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步紅塵 第五十一集
[ 89.04.21華視播出 ]
佛法講:「沒有天然的彌勒,自然的釋迦」,
意思是任何事情,都要經過一番勤苦的耕耘,才會有所收穫。

 

【 惟覺談禪 】:如何獲得真正的成功

問題一
成功的定義是什麼?

老和尚開示:

  佛法講:「沒有天然的彌勒,自然的釋迦」,意思是任何事情,都要經過一番勤苦的耕耘,才會有所收穫。佛經裡講: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,就是說,做事情必須腳踏實地,只問耕耘不問收穫,只問因不問果,否則,好高騖遠是不容易成就的。有些人在自己事業挫敗時,就認為是社會制度不好,或是朋友不幫忙,其實是不知道自己應該腳踏實地去努力。

  《百喻經》上記載,有一個富翁,他的朋友建了一棟三層樓房。這位朋友請富翁去參觀,富翁一看,果真是美侖美奐,尤其第三樓更是富麗堂皇。富翁心想,我有這麼多錢財,應該也來修建這麼一棟樓。但是又想,要建這一棟樓所花的時間、金錢太多,乾脆只建最上面一層就好了,可以省下其餘的時間和金錢。主意打定了,富翁就請來一位木工,並且要他依照那位朋友的第三層樓為標準去做,但木工說:「一定得先打地基,再蓋第一層、第二層,這樣子才能建第三層樓啊!」富翁卻堅持說:「我只要第三層樓就好了,其他什麼都不要。」木工見富翁這麼堅持,為了賺錢,就依富翁的意思,地基也不打、一樓、二樓也不建,只用幾根大木頭當架子撐起來,直接建第三層樓,當然很快就建好了。落成的時候,富翁請了親戚朋友來參觀,親戚朋友們一看,都覺得這棟房子非常危險,誰也不敢進去,於是只有富翁自己進去,自己讚嘆、自己欣賞。沒過多久,這棟樓經不起考驗,很快就倒塌了。

  所謂「萬丈高樓平地起」,做任何一件事情,不但是要一層、二層按部就班的做,而且還要打地基。儒家也說:「登高必自卑,行遠必自邇。」作人也是一樣,要先打好地基,就是健全我們的人格。依佛經所說,第一、要受三皈依,第二、要受五戒,三皈五戒就是地基。打了地基之後,還要一步一腳印的努力,例如,釋迦牟尼佛修了六年的苦行;禪宗的祖師趙州老人,八十歲還要行腳;百丈禪師一日不做一日不食,這些都是告訴我們,成功必須靠點點滴滴努力而來。又如,在我們山上打禪七,一共七天,開始的第一天、第二天、第三天、第四天實在很辛苦,但是,必須經得起前面的考驗,後面才能坐到一枝好香,得到三昧。所以佛經裡講,打禪七、修禪定都是「先苦後甜」,禪宗也有一句名言:「不經一番寒徹骨,怎得梅花撲鼻香」。所以打禪七時,要求每個人一定要坐七天,因為這樣才能得到功效。雖然開始的這幾天坐得腿又酸、又麻、又痛,乃至於頭昏腦脹,可是,如果這段時間能夠努力調身、調心,忍耐過去,到最後第五天、第六天,乃至第七天時,因為身心調好了,就可以入定了。一坐下來覺得身體不存在、時間也不存在、空間也不存在,坐得很舒服、很自在,一個鐘頭一剎那就過去了,這就是三昧現前,就是最大的快樂,也就是佛經裡所謂「禪悅為食」、「法喜充滿」。

  有一些居士經常聽到師父這麼說,就告訴師父:「既然打禪七前一天、兩天、三天、四天,這麼辛苦,乾脆我以後只參加第五、六、七天就好了。」這種說法,好像是很有道理,但其實就和這個富翁一樣,只要建第三層樓,下面一、二樓都不要,可不可能呢?當然是不可能的,因為我們必須有前面的辛苦,才會有後面的結果。

  再舉個例來講:現在一般青年朋友,喜歡看刺激的拳擊比賽,拳王打架看起來很精彩,但卻沒有去想拳王是挨了多少拳頭後,才能得到這個拳王的寶座。同樣的,一位歌星,我們看到他唱歌很優雅,得到很多的掌聲,可是一般人卻看不到他拉嗓子時的辛苦。如果我們了解這些道理,就應該腳踏實地,不要好高騖遠,一步一腳印,種因必得果,從因上去努力,一定會成功。


問題二
如何修持,才能獲得圓滿的成功?

