結夏的意義與功德


(一)

  從佛陀時代一直到現在,每一個道場每一年都要舉行夏安居,希望大眾在結夏安居的時候,儘量利用時間用功,聽經聞法、禪修靜坐。

  首先要確實了解夏安居的意義,否則不容易得到真實的利益;就像每年的佛誕一樣,我們是以什麼心情來慶祝佛誕,這非常重要。結夏也有事、有理,在中台禪寺舉辦夏安居,就是事。

  修行要具足因緣,夏安居也是一樣,必須具足因緣,依止中台禪寺,還要結界、遵循種種規定,這樣用功才會如法。儒家說:「不以規矩,不能成方圓。」製作器具時,要方、要圓,就必須有規、有矩來量度。想要成就法器、成就大器,也要有一些助道的因緣。

  第一,要有依止的常住。第二,要有人在這裡主法。第三,衣食住行不虞匱乏。第四,有人指導、開示。這些都是因緣。結夏期間,除了為三寶事之外,不能出界,要專心用功、精進辦道,希望大眾珍惜寶貴的結夏因緣。道場建設完成,一切制度也都上軌道了,現在就是靠自己用功,這是很重要的。用什麼功呢?就是心地法門。《金剛經》云: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。」有為法是成就無為法的方便;沒有有為法,沒有福德、沒有方便,要想契悟、證悟無為法也不容易。

  大眾平時修了很多方便,廣積福慧資糧,事多理少,現在就是要事理一如、事理不二、圓融無礙。這念心有體、有用,無為法就是體。所謂「無為」,就是指這念心。諸位聽法的這念心,達到寂滅、不動的境界,就是涅槃;聽法這念心,就是我們的靈知靈覺,這就是菩提。禪宗祖師說,每個人心中有一個智慧佛、一個如如佛。智慧佛,是指我們的覺性了了分明,無住生心;如如佛,即無論行住坐臥,這念心不攀緣、不顛倒,打坐的時候,則一念不生。如果修行不知道這個道理,就是走遠路、走錯路。

  無論是哪一個宗派,都想得解脫、都想生淨土、都想成道、都想證菩提和涅槃,這是一個大的目標。但是,必須了解淨土究竟在哪裡?心清淨了,就是淨土。所以,在夏安居的時候,要經常檢討、反省這個心有沒有過失,有沒有邪念,有沒有雜念,有沒有顛倒,有沒有愚癡和無明?經過檢討、反省、改過,這念心清淨了,就是智慧佛;這念心達到寂滅的境界,就是如如佛。這樣,不論修什麼法門、什麼宗派,都是一樣的。否則,就會認為自己修禪宗,屬於心法,別人修淨土,要藉佛的力量,矮了自己一截。以密宗來講,也是一樣的。密宗強調「即身成佛」,即什麼身呢?身,就是指這念心,清淨心、不動心、無為心、菩提心、無住心、廣大心、無礙心、慈悲心、平等心、智慧心……即這個心是佛。因此,無論是哪一個宗派,都是一樣的。假使不了解這個道理,聽到人家說:「你們出了家是不錯,但就是不如我這個宗好。」就會產生動搖。


(二)

  佛所說的八萬四千個法門,都是方便,藉由這些方便,目的是要達到究竟。經云:「佛說一切法,為治一切心;若無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。」《金剛經》亦云: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?」到最後,煩惱漏盡了,清淨心、無住心、寂滅心現前了,所有的法門統統要放下,也不要念佛了,也不要誦經了,也不要持咒了,也不要再修六波羅蜜了。為什麼?因為這些都是方便,都是過海的船、渡海的浮囊,已經過海了,還要這些浮囊作什麼?不是多此一舉嗎?所以,到最後一切都要捨掉。佛所說的正法最後都要放下,何況是非法呢?非法、邪法,更不能執著,想都不要想,沾都不要沾。明白這些道理了,依據這個方向來用功、學習、修行,每個人都能到達彼岸。

  什麼是彼岸?菩提、涅槃就是彼岸。此岸是眾生境界,經過煩惱的中流,彼岸就現前了。煩惱化掉了,此岸、彼岸就是一個。無論是出家、在家,假使不了解這些道理,就不知道方向,也不知道佛在哪裡、道在哪裡;方向都不知道,如何成道呢?因此,開宗明義跟大眾說明,無為法是體,有為法是用。眾生的心沒有慈悲、沒有清淨,起貪瞋癡、造殺盜淫,綁票勒索,無法無天,無所不為,這些也是心的作用。這些作用將來的果報,就是地獄、畜生、餓鬼。出家修行也是心的作用,不論是在精舍、常住、佛學院,都是清淨的、慈悲的、智慧的用,都是修福報。

