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百零一年度夏季學界精進禪七導師開示


(一)

  禪七的目的是什麼?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是修行最高的目標。每個人都有佛性,找到了這條心路、這條光明大道,人活在世界上就很有價值、很有意義、很有福報,不但這一生,生生世世受用無窮;這條路走錯了,人生就是黑暗、煩惱。

  經云:「禪者,佛之心;教者,佛之口;律者,佛之身。」人活在世界上就是要生存。儒家說:「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善天下」,一般人只知道照顧自己的身體、學業、道業、事業、家庭及親友。在還沒有飛黃騰達的時候,最低限度要照顧自己,獨善其身。「達則兼善天下」,將來有了機會,可以為社會貢獻、為國家做事,發揮自己的抱負、願望、智慧和能力,可以兼善天下。

  以佛法來說,自利利他,利他自利,要有這種遠見和認知。假使不能利益眾生、社會,不能為廣大眾生、為社會大眾服務,最低限度要把自己照顧好。人生不能走錯路、走遠路。要走大路,不能走小路;要走正路,不能走邪路;要走光明的大路,不能走暗路。要具備這種智慧,要對自己有一個認識,這一生當中一定對得起自己、對得起父母、對得起社會國家。

  大家都在求道,每個人都說自己的道是真理。世界上所有一切教門,都說自己的道理最好,都認為自己找到一條大路。但是,是不是真的找到一條路,必須站在很客觀的立場來看。方向要正確;方向弄錯了就南轅北轍,本來要向南邊走,結果跑到北邊去了,始終不能到家。修行也是如此,要找到一條路,佛法不但講這個道理,而且講得最徹底。

  道,不是簡單的,但也不是很玄妙的事情。一般人認為,宗教所講的道是形而上的東西,看不見也摸不著,只是口頭上拿來談天說地的。其實,不管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都不離開這念心。經云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,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」每一尊佛菩薩都是在這個世間成就的;假使離開了世間,另外去找佛菩薩,是找不到的。不但修行在世間,所有的行業、成就、功勛……都是在世間,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。明白這個道理了,就知道人生要腳踏實地。道,有深、有淺。佛經裡面講,十法界都不離開我們這念心,十法界都從這念心開始。哪一念心?就是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這一念心,這念心很重要。

  「盲人摸象」的公案出自於佛經。象,代表「道」。盲人摸到象的肚子,說象像一面牆壁;摸到象的腳,說象像一根柱子;摸到象的尾巴,說象像一支掃帚;摸到象的耳朵,說象像一把扇子……這都不是象,但也不離開這隻象。這個公案說明想要看到事物的全貌,必須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;成了佛,才能了解所有事物的全貌。

  佛是什麼?佛,就是覺悟,覺行圓滿──自覺、覺他、覺滿,稱為三覺圓滿。覺,就是我們的覺性。把心當中的煩惱化掉了,才叫圓滿。一般人只看到外面,而不知道返照自心,我們的心當中有煩惱、有垃圾,有八萬四千個煩惱,這只有佛的智慧才觀察得出來,現代的心理學還沒有這麼微細。佛說八萬四千個法門,用來對治眾生心當中八萬四千個煩惱;煩惱統統漏盡了,心當中一片光明,所以什麼都能知道。

  經云:「願消三障諸煩惱,願得智慧真明了,普願罪障悉消除,世世常行菩薩道。」眾生的心就是被煩惱所障。「三障」,有三個大的障礙,使我們不得自由、不得解脫。第一個,是煩惱障;第二個,是業障;第三個,是報障。一般人的心靜不下來、定不下來,心裡面有垃圾、煩惱、無明,心當中是一片黑暗。

  假使知道這個道理,透過檢討反省,「化腐朽為神奇」,把心當中的煩惱、垃圾化掉;化掉以後,把心沉澱下來,這個心就是清淨心。每個人心當中像一潭渾水一樣,裡面有泥沙、有渣滓、有染污,乃至有毒水,所以,打禪七就是平息波浪、把污水化掉,這是第一步。

  「願消三障諸煩惱,願得智慧真明了」,把三障化掉以後,心當中的智慧就現前。一個是知識,一個是智慧。知識是後天學來的,從國小、國中、高中、大學、研究所,最後到博士,這是學來的。智慧則是本具的,就是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這念心。假使過去在這念覺性、這念心下過功夫,這念心比較定、比較淨、比較明,做什麼事情都看得很清楚。以佛法來說,就稱之為慧根。

