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佛──九十六年僧眾禪七導師開示


(一)971207

  過去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正覺,未來彌勒菩薩在龍華樹下三會成佛。無論修哪一個宗派,目的都是想要成佛,但如果弄不清楚「佛」的意義,修行就會沒有方向,糊里糊塗,空過一生。

  在事上來講,佛具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這是事上的成佛。成佛就是成道,有羅漢道、緣覺道、菩薩道、佛道,所以成道也有層次上的差別。

  理上來說,佛,就是指這一念心,菩提心、涅槃性。菩提和涅槃沒有形相,是無相,就是指我們當下這念心,這就是修行共同的目的。無論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最終都要證到菩提、涅槃的境界。淨土宗說「花開見佛」,禪宗講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密宗講「即身成佛」,所見的「佛」、所成的「佛」,都是指菩提、涅槃。

  因此,要成佛就要見性。佛性就是覺性、靈性。修行學佛必須知道佛性在哪裡;如果不知道,修行就沒有方向和目標。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,最後通通歸於自性菩提和自性涅槃。人人都有自性,所以人人都能成佛。

  淨土宗說: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,「花開見佛」是什麼意思?「悟無生」又是什麼意思?這個佛是指我們內心的佛,不是外面的佛。一般人認為,見佛就能得解脫,假使如此,那麼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善星比丘為何仍墮入惡道?就證明見佛是見自性佛。「花」,就是蓮花。蓮花是一個譬喻,蓮就是心蓮,我們這一念心就像蓮花一樣,依心清淨的程度分為鐵蓮花、白蓮花、銀蓮花、金蓮花,鐵蓮花是譬喻眾生的心就像生了銹的鐵一樣。

  所謂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」,比喻凡夫心像淤泥一樣,裡面又髒又臭,但在聽聞佛法之後,藉由檢討反省、禪修靜坐,沉澱這念心,回光返照,觀空破執,這念心不染著六塵境界,慢慢就成為白蓮花。然後繼續用功,最後到達「金剛道後異熟空」,就變為金蓮花。

  何謂不染著六塵境界?譬如,髒的水倒到蓮花上,蓮花也不嫌臭;用香水噴到蓮花上,蓮花也不覺得香。換句話說,遇到不好的境界,心不嫌棄、不排斥;遇到好的境界,心也不生貪著。如《金剛經》所說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就是心無染著,無住生心。

  從鐵蓮花到白蓮花,從白蓮花到銀蓮花,從銀蓮花到金蓮花,是代表修行過程中心清淨的層次。心的境界很多,有煩惱心、善心、惡心、染污心、菩提心、無住心、大慈悲心。如果心中充滿愚癡、邪見、惡業,這就是惡心,裡面一片黑暗,不但黑暗,還有鐵銹,稱之為鐵蓮花。這個銹慢慢地把鐵腐蝕掉,最後就是墮落,無法證到菩提。

  一般人以為往生淨土,就能從蓮花裡面生出來;事實上,蓮花是指我們這念心,如果這念心清淨了,現在就坐在蓮花台上。明白這個道理,信受奉行,這一生絕對能生淨土。



(二)971214

  修念佛法門,乃至聽經聞法,忽然契悟念佛的是誰、能聞的是誰,就是見到了我們本具的佛性。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,見到本具佛性,就悟到無生。無生,即是沒有念頭。有念就是有生──起惡念生到惡道;起五戒十善的念頭,生到人道和天道;證到四諦寂滅境界,生到聲聞道;證到十二因緣,是緣覺的果位;修六波羅蜜,就生到菩薩的世界去。靜坐時一念不生,不但惡念不生,連善念都不生,這就稱為「悟無生」。

  假使想到過去,就住在過去。過去已經過去了,就像一個夢境,還想它作什麼?所以,不想過去,也不住在過去的心境當中。也不想未來,一般人常常想:未來要到哪裡去,未來要做什麼事情……未來還沒到,想再多也是空想一場。所以,未來也不想,就不會生到未來的夢境當中。此外,也不要想現在,現在一起心、一動念,就屬於生滅,就不是無生。所以,過去也不想,未來也不想,現在也不要想,這就是無生。為什麼要無生?無生就沒有生滅,一真法界、菩提、涅槃,這就是真正的佛法。

  禪宗有個公案:龐蘊居士是個大徹大悟的人,全家四口都悟了道。有一天,龐居士想去度有緣的人,經過一個講堂,裡面有位法師正在講《金剛經》,龐居士也進去聽。聽法師講到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龐居士就問:「請問座主,既然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四相都沒有,那麼是誰在講經?誰在聽經呢?」這位講經的座主被問得啞口無言:「對啊!我講了這麼多次《金剛經》,這個問題,我還沒有發現,誰在這裡講經?誰在這裡聽經?」這位座主感到很慚愧,於是對龐居士說:「謝謝大德的光臨指導,這個問題我實在答不出來,請大德指點一下。」龐居士就說了幾句偈,說了以後,這位座主一下就開悟了。

