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8
 
本期主題:善調身心 處中得道







佛法云:「修福業,須藉身力強健;
修慧業,必依心境對觀。」
故菩薩以五事善調身心,能令福力、慧力增長;
以此福慧二力,莊嚴自身、利益眾生,
成就如來調御丈夫之果德!


如實善調
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見投法師


  現代人面對現實生活,緊湊的步調、繁瑣的日常、龐大複雜且多元的資訊,想停下來,喘口氣,卻在每天踏出家門那刻,又捲入一遍遍相同、重複的循環。無形的壓力,像隻強而有力的手,或推或拉著我們不斷向前,每天就這樣淹沒在喧囂的城市與茫茫人海當中。

  這樣的生活,於身、於心都是令人疲乏、倦怠的沉重負擔,許多人因而身心失調、焦慮難安、苦不堪言,是故如何善調身心,成了當今一門重要課題。

  夜店、酒吧、卡拉OK等場所,因應現代生活而生,也成了許多人休閒娛樂、宣洩壓力乃至於放鬆身心的管道,希望藉此達到身心的平衡。然而,發洩過後,我們真的快樂嗎?待曲終人散,回到家裡,所面對的是一個快樂、踏實的自己,還是一顆無盡空虛與迷茫的心,等待著下一次更強烈的抒發與刺激?

  《瑜伽師地論》云:「於六境界依止六根,略有五種寂靜妙行,謂深於彼見過患故,名為善調。」為何貪著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有所過患?因為六境皆為無常、虛妄不實。例如,上等茗茶,品第一杯到第十杯,每一口的香、味都一樣嗎?到了第十杯,依然覺得是上等好茶嗎?

  「佛法以人為根本,人以心為根本,心以覺悟為根本。」所以,我們學佛,「佛者」,覺也。「覺」,即反觀自心,學習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,將負面心念轉為正念,知道這「冥冥隨物去,杳杳不知歸」的心是虛妄的、知道在攀緣六塵的不是真「我」;當面對外境而產生喜怒哀樂時,提醒自己「喜怒哀樂不是我」,能知道自己在情緒當中的這念心才是;學習化除煩惱、如實安住在這念能覺的心。

  修行學佛是一個由外而內、從粗到細,覺知自心的過程,目的在於了解、認識並學習駕馭自己的這念心。將原本深深執取於外境的心,漸漸收攝、安住在能覺的這念心上。慢慢地,會發覺外在的人事物、種種刺激、好惡,逐漸轉為雲淡風輕,不再因之而感到疲憊、焦慮、迷茫。是外境變了嗎?不!是我們懂得看淡、看透這些得失、名利、財色,懂得在世事紛擾及混亂不安中,有個能安身立命的避風港。

  若能時時刻刻返照自心,如實善調,在喧囂塵境與茫茫人海中,我們還是可以看見燦爛的陽光、體驗吹拂的微風、感受平靜且安定的呼吸,因為了悟了這不生不滅的本來面目,不假外求,「一種平懷,泯然自盡。」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