  佛法講一個是善根,一個是慧根。什麼是善根?每一個團體、每一個環境,都講求做善事。家庭有家庭的倫理、教育,告訴我們要做善事;學校、社會、政府也告訴我們要做善事。這就屬於善根。

  慧根是什麼?就是師父說法、大眾聽法這個覺性。覺性是本具的,從過去到現在,從現在到未來,本來就有。這念心要沉澱下來,要定、要淨、要明、要空,在這念心用過功,就稱為菩提種子,生生世世不退菩提,這就是慧根。


(二)

  雖然每個人都有覺性,但是一般人的心昏昏沉沉、迷迷糊糊,心裡面不穩定,就像水面有很多波浪,從來沒有停過。波浪是什麼?一個念頭就是一個波浪。好的念頭是一個波浪,壞的念頭也是一個波浪。佛經中提到,念頭有善念、惡念、雜念,從早上到晚上,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在心當中不斷地起起伏伏。

  例如,早上起床,起床是一個念頭;起床了以後,穿褲子、穿衣服、穿襪子,又是一個念頭;穿了褲子、穿了襪子,又要洗臉、漱口……。從早上到晚上,好的、壞的,念念不停、念念遷流、念念生滅,這就如同波浪。

  這念心不但是念頭不停、波浪不停,而且是一潭渾水。什麼是清水?沒有貪心、瞋心、癡心,沒有無明、煩惱。眾生有八萬四千個煩惱,歸納起來,就是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。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,就是見思惑。把見思惑化掉了,心清淨了,就證阿羅漢果。

  所以,要了解這念心是根本。一般人只照顧到外在的一切,而沒有照顧自己這念心,其實,心才是最重要的。以打坐來說,能夠保持清淨心三十分鐘、四十分鐘,整個身心就不一樣了,坐到一支好香,一個鐘頭一剎那就過去了;如果功夫再深,一天一剎那就過去了、十天一剎那就過去了、一年一剎那就過去了;假使功夫再深,幾十年、幾百年、幾千年,一剎那就過去了。

  打坐不是在練身體、練氣功,也不是在求菩薩、求感應,而是要萬緣放下,這念心到達一個絕對的境界,沒有波浪,心中的泥沙慢慢地沉澱下去了,這念心才是自己。一般人時時刻刻都是在妄想當中,從來沒有認識過自己。

  所謂「山中無甲子,寒盡不知年」,「山」不是指外面的山,不是峨眉山、玉山,也不是喜馬拉雅山,而是指靈山。佛經云:「佛在靈山莫遠求,靈山只在汝心頭,人人有個靈山塔,好向靈山塔下修」,靈山在哪裡?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這念心,靈知靈覺就是靈山。為什麼叫作山呢?這座山裡面有無量無邊的寶藏。一般人只知道在外面找寶山,在外面開發、取寶,而不知道是捨近求遠,自心當中就有一座寶山。

  佛經上講「開、示、悟、入」四個層次。「開」,開哪裡?開我們自己的心,也就是返照,心開了。「示」,把山洞打開,看見裡面有很多寶物,所以要保護這個山。「悟」,親自進入寶山,看到裡面什麼都有。「入」,可以取寶了。打禪七,既來之,則安之,要放下,不要管學校的事、家庭的事、辦公室的事;你一管,就攀緣、就打妄想,這念心就跑掉了。在禪堂裡面就是要放下,什麼都不要管;假使放不下,牽腸掛肚,有什麼用?一個人要提得起也放得下。禪七功德圓滿了,回到家庭、回到社會,又提得起,面對現實,什麼都要做。

  佛法有八萬四千個法門,經、律、論三藏浩瀚無窮,一生都不容易看完。要研究經藏,還要懂文言文、要懂中國的文學,這是第一關。第二,懂文言文、懂文學之後,還要懂佛法,這就不簡單了。佛法有專有名詞,摩訶般若波羅蜜多、四大、五蘊、六根、六塵、十二入、十八界……。就算懂得這些名相,還有各個宗派,有大乘、小乘……更是不容易。所以佛經云:「譬如暗中寶,無燈不可見,佛法無人說,雖慧莫能了」,即使擁有很大的智慧,沒人告訴你,也沒有辦法了解。打禪七就是告訴大家,心當中有個寶山,第一個要放下,否則妄想太多,看不見寶山。


