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4
 
本期主題:臨危不亂的智慧







修止,以止息妄心;修觀,以破惑證真。
善修止觀而安住,面對境界心自朗然,
止觀雙運,定慧圓融,
自能臨危不亂,隨緣自在。


定慧如如自心安--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
  古德云:「靜則一念不生,動則萬善圓彰。」修行學佛很簡單,一個是靜、一個是動。在靜中、打坐的時候,一念不生,什麼念頭都不要起,不浮躁、不妄動,這念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,不落一點塵垢;就像一潭止水一樣,不起一點波浪。在動的時候,無論做任何事情,都要心起善念,口說好話,身行善事,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,以慈悲心、平等心,修一切善、斷一切惡。時時刻刻不離當念,這念心有定力、有智慧,如如不動,凡事就能夠鎮靜、臨危不亂。

定慧安隱 諸毒不害

  眾生心當中都有貪、瞋、癡,佛法稱之為三毒。毒,有事上的毒、理上的毒。事上的毒是指外在的毒害,加諸我們的身心,而產生一種危害。理上的毒,是指心當中的貪、瞋、癡三毒,貪心就是毒、瞋心就是毒、癡心就是毒,這三毒時時刻刻都在毒害我們,使我們失去正念、失去健康,失去清淨心、菩提心、恭敬心、大慈悲心、平等心;這些並不是受到外面的毒害,而是我們自己起心動念沒有注意,自己毒害自己。

  佛法講:「有此則有彼,無此則無彼;此生則彼生,此滅則彼滅。」只要我們的心一動,無論動的是貪心、瞋心、癡心,外面就有一個境界現前。為什麼?心和境本來就是一體的,所以心當中有了貪瞋癡三毒,就一定會受外面境界的毒害;假使心當中的三毒沒有了,外面的毒也就沒有了。因此,我們應該要從心當中來解毒,一方面每天要誦經、持咒,做好日常消毒;另一方面要反省檢討、慚愧懺悔。假使不把心當中的三毒轉過來,它就是一個不定時炸彈,時時刻刻都可能會爆炸;貪瞋癡轉過來了,心當中就很平靜;心清淨,佛土就清淨,行住坐臥就很安定。

  修行要以始覺之智照本覺之理。每個人都有本覺──本具的覺性,只因無始以來都在迷惑顛倒當中,所以無法顯發本覺的智慧;要想超凡入聖,就必須要有始覺。「始覺」,就是從現在開始覺悟的這念心,能夠覺察、覺照,不再迷惑顛倒,就能顯發本覺的智慧。「照」就是返照,所謂觀空破執、息妄顯真,一方面修止、修定,把妄想止息;一方面修觀、藉由空性之理破除我們的執著,就稱為止觀。修習止觀法門,這念心澄清了、靜如止水,真心自然就現前。

  以念佛來講,念佛的時候,只有這一句佛號,把心靠在佛號上面、定在那裡,這就是止;能念佛的心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就是觀。聽經聞法也是止觀,聽法的當下,只有能聽的這念心,絕對不打妄想,這就是止;對於所聽的道理都能了了分明、清清楚楚,這就是觀。走路也是如此,人在哪裡,心在哪裡,保持專注,這就是止;看清楚地面是高、是低?前方有沒有石頭?這就是觀,所以止觀也不離我們的日常生活。無論行住坐臥,這念心始終清楚明白,自然就有定有慧。

常照常寂 動靜無礙

  一般人的眼睛喜歡往外看、耳朵喜歡往外聽,一往外看、往外聽,心就散掉了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攀緣外面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塵,這就是生死根本,所以要把六根往內收;六根一接觸到六塵,看到好的境界起了貪心,馬上就要覺察;覺察了以後,趕快把這念心收回來。六根不攀緣六塵,這念心清淨了,達到沒有生、沒有滅,本具的智慧自然就能開顯。

  要想達到這個境界,不是一天就能成就,必須要慢慢用功,藉由修習止觀法門,把六根往內收攝,工夫純熟了,這念心達到涅槃、寂滅的境界,始終是如如不動、了了常知,就稱為「常寂常照」。常就是不變,寂就是不動,照就是智照、覺照的智慧;進一步,能照、所照,能觀、所觀,能所一如,達到絕對的境界,最後歸於中道了義、菩提涅槃,就是佛法最高的境界。

  一般人都是捨動而求靜,認為外面的世界太亂、都是在動盪當中,沒有辦法安定;所以執著一個靜境,認為要找一個清淨的地方,心才安得下來。其實,無論是動、是靜,不過就是一個境、一個相;我們這念心是「本無動搖」,既然是本無動搖,在靜是如此、在動也是如此。在動中,只要不起煩惱、不生無明,這念心一點也不會失去;所以不論動也好、靜也好,一點也沒有妨礙。

  所謂「百花叢裡過,片葉不沾身」,明白了這個道理,無論在任何境界,這念心都不動、不被外境所轉,修行就上路了。繼續這樣堅持下去,動也如是、靜也如是,這一生就有希望達到最究竟的境界。



單元首頁