  如果因緣成熟,在座諸位聽了這幾句偈也會開悟;假使因緣沒到,說了也沒用,不但說了沒有用,就算說十次、二十次也聽不進去。為什麼?心太粗,法太細,所以不相應。眾生的妄想心始終停不下來,所以對這個法門就不相應。自己沒辦法開悟,不能怪因緣沒有成熟,因緣是自己創造出來的!就是自己要努力、要有信心──要在因地上努力,要相信正法住世,要知慚知愧,要修善斷惡。假使有了這些心,一聽,馬上就懂。

  龐居士說:「無我復無人,作麼有疏親;勸君休歷座,不似直求真;金剛般若性,外絕一纖塵;我聞並信受,總是假名陳。」「無我復無人」,即是《金剛經》所說的無我相、無人相。既然無人相、無我相,心當中就沒有念頭,也沒有人我是非,是一片空寂,是無生境界。

  念佛念到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,就是悟到我們當下這一念心,沒有東方、西方、南方、北方、上方、下方,沒有任何方所,達到一個絕對的境界。佛不在西方,也不在東方,無生就是佛。我們這念覺性,沒有生、沒有滅。悟到這個道理,就知道念佛要念到能所俱空、能所雙亡──無念佛之人、無念佛之心、無所念之境、無所念之佛,能所俱空,一念不生,悟到無生,馬上就花開見佛,心就明了。

  「無我復無人,作麼有疏親」,人相、我相都沒有了,何來有疏親?這念心是絕對的空寂、寂滅,只有當下這一個靈知靈覺,這念心每個人都有。

  「勸君休歷座,不似直求真」,現在保持當下這念心,不要離開講經這念心,不要另外去尋師訪道、找大善知識、求佛求法,這一念心「當下即是,動念乖真」,要直下承擔。佛是不可求的,有求就是妄想,要不作佛求、不作法求、不作僧求、不作眾生求,也就是達磨祖師所說的「無所求行」。真心本來清淨,要想東求西找,就錯誤了。一念不生,萬法無咎。要求一個真心、求一個真如,都是妄想,只要不求,這念心自然現前。

  「我聞並信受,總是假名陳」,諸位聽到這些道理,並且信受奉行,覺得這個法實在是無上大法,這一生就不會白費。如果沒有悟到這念心,聽到這些道理感覺無關痛癢,就沒有意義了。



(三)971221

  《金剛經》說無住生心,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,這個心究竟是哪一個心呢?禪宗是傳佛心印,不是故弄玄虛,希望大眾要有信心。悟了,一定有信心;沒有悟的話,就要培養信心。如何培養?要發大願,發四弘誓願──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諸佛菩薩都是發四弘誓願,所以我們也要發這個願。

  眾生的心處處執著,不能無住生心,因此,發其他的願,容易產生執著、妄想。舉例來說,發願往生西方,於是,天天都想到西方去,對這個世界的人事物都產生厭惡,做人做事都成了障礙,與這個社會不相應。一般人認為生到淨土就能享受種種快樂,黃金為地,琉璃為池,微風吹動,快樂得不得了。要知道什麼是苦、什麼是樂?佛經裡講得很清楚:「菩提覺法樂,涅槃寂靜樂。」契悟了這念清淨心,是最大的快樂;心達到寂靜無為,才是最大的快樂,這就是諸佛菩薩所享受的快樂。假使只希望享受黃金為地、琉璃為池、微風吹動,想吃什麼就有什麼,那就是屬於眾生境界了,不是真正的佛法。我們出家修行是為了什麼?不是去淨土享受一番,而是為了求無上道,要證到菩提、涅槃,要成就佛的智慧、福德、願力、禪定,乃至於神通妙用、說法無礙,目的是在這裡。既然如此,就要悟到佛的心才行,佛的心就是菩提、涅槃,沒有悟到佛的心境,不可能有淨土現前。

  經上說,眾生眼以色為食、耳以聲為食、鼻以香為食、身體以觸塵為食、意根以法塵為食;佛菩薩是以禪悅為食,法喜充滿。什麼是法喜?聽聞到微妙法門,心中歡喜得不得了,這就是法喜充滿。什麼是禪悅?我們每天上供,供養香花、水果,諸佛菩薩不是吃這些東西,如果佛菩薩吃這些東西,那就變成了眾生、鬼神。菩薩是以禪悅為食,這念心不打妄想、不落昏沉,超越時間、空間,這就是禪悅。諸位坐在這裡,只有聽法的這念心,不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不落昏沉,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,這念心達到寧靜,是絕對的境界,坐在這裡一個鐘頭一剎那就過去了,就是坐到一支好香。假使這念心還在相對的境界當中,都屬於眾生,不是菩薩。明白這些道理,就找到了一條路,修行就有了方向;假使連路都沒有找到,就會禁不起五欲、邪見的引誘。