(三)

  老子說: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。損之又損,以至於無為。無為而無不為。」「為學日益」,作學問是加號,古人云:「學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」,從幼稚園、國小、國中、高中、大學、研究所,學問是一直累積,不斷地增加,所以是加號。世間上什麼都是學來的,自己要加以鍛鍊;假使不學,什麼都不能成就。

  相反地,「為道日損」,修行是放下,一念不生,什麼都不要。損,就是檢討反省,把渣滓去掉,把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統統沉澱、化掉。就像剝芭蕉皮,一層一層地剝。「損之又損,以至於無為」,剝到最後,什麼東西都沒有,清淨心就現前了。

  「無為而無不為」,一般人不了解,認為出了家四大皆空。世間人所說的四大,是指酒色財氣,佛教裡則是指地水火風四大。我們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所組成的。除了色身以外,還有精神。

  色身屬於物質,就是地大、水大、火大、風大。我們的頭髮、皮膚、骨頭、指甲……屬於地大,地就是固體;水大,如身上的血液、水份;火大,如身上的熱量;風大,如出入息。四大不調,身體就會出毛病,所以要調身、調心、調飲食、調睡眠。打坐也要善調身心,坐在這個地方,身體不要緊張,不要如臨戰場一樣身體緊繃,要放鬆,很自在。雖然是放鬆,但是不得隨便。心要專注,不要攀緣、顛倒。所以,身要放鬆,但不得隨便;心要專注,但不得緊張。這就是打坐的兩個原則。

  調心,不要想東想西,想過去、想現在、想未來,打妄想,那就不是禪了。禪,就是達到無念,把妄念、雜念統統停止下來。妄念、雜念沒有了,清淨心、正念就現前。佛經說,眾生的心是粗中之粗,菩薩的心粗中帶細,佛的心細中又細,觀察入微。

  調身,身體是四大組合而成,一般人捨本求末,執著四大。身體當然是很重要,但除了照顧身體以外,最重要的是要照顧這個心,心才是根本。心當中起了煩惱、打了妄想、生了無明,天天憂悲苦惱,心煩意亂,身體就會消瘦。假使心裡面很安定、很喜悅,心寬體胖。生理和心理有連帶的關係。現在一般人都忽略了這念心,打坐、禪修,就是告訴每一個人,要淨化、沉澱這個心。

  一般人對身體都有執著,注重身體的外觀,要化妝,擦口紅、擦脂粉;頭髮要梳、要燙,要做種種的樣式,還要染頭髮,染成金的、黃的、紅的……;為了年輕,打玻尿酸,臉上紅咚咚的;打肉毒桿菌,拉皮;拔眉毛,戴假睫毛;鼻子開刀整型,弄成高鼻子;嘴巴也開刀;耳朵要拉長……整個形相都是假的。這些都太執著了,沒有一點好處。儀容當然要注意整潔,但是不能太過份,要適可而止。

  除了外觀以外,要莊嚴我們這念心。心要有善法、要有德行,要慚愧、容忍,要檢討反省,如儒家所說「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」。所謂「人老心不老」、「相隨心轉」,能夠這樣莊嚴自心,心清淨、心快樂、有善法,相貌馬上就變了,真正是如此的。

  唐代一行禪師精通天文地理,通達世間、出世間法。一般人算命只算流年、運氣,一行禪師還算得出來物品什麼時候會壞。有一次,一位居士跟他說:「大師,您看桌上這個花瓶什麼時候會壞掉?」一行禪師一算就算出來了。接近這個時間,大家都來圍觀,這個花瓶放在桌上,怎麼會壞呢?大家都覺得莫名奇妙。過了不久,家中的小孩去捉公雞,公雞一飛,往桌上一跳,花瓶被碰倒,就掉到地上摔破了。

  每個人的一生都有因有果,一行禪師曾說:「七尺之軀不如一尺之面」,人身高七尺,面孔一尺長,三十公分左右。要看一個人的相,第一步先看手、腳、腰,看這個人走路。但是,看「七尺之軀不如一尺之面」,這一生的運氣、流年,從你的五官就看出來了。例如,額頭是少年運,額頭到鼻子是中年運,鼻子到下巴是晚年運;再看你的眼睛、耳朵,就了解你這一生什麼時候發達,這是一種經驗之談。