老和尚開示:

  我們作人、做事,必須要有正確的觀念、良好的態度。「觀念」就是指我們的思想,如果思想正確,就如一條光明的道路;若思想不正,就會南轅北轍,方向錯誤做任何事都不容易達到目的,即使達到了目的,最後也會非常危險。所以我們一定要建立正知正見,在佛法裡講的就是「八正道」。

  首先以態度來說,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態度要有原則,例如表現在臉上的喜、怒、哀、樂等,就是態度。儒家說:「富而不驕,貧而不諂。」就是在富貴的時候,不要驕縱、傲慢,也不可氣勢淩人、目空一切;貧困的時候,更不要諂媚,這是很沒有格調、沒有氣節的。這就是我們作人的根本態度,也是一種修養。如果都能做到,人格就會健全。

  第二,不可以喜怒哀樂、反覆無常,要控制我們的情緒,要有慈悲和智慧,在佛法中稱為「悲智雙運」。一般而言,慈悲屬於感情,智慧屬於理智,如果一個人的感情太重,就會被感情左右,做任何事情都不容易成就;相反的,如果只有智慧,而沒有感情,在日常生活上,對人一定是冷冷冰冰,像是冷血動物一樣,這就是缺乏慈悲心。所以,我們若能兼具慈悲和智慧,朝這個兩個方向去做,就是「悲智雙運」、真正的菩薩行,做什麼事情都容易成就。

  其次,我們應該做什麼樣的事業,也有原則。以佛法來講,就是正業和淨業,正業就是正正當當的事業,淨業就是清淨的事業,例如:「賭博」在很多國家是合法的,之前台灣也計畫開闢一個地方,成立賭城。表面上看來,這好像是合法的正業,但其實它是不淨業,不淨業會污染人心、破壞道德,為社會帶來禍患、詐欺,甚至癱瘓。所以,我們作人做事的基本原則,就是要從事正業,而且是淨業。

  佛經裡有一個公案:有一次釋迦牟尼佛,手拿一個摩尼寶珠,這個摩尼寶珠非常的精瑩剔透、光芒耀眼,而且價值連城,釋迦牟尼佛把這個摩尼寶珠給四大天王看,並問:「天王!你看看我這個摩尼寶珠光芒四射,裡面有什麼顏色?」四大天王一看,回答說:「世尊!這個摩尼寶珠是世間上最名貴的,裡面有黃色、綠色、青色……,共有七寶顏色,實在是非常的珍貴。」釋迦牟尼佛馬上把這摩尼寶珠放進口袋裡,然後舉起一隻空手,再問四大天王:「你看到我手上的這個摩尼寶珠嗎?」四大天王一看,世尊的手上並沒有摩尼寶珠,只是一隻空手,就說:「世尊,我只看您的一隻空手,手裡面沒有摩尼寶珠啊?」佛就開示說:「其實人人都有這個摩尼寶珠,前面的那個摩尼寶珠,雖然是價值連城、非常寶貴,卻是有生有滅,將來還是會壞掉。而現在我手上的『摩尼寶珠』,可是用不完的。我們能看的這念心,能反觀自照的這念心,經常地檢討反省、保持平靜、寧靜,安住正念,站得住,站得長,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如如不動,就是『摩尼寶珠』。這個人人本有的摩尼寶珠,具足了無量的智慧、功德,無量的神通和妙用,這個才是我們真正的財富。」

  每一個人都有這一念心,從小一直到老,學了很多智慧、很多技能。問一問自己:「這個智慧、經驗和技能,放在什麼地方呢?」大多數的人可能會說:「放在腦子裡面」,甚至於「在腦神經細胞裡」這個答案只對了一部份。因為我們人除了有色身和物質生活外,還有精神生活。佛法裡記載,只要得到禪定,得到神通,就能夠知道過去無量無邊的事情,所指的就是我們這一念心。在儒家歷史上也記載著,白居易生下來就認識「之無」二字。這就證明我們每一個人,除了物質、除了身體外,確確實實還有一個「摩尼寶珠」,如果人人都朝這個方向去努力、去返照,我們的生命將是無窮盡的,這就是真正的財富。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