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步紅塵 第四十九集
[ 89.04.07華視播出 ]
「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」是天下父母親共同的期望,
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比別人更優秀,
能夠出人頭地,好為自己爭口氣。
然而,對兒女過高的期望,可能適得其反,造成兒女身心極大的壓力。

 

【 惟覺談禪 】:理想的教育

問題一
父母親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來教育子女呢?

老和尚開示:

  所謂「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」,這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心。如果愛心當中有智慧,就能得到相輔相成的效果;相反的,如果過於溺愛,就可能產生負作用。所以,我們中國的教育思想就是「中庸之道」。這就是說,太積極了,會使孩子產生壓力,有情緒反彈、起無明;太鬆了,會使孩子懈怠放逸,兩者都不適當。

  中國有一個故事,一個農夫看到自己的稻子長得又矮又瘦,心裡很難過,整天想著「怎麼樣才能讓稻子趕快茁壯,趕得上鄰家的稻子那麼茂盛?」他忽然想到一個方法,就到田裡面去把自己的稻子往上拉,把每一棵稻子都拉高了,自己感到非常歡喜,覺得這個方法真是太好了。不料,第二天到田裡一看,稻子全都枯萎了,這就是因為過份求好心切而產生的結果。

  佛經裡也有一個故事,叫做「愚人吃鹽」。在一個鄉村裡面,有一個人到親戚家裡去作客,親戚很久沒和他見面了,於是準備了很好的菜飯來款待他。其中有一道湯淡淡的沒有味道,主人就叫他太太拿些鹽來放到湯裡,湯的味道就變得非常好。客人喝了湯,覺得這個湯特別鮮美,心想:這個鹽巴實在太好了。於是就向他的親戚要了一大包鹽回家。

  到了吃飯的時候,就吩咐他的太太把鹽放到菜裡。他想,這鹽巴只放一點點就那麼好吃,如果放多一點一定更好吃。放是把一包鹽全灑到湯裡、菜裡,結果鹹得不能下嚥。所以說,做事情要恰到好處。

  佛經裡面還有一個故事。釋迦牟尼佛有一個弟子叫做二十億耳,有一次,這位尊者誦經的時候很悲切、很激昂,釋迦牟尼佛聽到了就對他說:「你誦經這麼悲切,心中一定有很多煩惱,為什麼起這些煩惱呢?」二十億耳尊者說:「世尊,我出家修行很久了,看到別人得到三昧、證了禪定、乃至於成道、證果,而我不但沒有成道、證果,連三昧都得不到,所以自己覺得很悲傷,心也靜不下來,誦經也誦不下去了,請世尊慈悲開示。」佛就應機施教,問他:「你沒有出家以前是做什麼行業?」二十億耳尊者說:「世尊,我沒出家以前是彈琴的。」佛就問他:「好,我現在問你,怎麼樣把琴彈得很好?如果琴上的弦太鬆了,有沒有聲音?」二十億耳尊者回答:「世尊,弦太鬆了,根本沒有聲音。」「那麼,把這個琴弦上得很緊,聲音好不好聽呢?」尊者回答:「世尊,弦太緊了彈出來的調子也不好聽,甚至弦還會斷掉。」於是佛說:「我們修行也是一樣,心不能太緊張也不能太懈怠,太緊張容易生無明、起煩惱,反而定不下來;太鬆了,這個心又容易懈怠、散漫。所以,我們的心應該保持不鬆不緊,誦經的時候也是這樣子。」尊者聽了佛的教化,很快心就定下來了。

  這就是教育。無論我們教育子女,或是自己做學問、學任何東西,都應該保持不鬆不緊的態度,在儒家就稱為「中道」。我們佛法也有「中道」。「中庸之道」就是不會過與不及,這樣子來教育子女,子女一定能有所成就。

問題二
中台山所規劃的全人教育理想為何?