  一行禪師又說:「一尺之面不如三寸之鼻」,範圍愈來愈縮小,看這個鼻子長得如何?但「三寸之鼻不如一點之心」,佛經提到:「心淨則國土淨」,造了惡業,犯殺盜淫,心中就是地獄,不要說是將來,現在行住坐臥都不安,晚上睡覺都會作惡夢。做了善事,心開意解,對天、對地、對人、對事都無愧,心當中都是光明,晚上都作好夢,這就是天堂。淨土不是在外面,藉由誦經、持咒、禮懺……心清淨了,心中就是淨土;煩惱漏盡,得正知正見,就超凡入聖,一切都在這念心當中。


(四)

  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正見名出世,邪見名世間」,所謂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」、「一念不覺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粗」,當下這念心沒有覺悟,就生三個細的煩惱;假使沒有覺察,就再長六個粗的煩惱;六個粗的煩惱沒有化掉,就生出十八個煩惱,乃至變成八萬四千個煩惱。這一生光明磊落、為聖為賢,都在這一念心;這一生起貪瞋癡、造殺盜淫,未來墮地獄、畜生,也在這念心。所以,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」,水,指心水。清淨的水、慈悲的水、智慧的水,能讓我們人格提升、身體健康、步步高陞,做什麼都有福報、做什麼都稱心如意,這就是「水能載舟」。

  相反地,起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,造了殺、盜、淫,心當中就是黑暗,失去了光明、失去了智慧、失去了覺照、失去了佛性,未來就是墮落,這就是「水能覆舟」。所有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當中,大家要相信這個道理。自己的幸福、事業、前途,都在我們這念心──墮落,在於自己;要提升,也在自己。佛法不是形而上的東西,不是空空洞洞的,佛法是以人為根本,人以心為根本,心以覺悟為根本,所謂「萬丈高樓平地起,英雄不論出身低」,要腳踏實地。

  人的生命、人的生存、人的知見最寶貴,所以先要建立完整的人格。不論是世間上的任何事業、學業,或是修行,都要靠現在努力。現在一般人遇到不如意,統統怪政府、怪社會,認為失業的人數愈來愈多、貧富相差太大,政府要負起責任……不但是台灣,全世界都是如此。美國有三萬個博士找不到工作,靠政府發食物券救濟。每個人的學問、智慧、福報都不一樣,當然事業、家庭、生活都不一樣,沒有百分之百平等的。過去因,現在果;現在因,未來果。因果通三世,絲毫不假。

  世間上絕對沒有齊頭式的平等,必須要自己去努力。你具備了智慧、福報、德行,世界就在你的掌握之中,如孔子所說:「不患無位,患所以立。」不怕將來沒有事業、沒有前途,這些都不要管,只在因上努力。即使將來前途無慮,你的人格、智慧、福德、學問,是不是適用?是不是具備?

  修行也是如此,天天都想見佛、想成菩薩、想證羅漢,還是要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去走,俗話說: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」、「一枝草,一點露」,佛經裡講:「沒有天生的釋迦、自然的彌勒」,這就是正知正見,要把知見建立起來。

  經云:「有此則有彼,無此則無彼,此生則彼生,此滅則彼滅。」世間及出世間的真理,都在這四句話。「有此則有彼」,今天努力一分,就得到一分的收穫。打坐也是如此,先苦後甜,這念心清淨了,無住心、慈悲心、廣大心、不動心、真空心、妙有心現前了,等於是天上的太陽一樣。每個人都有一個發光、發熱的太陽,卻被雲遮住了,看不見。所以,藉由打坐、誦經、持咒、禮佛,懺悔業障,撥雲見日,只要把見思惑化掉,就能看到太陽,就能發光、發熱,受用無窮。

  打坐是先苦後甜,坐在這個地方,腿又酸又痛,但必須要忍耐。打坐要在平時,每天找時間把腿功練熟,這不是短時間可以練得出來的,要慢慢學習。練了以後,腰不酸、腿不痛,心靜下來了,坐在這裡保持正念。這念心要定、要淨、要明、要作主,不能落入昏沉、不能打妄想,這念心要清清楚楚,這是絕對的境界。達到這個程度,一個鐘頭一剎那就過去了。下座以後,感覺很舒適,身體很輕安、很平靜、很喜悅,這就登堂入室了,坐到了一支好香。這是第一步。所以,要慢慢練習,每個人都有這一天。

