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8
 
本期主題:自心是佛莫遠求







古德云: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,三世諸佛,證此心佛。」
佛性人人本具,不必向外馳求。
無所求、無所住,清淨心就是佛。
觸物起照,心不染塵,即契佛心,得大自在。


煩惱即菩提

文/普濟精舍大乘解行研經班學員 法盧


  今年初夏,我在中台世界博物館禮品店買了一件黑色T恤,衣服上寫著「返照自心」四個字,特別是「返」這個字被放大了。「返」有折回、轉向的意思。「返照自心」說明了要向內觀照自己的念頭。每當穿上這件黑色T恤,便會再次提醒自己隨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。

念念我執輪迴苦

  年輕時家中經濟允許,和其他身邊的人比起來並不需要辛苦工作,也因為沒有太大壓力,因此很容易就念頭紛飛、想東想西、追求變化,總是有不安定的因子潛伏在心底,心念時時都在無常遷流地變化著,但卻未曾自知;終於在遭遇到人生中一大挫折後,開始認真地了解自己。在自我察覺探索的過程中,我的覺醒鬧鐘終於響了。

  在精舍上禪修課至今將近七年,這幾年來,從基礎佛學到研經課程的學習,建立了正確的知見。每個人心當中都有一尊自性佛,若我們的心清楚明白,當下這念清淨心即是佛心。這個道理雖然師父一講再講,但是自己卻是最近才對「煩惱即菩提」更有體悟。

  我們總是忙於執取外在境界,一生一世都在尋尋覓覓事業、財富、功名、愛情這些生滅的人事物,然而又對眼前的人事物有諸多抱怨與不滿。身邊的人會因個人持有不同態度和觀點,而與先生、小孩或公婆在生活中產生磨擦與衝突。觀察到大部分人們的抱怨與牢騷皆來自於我執,我執愈大,痛苦愈深。

心不隨境得自在

  我執就像一張網子,罩住了我們的清淨心。若是沒能好好觀察自己所發出去的心念,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,我們的心量就永遠狹小,掛礙就愈多。煩惱始終縈繞著我們的心,覺性也就難以現前。

  過去的我總認為佛祖或菩薩在某個遠處,只要我們誠心祈求,就能得到我們想要的;然而,透過學習禪修,才明白人人皆有佛性。佛與凡夫的不同,只在於心的迷悟之間。這幾年的薰修中,發覺自己逐漸在進步,修行確立正知正見是首要的第一步,接下來在每天所遇到的大大小小不同境界中,要練習觸物起照。目前「藉境練心」是我的座右銘,從境界中反省檢討自己的行為與心念,透過觀照,使心不隨境轉,這念心能作主才能得自在,這也就是轉化煩惱,讓菩提心現前的方法。揮別過去,現在的我正在通往菩提大道的路上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