  做一件善事,就得一件功德,這也是心的作用。但真實的功德在哪裡呢?真實的功德就是體,就是無為法。《金剛經》云: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。」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

  無論是大乘、小乘,都是一樣的,沒有差別。例如,三十七助道品,可幫助我們達到菩提和涅槃的境界。三十七助道品不是道,而是幫助我們淨化這個心、對治這個心,是助道的方法,目的是在這裡。佛法所說的「法法平等」,就是指每一個法都是對治顛倒的我執、法執,都是對治自己的煩惱、妄想、昏沉的方便。明白了這些道理,就能去除執著,修一切善而不執著一切善。

  有些人偏執一邊,認為不執著就是不要,因此連善法也不修。假使不修一切善法,哪裡有今天的中台禪寺?沒有中台禪寺,我們怎麼能自利、利他?佛法就是要在利他當中完成自利,利益自己又能利益眾生。所以,一切法門都要學習,不能走錯路,否則就是害了自己。


(三)

  夏安居,一方面是聽聞佛法,二方面就是打坐,這就是夏安居真實的修行、真實的意義。我們這念心,一個是體,一個是用。沒有開悟的人,心的用是屬於染用、屬於惡用、屬於糊塗的用,將來就會墮落。無論是出家或在家,起心動念是善念,說的是佛法、是好話,身行的是善事,所修的是戒定慧……這都是清淨的功德、清淨的用。現在起善用,將來就得善果,或是淨土、或是天上、或是人間。

  如果再進一步,認識這念心體,那又不一樣了。體是什麼?體,就是諸位聽法這念心,一念未生之處,無念、無相、無住、無為、無想、無願。必須靠自己多靜坐,才能徹底了解。坐久了,就有功夫;功夫現前了,這念心就會現前。經云:「若人靜坐一須臾,勝造恆沙七寶塔,寶塔畢竟化為塵,一念淨心成正覺。」淨心,就屬於無為法;無為法現前了,才能成正覺。無為法,就是指我們靜坐的這念心。無念,不起心動念;無想,不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;無為,這念心不要執著,看到任何境界,都知道是虛妄不實的;無住,無論是善、是惡,無論是明、是暗,都不要執著,不住在任何一個境界上面,因為一切都是虛妄的。

  修行要找一個最究竟的境界,那就是道、就是無為法。如果認為無為法太困難了,是在唱高調,現在不能修,這就是邪見。為什麼?出家就是要得解脫,無為法現前,才能得到解脫;無為法現前了,才有真正的淨土。所以,大家要有正知正見。沒有無為法,就沒有真正的淨土,只是自己想出來的;想出來的,就屬於五陰境界。《金剛經》云:「若有色、若無色,若有想、若無想、若非有想非無想,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。」無餘涅槃就是心之體,就是真正的淨土,才能達到菩薩的境界。

  明白了這個道理,在結夏當中,這就是一條修行的道路,這是屬於心之體。什麼是心之用?有念是用。只起善念,不起惡念,如禪宗祖師所說的,心無善念不起,口無好話不說,身無善事不行。要起心動念,就是善念;要講話,就是佛法、就是好話;要做事,就是善行、就是淨行,這就是心之用。有了這些用,未來雖然還沒成道,至少善根不會滅掉,將來所得到的是福報;可是福報用完了,就沒有了。那麼,什麼才是用不完的呢?就是心體。契悟了這念心,就是契悟了道。道,才是真功德。


(四)

  道是什麼?就是一念不生,無念、無相、無住、無為,始終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,在這個地方來用功,就是心之體。夏安居期間,就要在這念心上來用功。體和用,不是二個,而是一個,所謂「體不礙用,用不離體」。這念心用了以後要歸於無想,因此,《四十二章經》云:「念無念念,行無行行,言無言言……。」念了以後,要歸於無念;話講了以後,歸於不起心不動念、無言無說那個地方。

  這就是禪宗祖師所說的「返照自心」,哪個是自心?無念、無相、無住、無為,覺性不滅;一般佛經裡稱之為覺性、菩提心、淨土。淨土宗強調念佛,阿彌陀佛就是指我們的覺性,無形、無相、無住、無想。阿彌陀佛是無量壽、無量光,這念覺性才是無量壽、無量光,而不是外在的任何形相和境界。

  如果不了解這些道理,這一生修行就對不起自己。假使今生的知見不正,來世可能又成了邪知邪見,又會走錯路,又會走遠路。所以,體不礙用,用不離體,體用一如,體用不二。明白心體了,就知道體才是道,其他都屬於有相的福報、有相的功德。所以,夏安居有事有理,非常重要。