  人的妄想很多,這個心變成相對的心,不是絕對的心、清淨的心,因此不得自在。所謂「山中無甲子,寒盡不知年」,絕對的心超越時間、空間,所以,打坐的時候要學會放下,身要放下,心也要放下,什麼都不要管,就是放下、放下、放下……沒有別的。

  一般人提也提不起,放也放不下,人生就顛倒了。什麼是提不起?不盡責任,彼此推諉,成功是自己的,失敗是人家的,推得乾乾淨淨,統統怪罪別人。所以,佛法告訴我們,要先建立完整的人格。「萬丈高樓平地起」,先把人格建立好,就像建一棟樓,不論建多高,地基都要打好,現在政府規定建築房屋地基必須使用筏式基礎;假使地基沒有打好,地震一來、颱風一來,馬上就會倒塌。禪七一開始受八關齋戒,戒,就是第一步,就是筏式基礎。

  蘇東坡說:「八風吹不動」,人生有八種境界風──稱、譏、毀、譽、利、衰、苦、樂,這八種風吹來,心都不動。佛法不離世間法,如果每個人都知道這個道理,這一生就風平浪靜、步步高陞。如何八風吹不動?稱,人家稱讚你有很大的成就、很大的功德,說你出錢出力,是大功德主、是菩薩再來,種善因得善果,廣集福慧資糧,將來果報不可思議……種種奉承巴結,不要歡喜;假使心生歡喜,聽了這些話好像吃冰淇淋一樣,這個風就把你吹倒了。自己得了很好的名譽,當了學者、當了教授,得了大獎,做種種事情都成功了,也不要歡喜。為什麼?雖然是你努力得來的,但有父母、師長、社會種種助緣才能成就,所以「功德歸三寶,好事給大眾,壞事自己檢討反省」,要有這種心量。

  人家毀謗也是一樣。像諸位來打禪七,聽到別人說:「暑假當中,到處去走一走,爬山、游泳、旅行,或在家裡看看電視、陪家人吃吃飯多好,怎麼像傻瓜去打坐?像坐牢一樣,這麼迷信、這麼糊塗!」聽了這些話,心生憂愁,這個風就把你吹動了。

  這八種境界現前時,心當中紋風不動。達到不動的境界,就是定。假使沒有這個定境、沒有這個智慧,心就會動。看到人家貪財、貪色,就罵人家是財鬼、色鬼,好像自己一點也不貪財、不貪色。當境界現前了,人家告訴你:「你幫我辦一件事情、打聽一個消息,事情成功了,送你五千萬,先給你一半。」這時候,你的心動不動?這個時候不動,才真正是不貪。所謂「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」、「臨財毋苟得,臨難毋苟免」,這些是做人的根本。所以,古人說:「蓋棺論定」,一個人到死的時候,才能夠論定這一生的清白、這一生的人格。假使平時沒有這些觀念,是不容易做到的。

  打坐、修行,也是先以人格為根本。受持五戒──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就是筏式基礎,什麼風都吹不倒,這是很重要的。雖然每個人打坐都發心要開悟,但先要了解這個道理,以做人為根本。


(五)

  佛經裡面講,一個是功德天,一個是黑暗天,每個人的心當中都有。儒家說,一個是天理,一個是人欲;一個是善,一個是惡,善惡在心當中消長。我們心當中有很多雜念、惡念、邪念,起了念頭,自己要知道,好的要保留,壞的馬上化掉。《尚書》云:「克念作聖,罔念作狂」,「克念」,能夠克制自己的念頭、轉化自己的念頭,就能超凡入聖。禪宗祖師也說: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前念起了惡念,後念馬上把它化掉,只怕沒有覺悟的心。所以,念念覺,就是念念菩提;念念迷,就是念念眾生。前念迷是眾生,後念覺是菩薩,都在這一念心。

  打坐要了解這些道理,不要走錯路,要在這念心上來用功,這是很重要的。南臺守安禪師云:「南臺靜坐一爐香,終日凝然萬慮亡,不是息心除妄想,都緣無事可思量。」妄想統統放下,好的、壞的,都不要想,心達到無念、無住、無為,這念心現前了,就是「別有天地非人間」。陶淵明也說:「田園將蕪,胡不歸!」「田園」是指我們這個心。這個心有很多雜草、很多妄想、很多無明,充滿了邪見、充滿了妄想,心當中焦慮、憂愁、悲傷,患得患失,就是田園裡面長了草。所以,要打掃心地、整理田園。

