證到四禪八定,不久就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。

  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壽命有八萬大劫,八萬大劫的時間一過,定就散掉了,業障現前,又要受輪迴,仙人就投生為飛天狐。因為過去有神通,還有餘報,所以牠會飛;又因為過去發了惡願,要將魚和雀鳥趕盡殺絕,所以投生為飛天狐後,專門吃雀鳥和抓魚。

  只是一念之差,就有這種惡果。如果貪財、貪色,執著不捨,果報更嚴重。所以佛說:「不足一餐之美」,貪這麼一點點好處,不但一點用處都沒有,還帶來很大的禍害。一個人一天最多吃三餐,吃多了反而弄壞身體;即使住在七寶宮殿,晚上睡覺還是只有一個榻榻米大小的床,把這個道理想通了,還有什麼值得貪愛呢?看破了以後,才能捨、才能放得下。放得下,自然就不會因為貪著刀口上的一點點蜜糖而喪身失命。

  出家比丘必須要看破,要捨去自己的執著。戒律規定「三衣瓦缽」,出家眾的隨身之物,只有三衣和瓦缽、佛像、錫杖、香爐,還有一些必須的法器,除此之外,其他的都不要。印度是熱帶氣候,三衣就足夠了;在中國,三衣不足以抵抗寒冷的天氣,所以因地制宜,隨著時節因緣的不同,中國的出家眾不只三衣,最重要的是不要貪著。

  佛法有大乘、有小乘。從小乘佛法的觀點,貪財、貪色的毛病,是我們的執著和習慣,現在捨俗求真,就必須要捨離。譬如有人病得很重,要隔離一段時間;就像戒煙、戒毒一樣。對錢財產生了貪愛,就是中了財的毒;對色產生了貪愛,就中了色的毒。所以,想要治好心當中的病,必須暫時把財色捨掉、布施掉,等到有了功夫、有了智慧,對於財不貪不愛了,就能掌握、善用錢財,把錢財運用在很好的地方,做善事、作功德、辦道場、印經書等。

  小乘戒要破相、破執著,大乘戒則是運用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來作種種佛事。例如,佛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眾生看到佛陀相好莊嚴,馬上起了恭敬心,這個色相就不是壞事。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說法的音聲很流利,就能歡喜奉行。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的梵唄,很清涼、很悅耳,煩惱頓時就化除了。同樣一件事情,由於觀念的轉變,世間法就變成了佛法,這是屬於大乘的境界。想要學習大乘,就必須先要了解,過去中了財色的毒,現在應該要放下、要看破、要捨離。

  這一章的目的,就是告訴我們要捨。身、心俱捨,最重要的是這念心不要貪著。如果起了貪財愛色的心,就會招來苦果。

  歷史上因貪財愛色而傾家蕩產、甚至亡國的例子,不勝枚舉。晉朝石崇,富可敵國,家裡和王宮比起來不相上下。石崇有一天在河邊遇到一個老人。老人告訴他:「我現在請你幫一個忙,如果你能夠救我,我一定讓你發財。」石崇說:「沒問題,只要我幫得上忙,絕對救您的性命。」

  老人說:「我不是人類,而是龍王。我現在老了,新的龍王想登位,要奪我的命。明天,你在前面的大河中,會看到一條小魚在追一條大魚,這條大魚就是我。所以,如果你能把小魚射死,我就能保住一條命。事成之後,我一定讓你發財。」

  第二天,石崇果真看到一條大魚被小魚追逐,石崇就依約把小魚射死了。老龍現身告訴他:「龍宮裡有很多寶物,你要什麼就有什麼。」這麼一來,石崇就發大財了,龍宮裡的珍寶當中,最多的是珊瑚。歷史上記載,石崇和皇帝的舅舅比富,比誰擁有的珊瑚最高貴。皇帝的舅舅比不過,嫉妒石崇有這麼多的財寶和美女,就慫恿皇帝安他一個罪名,把他殺死了。

  修行人假使對於財與色,看不破、放不下,道業就很難有所成就。由於過去的執著堅深,要想成就自己的道業,就要用功,以禪修、誦念、禮懺、觀心、修不淨觀……來對治這些貪愛的煩惱。

  中台山以「六和敬」為僧團綱領,落實利和同均,讓大家修行沒有後顧之憂,然而面對色愛等煩惱,就要靠大眾自己覺察、返照,所謂「解鈴還須繫鈴人」。所以,財色招苦,如果自己戒不掉、看不破、放不下,就會招來很多苦果。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