老和尚開示:

  過去的教育注重在「加號」,盡量加,越多、越好,這就是一般人所謂「填鴨式」的教育。這種教育有它的好處但也有缺點,缺點是不容易消化,要等到很久、很久以後,才能慢慢融會貫通。現在的學校教育提倡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,稱之為五育教育,朝這五個方向去努力,也可以達到一種教育水準。佛法的教育是使惡人變成好人、好人變成賢人、賢人變成聖人的教育。最好的教育是啟發式的,不但智慧、技能乃至於品德都能兼顧,也就是過去一般人所說的「品學兼優」。

  中台山除了僧眾教育、社會教育外,現在我們正在籌備學校,普台國中、普台國小乃至於普台高中。我們的教育原則是「以中學為體,以佛法為根,以世學為用」。所謂「中學」就是我們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教育,包括家庭倫理道德、學校倫理道德、乃至於社會倫理道德。另一方面要配合佛法的教育,從內心當中啟發禪定、智慧、慈悲。然後,再配合目前的科學、資訊、技術、田園教育、語言教育。那麼,從普台國中畢業的學生不但是培養了豐富的學識、技術,而且內在的人格能夠提昇、淨化,倫理道德也能夠養成。所以,我們稱他為「全人教育」。

  「全人教育」是多功能、多方位的綜合性教育。尤其現在是資訊發達的時代,天涯若比鄰,語言是做任何事業、成就任何功德的橋樑;所以,我們有特別的語言教學,每個學生要懂得四國語言:英文、日文乃至於法文與西文其中任選一科,再加上中文,一共是四國語言。   

  佛法是很注重教育的,從凡夫位一直到聖人的境界,乃至到大覺世尊的境界,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長時間的修福德、修智慧,這就是證明。這種教育首先要知道每一個人都有佛性,但是佛性還是要靠外緣來薰修,所以外在的因緣是非常重要。因此,在普台國中、國小外在的設備非常完善,使其能夠藉由外在環境來啟發內心、養成清淨的智慧、清淨的品德、清淨的人格。

  經過小學到高中這十多年的養成,高中畢業時,學生的人格已經完整而且定型了,到大學裡就可以自由發揮。等於我們練習寫字一樣,先練成一種規格,或者學柳公權體或者是學顏真卿體,把這種規格學好了,然後發揮自己的體裁,這樣子一定能有所成就。   

  把佛法的道理濃縮起來,不外乎是修福、修慧。修福德,一方面是修一切世間的善法,如孝順父母、恭敬師長、慈心不殺,這是屬於倫理道德的範圍;二方面是修佛法上的善法,歸納起來有三種,一種是假觀善、一種是真空善、一種是中道實相善。修了這些善,才有福報,有了福報再配合我們的智慧,福慧俱足,做任何事情都會左右逢源。

  在佛經裡面有一個故事,有兩位師兄弟,師兄專門注重修智慧,師弟專門注重修福報。修智慧就是看經、聽經;修福報就是多做一些善事、多做一些功德。這兩方面都有偏差,只修智慧這個人沒有福報,到最後轉世出家修行,證了羅漢果,但是常常托空缽,沒有東西吃;而他的師弟專門修福報,沒有修智慧,以致看什麼事情都看不清楚,結果最後一生墮落,變成一頭大象。可是這頭象長得很莊嚴、很有力氣,被皇帝看上選為座騎,每一次出戰得到勝利,皇帝就給牠配戴瓔珞、珠寶,而且封牠官位,可以說是吃得好、住得好。雖然如此,牠還是一頭大象。所以佛經裡面有一句詩,所謂「修慧不修福,羅漢托空缽;修福不修慧、香象掛瓔珞;福慧兩足尊,無上正等覺」。如果又修福德、又修智慧,將來一定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。佛陀的果報稱為福足、慧足、福慧雙修,所以我們的教育也是應該要修福德、修智慧,才能成為「全人教育」。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