  心就像一畝田,每個人都有一畝心田。佛法裡面講,做善事就等於種福田一樣。種子要種到好的地方,才會發芽、成長、開花、結果。假使這個田有石頭、瓦塊,沒有土壤、沒有水份、沒有陽光,種子種下去就會死掉。社會上很多人見廟燒香、見像磕頭,拜石頭公、拜大聖爺……,殺豬宰羊來拜。大聖爺就是齊天大聖孫悟空。其實沒有什麼孫悟空、石頭公!大家要了解。修一座大聖爺廟,殺豬宰羊,這就不是一個道場、不是一個聖地,而是一個屠宰場,宰殺眾生來拜,是助紂為虐,毫無福德、善法。

  祖師云:「心田不長無明草,性地常開智慧花。」把心當中的無明草統統拔掉,無明沒有了,裡面的花朵、智慧、功德就出來了。所以佛法裡面講,有三大福田──敬田、恩田、悲田。對於三寶、父母、師長,心生恭敬供養,屬於敬田。恩田,如父母之恩、師長之恩、三寶之恩、社會之恩,要知恩、感恩、報恩。悲田,如探望病人、救濟窮苦。在三大福田種下種子,就會發芽、就會開花、就會結果,果實纍纍。所以,大家要了解,一切都離不開我們這念心。

  無論是修行打坐、做人做事,都要在這念心上用功,這就是起跑點。掌握住這個起點,人生就愈走愈光明,否則就愈來愈糊塗。所有的宗教都講成道、都講修行,但是不一定知道「道」在哪裡。起點錯誤了,就是南轅北轍,本來要去南邊,卻跑到北邊去了,跑得愈快就死得愈快;假使不跑,還在原地。所以,要有智慧,不但知其然,還要知其所以然,不要病急亂投醫,自取滅亡。

  打坐也是如此,很多宗教講靈修、運氣、守丹田、打通任督二脈、求靈感,這些都是捨本求末。佛經云:「但得本,莫愁末。」每個人都有本具的這念心,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這念心法爾如是,本具的,沒有哪個沒有。

  眾生有胎生、卵生、濕生、化生。人、牛羊,屬於胎生;雞、魚是卵生。什麼是濕生?將草堆在陰濕的地方,本來裡面什麼都沒有,過了一個星期,把草一撥開,裡面就會有蟲,這就是濕生。什麼是化生?變化所生。天人、地獄眾生,都是變化所生。又如,蠶本來是一條小蟲,最後吐絲作繭變成蛹,過了一段時間,破繭而出,就變成飛蛾,這也是化生。

  《金剛經》云:「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濕生、若化生,若有色、若無色,若有想、若無想……」有些不需要男女交合,只要起了一念貪愛,馬上就會受孕。有些人說:「佛法講三世因果,現在都可以複製人了,哪裡有什麼因果?」複製人就屬於化生,不需要男女結合,但還是要因緣和合,人的神識依業感就受孕了。平時不知道修這念心,神識就會糊塗,看到外面的境界作不了主,就會依業感投生。所以,一個人要作主,要淨化這念心,人格才會完整,心智才會提升,業障消除,心開意解,念念分明,處處作主,了生脫死,超凡入聖。

  佛經裡提到,由「惑、業、苦」三種煩惱,令生死相續。心當中起了煩惱就是「惑」,貪財、貪色、貪吃、貪睡、貪名、貪利……種種妄想,都是惑。有了這些惑,就會造業。心一動,就發動口,守不住口,亂講話,就造口業。發動於身,就造身業。有了業,就會感果。

  業,有善業、淨業、不動業,還有黑業、白業。藉由打坐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業消了,自然障盡福崇。起貪瞋癡,造殺盜淫,墮入三塗,也是這念心造出來的。受持五戒,做到儒家「仁義禮智信」五常,就屬於人道。五戒當中還分為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,中上品、中中品、中下品,下上品、下中品、下下品,三品九級。修十善,就屬於天道。天道也有生死、也有壽命。修四諦,就證羅漢果。修十二因緣,就是緣覺果。修六波羅蜜,就是菩薩。修菩薩行的目的,就是漏盡煩惱,在利他中完成自利,最後成就如來。