  達磨祖師到中國來,當時是梁武帝在位。梁武帝三次出家,就是為了要建寺廟,為了要度皇族,故意捨身,讓他們出錢贖他回去,這些都是菩薩行。梁武帝是個佛心天子,修了很大的福報,對佛教界有很大的貢獻,如:梁武帝規定中國佛教僧人吃素,吃素的功德就是從梁武帝開始的。達磨祖師決定先去度化他,告訴他心地法門、無為法,使他明白心之體。

  達磨祖師看到梁武帝發心廣大,想度他契悟本心。梁武帝一看到達磨祖師,就問:「我建了幾百個道場,度了數萬人出家,請問達磨大師,我這些功德有多大呢?」達磨祖師回答:「毫無功德!」梁武帝進一步問:「這些都不是功德,那什麼才是真功德?」達磨祖師說:「這些不是真功德,只是人天小果、人天福報而已!」這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: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」,不是以有為法而有差別。所謂「實際理地一法不立」,無為法就是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的這念心。不管是好的、壞的,這念心裡面什麼東西都不能存在,「有一些些,還有一些些」,這念心是絕對的。就如同眼睛一樣,裡面不能有一點點灰塵、渣滓跑進去,就算是世上最珍貴的鑽石打成了粉,放到眼睛裡,眼睛也會瞎掉。所以,我們的心當中是一法不立,這就是般若,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的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!

  達磨祖師答覆梁武帝,說他沒有功德,這只是福報,不是功德。梁武帝問:「什麼才是真功德?」達磨祖師就為他開示心地法門:「淨智妙明,體自空寂,如是功德,不於世求。」「淨智妙明」,就是諸位聽法的這念覺性,清淨的智慧,真空妙有。所謂「明」,心要清清明明、光光明明、念念分明。這念心無形無相,真空無為。「體自空寂」,諸位在這個地方去返照。「如是功德,不於世求」,這就是真功德。想要入道,就必須在這個地方入,要「百尺竿頭再進步」,契悟這個道理。


(五)

  儒家說:「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;可離,非道也。」「須臾」,就是一剎那都不能離開我們當下這念心,堅住正念,隨順覺性,念念分明,清明在躬,在這裡來用功,這就是「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」。什麼叫作離開呢?忽然一下打了妄想,想是、想非,想東、想西,想南、想北,想美、想醜。無論是世間上的欲愛也好,出世法的道理也好,只要起了一個念頭,這念心就跑掉了。

  心之體才是道,心之用也是道,體用一如也是道。所以,夏安居期間,如果自己用功坐不下來、靜不下來,就要檢討反省,看看是哪些念頭在作怪,自己要知道。無論是聽到的也好、見到的也好、心當中打妄想也好,這些念頭都是自己的事情,不是外面有個什麼東西。無論是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所有一切都是自己的妄想,都是自心起用,沒有別的。

  明白這些道理了,還要求什麼?「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」,坐下來什麼都不要理。一念萬年,萬年一念,要有這個信心。這一生想要了道、悟道、成道,假使不在這裡用功,修任何法門、任何宗派都沒辦法成就。

  祖師說「萬法歸宗」,「宗」就是心地,佛法就是心地法門。哪個心?菩提心、涅槃性,就是指這個覺性,念念分明,處處作主,清明在躬。假使這念心作不了主,起了煩惱,看看是哪一種煩惱?是貪的煩惱、瞋的煩惱,還是癡的煩惱?就用不同法門來對治。

  所謂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法門是個方便,一個是用來普度眾生,一個是對治自己的煩惱。男女之欲愛、色愛就是生死的根本;對治欲愛、色愛,要修不淨觀。把自己對人的執著看破、放下,用般若來觀照、分析:我為什麼愛他?人身是臭穢的,毛、髮、爪、齒皆是不淨之物,怎麼還想入非非呢?不是自己顛倒是什麼?這些道理,我們一開始就明白,雖然知道,但做不到。為什麼?沒有修不淨觀,沒有吃這個藥!沒有吃這個藥,這個病怎麼會好?絕對好不了。不淨觀就是對治欲愛、色愛的法門。

  假使檢討起來,自己經常發脾氣,就要修「四無量心──慈無量、悲無量、喜無量、捨無量」。怎麼修?「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」,把整個身心放下,「將此深心奉塵剎,是則名為報佛恩」,心量要廣大,要修四無量心,就能對治瞋恚的煩惱。

  什麼是癡?看到經文,有很多道理,看也看不懂、聽也聽不懂,甚至打瞌睡。這個心就像經上所說的「心粗如柱,道細如毛」。聽不懂,是癡心太重,就要修析空觀。分析內四大空、外四大空,諸法都是因緣和合,畢竟空寂。修空觀,就能對治愚癡。

  貪、瞋、癡的煩惱沒有了,就堅住正念、隨順覺性。正念是什麼?所謂「不起凡夫染污心,即是無上菩提道」,保持自己這念覺性,不是另外還有一個覺性。這些都是修行的一些轉折、一些過程,假使連這個過程都搞不清楚,怎麼修道、怎麼成道呢?