  時間、空間是虛妄的,所有一切相對的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。那麼,什麼才是實在的?菩提心、寂滅心,就是實實在在的,這念心達到無為、無住,覺性現前,這個禪堂就是人間淨土。淨土不是在外面,心淨佛土淨,心清淨了,外面所有的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,通通變成淨土。這是百分之百的真理,這就是真正的佛法。假使不了解這個道理,不知道檢討反省、改過向善,只拚命想著:「佛菩薩啊!我要生到東方、南方、西方淨土。」這都只是妄想。心清淨,佛土才清淨;心不清淨,坐在淨土當中,淨土也會變成穢土。所以,一切法不離自心。明白這些道理,行住坐臥都是道,搬柴運水都是神通妙用。念佛也是如此,念念不離心,念念歸自心,通通要銷歸自性,安住在覺性、菩提和涅槃。




(四)971228

  古印度琉璃王想把釋迦族趕盡殺絕,神通第一的目連尊者為了要救釋迦族,把五百童男、童女裝在缽裡,送到天上去避難。等到戰爭結束以後,目連尊者到天上一看,五百童男、童女全都化成了血水,這是在劫難逃、業果難逃。因為人道有人道的業,天道有天道的善業,人間是善、惡業夾雜。持守五戒的程度分為九個層次,上上品五戒,就生到北俱盧洲,其餘都是生在人間。修十善,未來的果報才是在天上。

  俗話說: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」,佛法也講:「沒有天生的釋迦、自然的彌勒」,無論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一切都要在因地上努力。每一尊佛都是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勤苦修行,不是簡單的。佛為了廣度各種根機,因此設有種種法門,有漸修、有頓悟,還有五乘佛教,讓每個人自己去選擇。無論是哪一種法門,每一帖法藥都是甘露法雨,要親自去吃,病才會好,業障才會消除,才會悟到本心,才知道什麼是三惑漏盡、二死雙亡。

  禪七就是淨心、定心、明心。悟到這念心,動靜閒忙、二六時中要保養這念覺性。如何保養?佛經上說:「不起凡夫染污心,即是無上菩提道。」什麼叫不染污?一起心動念,就是無明、煩惱、妄想,這就是染污。眼睛一看到外面的花花世界,見到好的就歡喜,見到不好的就起煩惱。無論是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喜歡的就想要佔有;佔有不到,就用種種方法巧取豪奪,就造惡業了,這些都是眾生境界。佛菩薩見到好的,心裡不取著、不生貪愛,了知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;看到壞的境界,心裡不生排斥、不起煩惱。

  眾生就是有眾多的生滅,無論是好的生滅、壞的生滅,都是一個夢。善業是好夢;惡業是惡夢。作夢就屬於眾生境界,佛菩薩是不作夢。所以,塑一尊菩薩像,稱作菩薩,就落入境界了。什麼是文殊菩薩?智慧才是文殊。什麼智慧?空的智慧,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有這念無住心,就見到如來,就是文殊菩薩。修一切善,無善不修;斷一切惡,無惡不斷,當下就是普賢菩薩。起大慈悲心,戒殺放生,能所俱空,願代眾生受苦,好事給他人,壞事自己承擔,慚愧懺悔,現在就是觀音菩薩。人家不願意做的事,自己承擔起來,願代眾生受無量苦,不捨一眾生,就是地藏菩薩。社會上的邪見很多,有些人自稱是如來轉世、菩薩轉世、濟公轉世……,告訴你三世因果,說你前世是什麼人,若被這些說法迷得團團轉,就墮落了。

 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。聽到這個法,自己要吃這個藥,要捨除過去的邪見、執著,否則左耳進右耳出,跟自己毫無關係。大眾平時都很忙碌,自利利他,「修一切善,無善不修;斷一切惡,無惡不斷;度一切眾生,無眾生不度」,這是自己的菩薩願行。在禪堂裡,無眾生可度、無佛道可求、無法門可修,能所俱空。為什麼?有求皆苦,無求乃樂。佛經云:「修無修修,念無念念」,因此,求而無求。但是,我們還是要修行,假使不修,心當中的煩惱沒有辦法轉過來,所以一定要修。修了以後,執著善法、功德,又落入妄想、法執,所以要修無修修──修了以後,沒有能修、所修,最後歸於當下不生不滅這念心。不生不滅這念心就是道、就是佛,所以說無佛道可成。明白這個道理,就是悟道。悟到這個道理,安住在這個地方,在動靜閒忙中保養,就稱為修道。修道圓滿了,就是成佛。修,只是把妄想、無明、昏沉修掉,不是有什麼可得,因為有得就有失,有生就有滅。完全沒有妄想、昏沉,完全能夠作主,達到寂滅,一切都是現成的。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