(六)

  藉由打坐、聽經聞法,修定修慧,就能轉化心中的煩惱無明,用定慧、用慚愧、用檢討,把心當中的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漏盡了,就是如來、大覺世尊,每個人都可以達到。所以,要到精舍聽經聞法,有空就參加禪七,這是自己的事情。第一步,要覺察、覺照,心當中要作主,只起善念不起惡念,只講好話不講壞話,只做善事不做壞事,這是我們做人做事的根本,這就是把基礎打好了。基礎打好了,再一層一層往上修建,所謂「萬丈高樓平地起,英雄不論出身低」,佛經說:「凡有心者,皆當作佛」,儒家也說:「人皆可以為堯舜」,這是一個理論,這是一個起跑點。起跑點要掌握住,一般人說每個人都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,但是,你有這個機會,卻不努力,主人翁就沒有你一份,反而成了街友。雖然成了街友,但佛性還是存在,「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」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佛法是平等的;但是假使不努力,就不平等了。

  所謂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大善知識難遇」,孔子亦云: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」,今生修行學佛,聽到這些道理,充滿了喜悅、充滿了希望、充滿了信心,是無量的福報。到這裡參加禪七,先要有這種觀念,這是自己的福報、自己的功德。所以,要珍惜這個因緣,既來之,則安之,萬緣放下。假使放不下,就是妄想、顛倒、昏沉。

  打坐就是一個「忍」,什麼都放下,按照禪堂的規矩起居作息,只有這念心,沒有第二念心。這念心很重要,就是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這念心,坐在這裡不要昏沉、不要妄想,不想過去、不想現在、不想未來,不要患得患失,什麼都不要想。念頭一動,就是妄想,「有此則有彼」。妄想來了,把它收回來;瞌睡來了,動一動。平時打妄想習慣了,現在不打妄想,心當中感到無聊、感到難過,就要忍。身體哪裡不舒服,也要忍耐。佛法講:「忍色忍欲難」,坐在這個地方,要養成一種定,沒有別的,第一步功夫就是忍。

  「忍」字上面一把刀,這把刀插到心當中,都要忍心不動。佛經云:「生處轉熟,熟處轉生」,過去很少打坐,很少在這裡用功,不是昏沉,就是妄想;不是昏沉、妄想,就是無聊,否則就是腰酸背痛、腿痛腿麻。所以,現在「理將俗反」,要忍耐。為什麼?不忍耐就對不起自己。腿痛腿麻,不要管它,這雙腿過去害了我一生,到處亂跑,花天酒地,現在讓它受受罪,處罰一下。以前眼睛亂看、耳朵亂聽,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煩惱,現在兩眼內視、兩耳內聽。過去這雙手偷雞摸狗,造了很多業,給自己帶來很多苦;現在手要結定印,不東摸西摸,不讓它動。身口意三業不動了,就清淨了。然後,這念心慢慢沉澱,從不自然慢慢達到自然。

  修行,先要認識這是一條路頭。古人云:「欲知山上路,須問過來人。」路頭走錯了,就走不到家。打禪七,就是提示這條路頭、這個心法。一切都在我們這念心,要淨化這念心、沉澱這念心。在這個地方用功,這一生受用無窮。

  《楞嚴經》云,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。狂心,我們這個心像一匹野馬一樣,心猿意馬,到處亂跑,現在把它收回來。《西遊記》裡的孫悟空,代表我們的第六意識。第六意識平時想太多了,叫它不想,偏偏要想,沒有辦法剎車。所以,藉由念佛、誦經、持咒,把心收回來,目的是在這個地方。

  以前在靈泉寺,有一位居士參加禪七,第二天就請假要回去。問他:「你為什麼要回去?」他說:「我一坐下來就想我的太太,不想就像要發瘋一樣,我要回去,不要來了。」大家要了解,男女的情感就像一把火一樣,平時不知道要把它化掉。所謂「親就是冤,愛就是恨」,冤都是由親來的,愛達不到、愛過頭了,就變成了恨,這是一體的兩面。所以,打坐就是要淨化這念心。

  提得起、放得下,就達到第一步。放下,保持無念、無住、無為這念心,清淨心要現前。自己默念三遍:「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」,暗示自己、提示自己。打坐沒有別的,就是一個「忍」字、一個「歇」字。每個人都有佛性、覺性,這念心不要迷失掉了。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!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