(六)

  佛經裡講得非常清楚,人的根器分為利根和鈍根。利根的人,一聞千悟,聞一知十,聞十知百,一看佛經,馬上就能契悟了達;鈍根的人,聽什麼法門都聽不懂,一聽就打瞌睡,就算是十遍、一百遍、一千遍、一萬遍,可能都不了解。假使自己是鈍根的人,不要灰心,所謂利根、鈍根,也只是暫時把我們的根機分析一下而已。現在是利根,是過去修來的,沒有過去的加功用行,哪有今天這個利根呢?沒有的!假使現在屬於鈍根,代表過去沒有修好,如果現在還在等待、還在觀望,始終沒辦法進步。要誦經、持咒、禮懺,要知恩、感恩、報恩,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,這是從事上努力。最後還要通達理,什麼理?能所俱空──修善不執著善,歸於自心;斷惡,無惡法可斷,能所俱空。

  佛經裡面提到,鈍根的人修行有幾個層次:先修一切善法。為什麼要修善法?就是為了對治自己過去、現在的所有惡法──惡念、惡言、惡行。假使不修善法,怎麼對治得了惡法?所以,要修戒定慧、誦經、持咒、打坐、禮懺……什麼都要修。等到心中沒有貪瞋癡了;口不惡口、兩舌、妄言、綺語,口業清淨了;身不造殺盜淫,身業清淨了,這就是善法成就了。再上一層樓,善法也不執著,把這個法執捨掉,最後歸於無念、無相、無住、無為,這就是「先以善攝惡,後以捨攝善」。根機好的人,直截了當,當下就是無念、無相、無為,當下就是寂滅,當下就悟到心之體了。無論是利根、鈍根,最後都是一樣的。

  一般人的根機都是如孔子所說的「學而知之,困而學之」,不是先知先覺。先覺,只有佛陀一人。第一種人是「學而知之」。第二種人,學也學不會,就是「困而學之」,別人念一遍就會,我必須念一百遍才會;別人念十遍,我要念一千遍。雖然如此,但「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」,到最後,「及其知之,一也」,到最後統統是一樣的。不管是天生的神童,或是一步一腳印慢慢走來的,到最後統統都爬到山頂了,是不是都一樣呢?

  如果我們不知道學習,自甘墮落,就始終在原地踏步。所謂「生而知之,學而知之,困而學之」,「生而知之」,就是一生下來就知道;假使一生下來不知道,就必須要學;假使學了也不知道,就要勤能補拙,加緊地學。如果在這方面搞不清楚,到處尋師訪道,找外面的人加持,到最後一無所得,就是愈來愈糟糕。

  大家要了解,世間上沒有僥倖的存在。如果走了錯路、走了遠路,就是自己害了自己!每一個人都會老,老了以後,每一個人都會死。到了年紀大了,想要打坐,腿都硬了,坐不下來了;想要背經,腦筋也老化了,看了經典就會忘記。所以,趁著還沒有老、沒有病,要趕快用功。


(七)

  所謂「師父引上門,修行在個人」,心地法門的功夫用上了,就能脫離生老病死。怎麼脫離生老病死呢?每個人都是從母親肚子裡生出來的,有生就有死。歷史上有沒有記載什麼人能從過去活到現在的?沒有,最多壽命延長一點而已。中國歷史上的彭祖活了八百歲,還是覺得自己的壽命太短,還要向上天求壽。就算是活到一千年,還是要死。為什麼?有生就必定有死。佛經裡講得很清楚,我們這個身體是地水火風、父精母血,因緣和合而成;因緣散掉,就死掉了。同時,我們這一生是業果循環,來世也是業果循環,造了業,由善業、惡業牽引,非生不可,就是如此的。

  我們現在怎麼去了生死?怎麼達到不生?心念無生,就能了生死。我們這個心由有念歸於無念,這念心不生就不滅,不生就不死,翻過來是手掌,翻過去是手背。生死要從心上來了,這是做得到的!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,怎麼去了生死?不可能的事!念佛也是一樣的,用念佛的方法,一念抵萬念,來度我們過去所有的妄想。無論是念佛、誦經、持咒,最後歸於無念,能所俱空。無念、無住,這就是「萬法歸宗」。

  心念不生,生死就了了。但一般人只能維持三分鐘、五分鐘,過了以後妄念又跑出來了,心當中的煩惱始終是糾纏不清,那就要靠現在的功夫。靜坐時這念心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。進而時間延長,無念、無住、無為、無想,常寂常照,常照常寂,這就是淨土,這就是法身。在這個空間裡,什麼人都找不到你,閻王小鬼找不到你,連佛也找不到你。

  所以,這念心要達到無生的境界,必須要靠自己努力,誰也幫不上忙,解鈴還須繫鈴人。自己的煩惱、執著在自己的八識田中,諸佛菩薩不能把種子從你的八識田中拿掉,另外安一個清淨的種子下去。所以,佛法就是轉識成智。我們過去是壞人,現在覺悟了,想成賢、成聖,怎麼辦呢?必須從現在開始,改過自新,檢討反省,觀空破執。把過去壞的種子,統統轉過來,轉識成智,這才是佛法。如果不這樣做,就算把身體燒掉也沒有用,方向都錯誤了,這些都是邪見、都是妄想,始終是南轅北轍。修行不能走錯路、不能走遠路。有法執,就是走了遠路、走了錯路,心外求佛、心外求法、心外求道。


(八)

  希望每一位在夏安居當中,都能朝這個方向努力。道,就是諸位聽法這念覺性。《四十二章經》云:「觀天地,念非常;觀世界,念非常;觀靈覺,即菩提。」靈覺,就是諸位這念覺性。覺性不要迷失、不要顛倒,有了過失,要趕快慚愧懺悔、檢討改過,把它淨化。如此,才會清楚、才會明白、才會作主,才不會隨業流轉,就是這麼簡單。明白了以後,還要細水長流。因為我們的習氣太重,執著太多,就像心中有一潭水渾掉了,現在知道這個道理,藉夏安居這個因緣用功來沉澱。

  怎麼沉澱呢?第一,這個地方是一個避風港,沒有外面的境界風了。第二,雖然沒有風,但過去的念頭始終沒完沒了,也不要害怕,本來就是如此的。現在就是不理它、不動,照它、看破它。參禪的人就回光返照:「是誰?誰在起心動念?」「誰」字一提,照它一下,妄想就沒有了。照破了以後,又要保持平常心。平常心才是道,平常心就是我們的覺性。這就是一個公式,假使這個公式都不知道,這一生不是走錯路,就是走遠路。明白這個公式,朝這個方向繼續努力,一步一腳印,一步一光明,愈走愈光明,就是如此的。

  無念、無相、無住、無為、無想、無願,這就是菩提、涅槃。每一尊佛菩薩都是在這裡用功,一切都要歸於自心。經云:「菩薩清涼月,遊於畢竟空,眾生心水淨,菩提影現中。」要淨化心水,沒有別的。所以,打坐就是用《楞嚴經》所說的「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」這個功夫。靜坐就是要忍耐,現在年輕力壯,不知道用功;等年紀大了,雙腿、腦袋都老化了,想用功已力不從心;因此,現在正是用功的時候。功夫用好了,這念心時時刻刻都存在,了了分明、清清楚楚、清明在躬,無念、無住、無為,有體、有用,用不離體,體不礙用,體用一如。

  無論修任何法門、任何宗派,假使違背這個道理,都不可能成道。為什麼?道不離開這念心!離開這念心,還有什麼道?如果離開這念心另外還有一個道,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早就統統成道了,十方諸佛早就把眾生統統送到淨土裡了。為什麼佛菩薩不運用神通把眾生送到淨土呢?為什麼不是佛菩薩來摩頂就能成道、開悟呢?因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!解鈴還須繫鈴人,必須要靠自己用功。所以,每一年有一個夏安居,這是一個福報,機會難得,要把握這個機會努力用功。

  經云:「不起凡夫染污心,即是無上菩提道。」想要這念心不染污,不是容易的事。既然過去染污了,現在就要對治。對治了以後,無能無所,不作對治之相,歸還原處,歸還本心。

  希望每一位把握結夏的這一個善緣、這一個淨緣、這一個福緣、這一個法緣。因緣到了,自己不把握,就要等到明年。所謂「諸法緣起」,所有一切都是因緣和合。一個是善緣、一個是惡緣,一個是世間緣、一個是出世緣。結夏,是出世緣、是佛緣、是法緣。因緣現前了,大家要把握。祝福大眾在夏安居這三個月當中,不會空手來,也不會空手去,要對得起自己。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!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